开栏语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话题有着永恒的热度。

  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这个特殊的春天,我们每天都在感动中,思想感情的潮水,始终在放纵奔流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群无畏的战士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由于职业原因,我们有幸走近他们,通过笔端和镜头,让更多人了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一群“逆行者”。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姓名,认不清口罩之下他们的面容,但一定要知道,他们是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士,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卫士,是岁月静好时隐匿于平凡、大风大浪时挺立在潮头的勇士──他们,当之无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这份可爱,源自大义至上,也源于人性至真。那一双双洗脱皮的手、那一张张满是压痕的面庞,不必说长时间穿着厚重防护服的窒息感,不必说夜以继日、累到虚脱的疲惫感,仅零距离地接触患者,也有医护人员不幸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白衣天使”化身“白衣战士”,医者仁心是勇者无畏,更是侠骨柔肠,折射着人性之光。

  这份可爱,有生死相许的执著,也有守望相助的温暖。那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一个个风雪中坚守的身影,一份份印着红手印的请战书,一条条保障物资供应的“生命线”,一幅幅“抽丝剥茧”追溯疫魔的分析图谱,一道道严防死守、联防联控的防线哨卡,一名名穿行于大街小巷的社区工作者和爱心志愿者──所有牺牲和付出,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老有小的家庭,是大义小我之间的取舍,也是热气喧腾、顽强坚定的生命形态。这正是他们的鲜活真实之处,也是可敬可爱所在。

  敬仰需要表达,英雄值得铭记。从今天开始,我们开设“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专栏,把新闻的触角和镜头聚焦抗击疫情一线,聚焦医护人员为主体,包括基层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群体的优秀典型和突出事迹,讲述先进人物超常付出、无畏牺牲的感人故事,回答好“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以此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激励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进一步凝聚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提供典型示范、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医者,父母心……

  “2月12日,患者突发间断憋气、氧合指数下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频发室性早搏。积极给氧!上抗心律失常的药!但患者情况急转直下,室颤,随后停止了跳动……”回想起本市第三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吴琦难掩惋惜,甚至有些许无助。这件事梗在他心里,郁郁的,挥之不去。

  “其实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为难、脆弱的时候。遇事都是迎上去,不会躲。有时找不到出口,凭借强大的自我化解能力,总归还有办法。”

  17年前,奉命火速奔赴“红区”,与SARS开展面对面搏斗。一个月前,临危受命,出任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几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让吴琦走进公众视野。他本不习惯于站在聚光灯下,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次次把他推到 “抗疫”最前沿。他是火线上的指挥官,更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他无法预料新型病毒何时会来,但他知道,一旦 “战疫”打响,就只能逆行而上。

  利器吴琦!

  经年累月,一次次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浴血实战,把吴琦打磨成抗疫“利器”,忠诚守护千万天津市民的安康。

  一说到与呼吸道疾病经年累月的战斗,这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忠厚长者,迅速找回了骨子里的笃信和果敢。SARS、H1N1、H7N9、新冠肺炎……一路走来,一路恶战。

  海河医院,天津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绿区与红区的物理空间相距仅5-10米,几乎是门里门外的间隔。尽管在门外,可吴琦管着门里门外所有事,每天不离手的是一部手机,以便随时查阅资料。思路明确、表达准确、办事精确,这是吴琦的信念和态度,也是他衡量工作的尺度。

  “不错,不错。这个情况挺好。你征求一下其他专家意见,应该是个办法,琢磨琢磨,盯住了!”吴琦一边吃着冷了的晚饭,一边给医生发微信语音。那头传来一位患者情况好转的消息,对吴琦而言这比什么都重要。

  天津市危重症、心脏科、呼吸科的专家组长期入住海河医院,建立了非常明确的专家与患者点对点负责制。为了应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复杂病情,全市各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心脏科、感染科、免疫科、代谢病科、临床心理科、护理质控科、儿科、营养科以及中医学专家倾力加盟,对患者进行集中会诊。打治疗整体战,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天津派出了顶级阵容。

  “痰不多,很粘。”值班医生说。“还是气道有问题,肯定通气功能也有问题,得把温度降下来。气道痰多么?片子在谁那了?气管镜拍出的气道照片是什么情况?”

