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不少摄影爱好者都喜欢拿着相机,用镜头对准天津新貌,记录家乡变化。出生在西南楼的王文良,住在津河附近的邵山,从夏日到初冬,晒出的津河新貌图片,勾起身边不少人对于“天津湾“”津河”的记忆……

  如今,“天津湾”这一带有光华桥和国泰桥通衢“东”“西”,而过去,主要依靠摆渡和浮桥,距离小孙庄最近的浮桥是刘庄桥,最早是1900年德国人修建的一个浮桥,而渡口则比较多。老河西人熟悉的古海道,过去实际上曾是一条“龙须沟”,也被称为老海河,1985年被填平成路,因为这里曾是“海河故道”,所以定名为沽海道,后来又被称为古海道。

  “贺家口引河,工长约二千丈,习消波水洼积水入海,其石闸一座,外护潮水,内消沥水,伺长落以为启闭,于民田实有关系,急议修筑挑浚。”这是清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中有关津河的记载。历经万历年间“十字围”、康熙年间“蓝田”,直到乾隆年间分段开挖才最终引河成功,1949年后贺家口引河一度改称“废墙子河”,2000年津河改造,将青年路上墙子河仅剩的河段,和红旗河、复康河、废墙子河等河道贯通起来,统称为今天的“津河”。

  更多精彩报道,

  详见《每日新报》新报星期六周刊。

  “海河隔断小孙庄 摆渡连着两岸亲”

  “梁嘴子过河——赵场(照常)办事”

  “天津港冬季破冰 大船也可以航行”

  “一条津河一路花园 小船游览处处看景”

  五块版多角度报道,带您感受[一条母亲河两岸故事多]。

  小桥 流水 人家

  老话说“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这“河”是说黄河,过去河道并不稳固,历史上数次发生改道,于是“河东”“河西”就常常变了位置。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天津。如今河西的挂甲寺,在1901年海河裁弯取直之前,是属于河东的;而“小孙庄”更是被海河一分为二,但由于结亲的不少,于是摆渡、浮桥继续连接着情缘;曾经的“大拐弯”,延展的支流也很多,如今的湘江道古海道,都是当年河沟……百余年的天津风情,是河流与人情交汇而成的。

  小桥 流水 人家

  海河裁弯取直后,包括“小孙庄”在内,很多“地儿”都“挪”了位置,甚至“重新分割”,也为天津留下了不少津津乐道的往事。关于1918年的这次工程,不仅“挪移”了三岔河口的位置, 还给天津人留下了一句俗语叫 “梁嘴子过河——赵场办事”,缘起就是南运河段在裁弯取直时,梁家嘴的位置从原来的北岸变成南岸,要是从梁家嘴去赵家场办事就得过河,赵场取谐音“照常”,就变成了“梁嘴子过河——赵场(照常)办事了。”

  小桥 流水 人家

  外国轮船体量大,用民间文史学者李弢的话说,“从渤海进来时就需要打很多弯,已经很费劲了,到了多弯的海河更是困难,导致外国船只最初很难在租界河坝码头上停靠。”1887年,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在海关报告中建议海河裁弯取直,由于费用较大遭到清朝官方的抵制而搁浅。1890年,德璀琳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建议,由英国人带头负责疏浚河道,还是遭到地方官员和民众的抵制……直到1897年,甲午战争之后,直隶总督换成了王文韶,鉴于海河水旱灾害给航运业及海河沿岸居民造成的严重损失,与多国领事负责人达成协议,成立了海河工程局,组成海河工程委员会。

  小桥 流水 人家

  贺家口引河主体主要在今天吴家窑一带,现在两边都是河沿路小区、吴家窑大街,据相关学者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带曾经是各种私人小花园。丁家花园西湖别墅,主人是天津造币总厂副厂长、后任德商礼和及捷成洋行军火买办的雍剑秋;徵碧园是天津怡和洋行出口部买办陈祝龄当年的私人园林;管家花园也叫“观稼园”,人们后来惯称为“管园”或“新农园”,是当年先从政后下海经商,又因爱好吟诗作赋而加入严修城南诗社的直隶第一中学监督管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