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19年,垃圾分类成为备受津城百姓热议的一件事。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各种颜色鲜艳、具有分类功能的高颜值垃圾箱出现在身边,一些社区还推出了积分换购小礼品的办法,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初,我市180万户居民实现垃圾分类,覆盖率为60%,3662家公共机构开展垃圾分类,覆盖率为70%,位列全国前13名。但是一年以前,却是另一番景象。2018年,天津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46个城市中排名第41位,可以说是排到了尾巴上。这一年,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是如何推进天津的垃圾分类工作实现“逆袭”的呢?

  昨天,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薛新立在做客海河传媒中心特别策划推出的 “向群众汇报—2019年委办局长年终访谈”节目时揭秘了答案。

  ▲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薛新立(左)

  薛新立说,一年来,市城管委多措并举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其中,“怎么分”是垃圾分类的基础,全市建设120个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和30余所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学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和平区新世界花园、南开区碧华里、河西区谊景村、北辰区宝翠花都、西青区佳和雅庭、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市美术学院、天津中学、西青区富力中学、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北辰实验幼儿园等多种类型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天津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设立生活垃圾分类中心,指导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此外,还建成了集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实践体验为一体的天津垃圾分类处理培训展示中心。

  流程方面,我市四类垃圾实现“四个线路”不同分类处理方式。厨余垃圾采取就近就地处理和终端集中处理相结合,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有害垃圾由具备专业资质的第三方集中收运处理,其他垃圾则沿用原有模式,主要由环卫部门收运处理。

  经过一年的努力,天津的垃圾分类工作的路线已经画好,正在沿着既定的路线快速前进,但是这项工作推进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小区里摆了四个垃圾桶,但垃圾桶里面的垃圾仍然混杂一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垃圾桶分了类,垃圾没有分类!”另外,有的垃圾分类设备看上去很“智能”,实际上很复杂,普通居民扔个垃圾不仅要扫码,还要输入验证码,程序繁琐,像“考试”一样,无形中提高了居民使用的门槛。

  从源头分类到终端处理,距离实现真正的垃圾分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就提升垃圾分类便捷程度的问题,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薛新立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道至简,垃圾分类应该越简单越好,这样才有生命力。在实际工作中,垃圾分类主要是难在两头:一是初始分类和投放的习惯养成难,目前原始投放正确率还不高;二是末端处理能力不足,目前天津市常驻人口有1556万,按照人均每天产生0.8公斤垃圾计算,全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就有1.32万吨。目前的处理能力还存在明显短板。”

  下一步,市城管委将在强化宣传、示范引领基础上,通过采取垃圾分类专用袋“一户一码”、源头不分类自动识别倒查等手段,实现源头追溯。另外,我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纳入人大立法预案,预计2020年颁布实施。这些举措结合起来,推动文明习惯养成,提高垃圾源头分类工作。

  瞄准不同种类垃圾,补齐末端设施短板,也是未来津城垃圾分类的着力点。目前,全市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1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座。今年吸引近百亿社会资本,全市开工建设了11座垃圾处理设施,明年全部建成,届时新增垃圾处理能力13250吨/日。淘汰落后的填埋工艺后,利用焚烧方式就能解决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垃圾处理能力可以达到17450吨/日。同时还将建设完成5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

  在渣土等工程垃圾处理方面,天津还将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到工程垃圾处理,采取以料抵工方式,政府不投入,形成就近就地资源化处理的模式,改变渣土“只消纳、不处理”的难题,东丽区、北辰区、西青区3个区已经与处理企业签订合作意向,西青区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开工,处理能力达到2000吨/日。

  而针对园林垃圾处理,天津市城市管理委也正在和比利时公司正在洽谈。每年秋冬季津城产生大量落叶,焚烧影响空气质量,填埋又占了很大的库容,未来将利用生物处理的办法,准备建设专门的园林垃圾处理设施。届时,天津的垃圾分类处理将达到一个比国家要求更高的标准。

  其实垃圾分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化解“垃圾围城”,你愿意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