  在重症监护病房监控室,吴琦终于找到一把椅子坐下。“调一组人上楼,看看患者指标。特别是夜里,重点观察。”吴琦交代着,“新型冠状病毒对患者肺部造成打击,也对心脏和肝脏等多个脏器功能形成严重影响。海河医院采取一人一策救治方案,明确专家点对点24小时负责对应的危重患者。保持诊疗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

  “天津的布控是及时、全面的,这就是给市民的一个答卷。”吴琦说,“现在好消息更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大家紧张了一个月,不能懈怠。目前的防控,口不能松,肯定要安全有序复工……以目前天津的状态,还是挺有信心的。”

  听吴琦的话,如定心丸,叫人踏实。

  勇气吴琦!

  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病毒;每一次,都是义无反顾的逆行。

  在中华词库里,“感染”有两层含义:心理上的感染,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医学上的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反应。庚子新春,我们被新冠肺炎强化了“感染”的医学含义,同样从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中,体会到“感染”所传递的温暖、所汇聚的力量。

  图为2003年非典期间,吴琦与医大总医院魏蔚主任并肩战斗

  “对SARS病情的认识,包括SARS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和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甚至死亡……当时,面对这些我是有恐惧的。但是理智和责任感削弱了心里的恐惧,我必须前行!”回忆起17年前与SARS冠状病毒的搏斗,吴琦俨然身披铠甲、再度出征的战将。

  时间拨回到2003年春天,当SARS冠状病毒疫情铺天盖地之时,吴琦始终在战斗最前沿。“结束国务院督查组工作回到天津时,天津已经有疫情了。”吴琦先被安排在医科大学总医院,对传染患者开展SARS病例排查,后被派到海河医院,进入医疗救治专家组。“主要是针对SARS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辨别诊断。当时还没有核酸检测技术。我们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诊断标准和要求,靠临床表现、病毒的传染性来排查确诊病例,当然也包括疑似病例。”

  那段时间,吴琦已经记不清怎么熬过来的。“白天,在医大总医院负责发热患者的鉴别诊断工作,跟几位专家一起密切排查各种可能性;15点,有车把我送到海河医院,再参加16点开始的专家的病例讨论。”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那一年吴琦41岁,正是呼吸疾病救治领域的中流砥柱。

  “非典时期,我们的治疗环境与现在的条件是无法比较的。”谈及当时艰难一役,吴琦仍历历在目。“海河医院的前身是中铁十八局的职工医院。当时是征用了一栋楼,天津仿照北京‘小汤山’,把窗户改成门,包括整体的通风系统都是经过多方论证的。仅用了96小时就把楼重新改造完成,作为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我们到了海河医院以后,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包括防护措施就已经到位了。”

  “非典时期,我们第一次听说‘猴服’,也就是医护人员穿的防护服。这种防护设备借鉴了国外对于传染病防护的理念,确实对保护医护人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海河医院的医护人员零感染。”第一次面对来势汹汹的SARS冠状病毒,吴琦只记得大家万众一心的斗志,却下意识忽略了当时的种种艰辛和不易。

  “医务人员一批批奔赴海河医院,遇到各种困难,受了半年的累。为了救治患者,医务人员挥汗如雨,那种窒息感简直无法形容。”吴琦更愿意谈论那场战斗中收获的希望,“SARS期间,我们就使用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已故的陈津生老主任等中医专家到病区给患者号脉、看舌苔、询问病情,取得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一线的临床资料。专家们在海河医院的大院里取来中药材亲自熬药。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是保证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SARS疫情期间,当时的治疗手段没有现在先进,但是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在吴琦的回忆里,并没有谈及自己为诊治患者做过什么。话里话外都是同行前辈的付出。“2003年8月13日上午,海河医院送走最后一名出院患者,这意味着SARS疫情在天津真正结束……”话音未落,吴琦哽咽了。沉默几秒钟,他说:“当时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打完一场硬仗之后的释怀,胜利来得太不易了!”

  “现在海河医院院内的布局极具合理性,更适合于疫情期间的治疗和防控。这一路走来,对我而言是一种历练。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基本的救治流程,医护人员如何保护,如何培训等,我心里都是有底的。”

  2020年庚子新春, 58岁的吴琦再一次挺身而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吴琦被委以重任,他每天往来于病区、办公区。走过几万步?看过的医学参数有多少?病例有多复杂?这些,吴琦很清楚。他与专家组同行并肩作战,用脚步丈量希望。

  通过近一个月的救治,吴琦发现,SARS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都属于冠状病毒,但也有明显差别。“目前从临床表现看,SARS病毒感染的患者发烧症状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发烧症状不明确;SARS患者有传播性,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性更强;SARS患者症状偏重,而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偏低。这两种病毒都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患者损害更大,容易导致危重症。”针对新冠肺炎,天津第一时间启动了中西医结合诊治。“张伯礼院士第一时间提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辨证论治。虽然还没有形成确切的临床观察数据,但从治疗效果看,确实提升了患者的免疫力,这样就有可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产生抑制作用。”

  战队吴琦!

  我想对我的团队说一声“谢谢”!我想对我自己说一声“坚持”!

  “每天晚上,我们要把白天和前几天给患者拍的片子回顾一遍。正好这会儿,我把同事带楼上来研究,这里清净。”海河医院放射科主任邢志珩跟吴琦汇报着。

  “你这个影像的资料是够全的。”吴琦说。

  “我觉得就得快,这样才能出成果。”邢志珩接着说。

  “可以说,影像资料这么全的医院,全国没有几家。”听得出吴琦的自豪。看着一手培养出来的青年业务骨干,他的眉宇间舒展了些。

  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吴琦来到海河医院。“当时心里有顾虑,常有恐惧感。队伍是好队伍,关键怎么带。我咬定一个信念,不让留在海河医院的人后悔。”吴琦眼中的医学,重视传承,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关键要传承一种理念。如今,海河医院结核科在全国响当当,呼吸科是重点学科,PCCM呼吸与危重学科在全国是优秀的。因此,在这次战“疫”的关键时刻,这支团队冲在最前线。

  卸任海河医院院长一年多了,这支团队与吴琦之间的情感并没有冷却。“我不当院长了,没有指挥权,但是作为专家组组长,我有这方面的底气。谁先进红区?科主任先进去!在外面指手画脚,怎么带兵?进红区,没有禁忌症。我比他们年长几岁,我都能进红区,他们就服气。领导带头上阵,前面面对的是患者,后面面对的是自己的团队,要做到问心无愧!”

  “要带好队伍,专业上还不能落伍,真是累啊!”一个“累”字,从他气息不足的口中说出,是使命所赋予的责任。

  晚上忙完,回到医院宿舍,吴琦还要通过手机,对各种治疗信息进行筛选。“看看外面治疗的状态,沟通一下,各专业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筛,包括用药,给患者用哪个最佳诊疗方案,都需要选择。”这是目前吴琦独处放松时的状态。“业余时间继续钻研业务,把它当成乐趣就不枯燥了。”

  从过年到现在,吴琦身上的西服和裤子一直没有换过。花白的头发有些蔫蔫的,脸上写满了倦意。但是在查房的时候,会诊的时候,看患者CT片子的时候,谈及跟工作有关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眼睛是闪着光的。工作上挑剔的时候,人甚至是强势的。

  医生通常有洁癖,吴琦没有。“干净很重要,但不要成癖。专业上达到癖太难了,也不好,容易钻牛角尖。医学可不是钻牛角尖的行业。要善于聆听大腕专家的理念,也得吸收相关科室的观念。会诊的时候,有的药我不懂,专家怎么分析的,我悉心倾听,好知道我哪儿不行。不能说天底下我都行,没有这样的人。”

  前几天,吴琦收到儿子发来的微信:“爸,你都这么老了。”“我这点精神气儿都给医院和患者了。但在孩子面前,我得给他们做个榜样。”超高强度的工作,吴琦有时忙得血压升高。救治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就是要综合各方力量,调集每个人的积极性,研判各个治疗诊断方案。吴琦累,却累得其所。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团队支撑,吴琦越来越有信心。“每个人都在主动、努力去做事,想把事情干好。我想对他们说一声‘感谢!’再对自己说一句‘坚持!’疫情早晚会有过去的一天。”

  琦,字典上有三种解释:美玉;珍奇、美好;不平凡的。在吴琦这里,美好,就是不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