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茵

  一个世纪前,天津博物馆肇建于渤海之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天博自创建起即开中国博物事业风气之先,率先建立科学的文物征集、保管制度,对特定群体施行免费开放,与学校联合组织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在展览中使用“全景陈列法”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天博荣获“2019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且是获此殊荣的三家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记者日前对该馆进行了采访,探寻天博的成功奥秘。

  理念创新推进文旅相融合

  天博人致力以创新思维带动博物馆整体角色的转变,在文化推广与旅游营销方面双管齐下。据天博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博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实现与观众的深度互动。对每一次天博重要展览、活动,观众都可通过网络平台实时观览。

  “将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目前博物馆服务延伸的潮流所向,博物馆文创备受瞩目。近年来,天博文创结合高校、文创专业公司的智慧力量,打造“产学研”平台,通过举办“天津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大赛”“头脑风暴文创工作营”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天博文创设计提供思路。未来,天博文创开发人员将继续甄选馆内具有艺术创作潜力的精品文物,深入挖掘这些珍品的历史韵味、艺术价值、元素符号,并融合当今消费者审美需求、实用需要,打造更多有看头、有卖点的高水平文创产品。

  机制创新点燃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天博联合天津文博院等机构创办“名师教室”培养项目。至今,该项目已历三期,在博物馆多个专业领域中培养出大批的青年骨干力量。近五年来,在创新机制促动下,天津博物馆青年专业人员相继创制推出二十余项具有较高品位、多角度展现馆藏文物底蕴的优质展览。其中,《器以载道》入选国家文物局2016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动·境》入选“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2015年,天博联合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推出“地域一体 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展览,成为三地博物馆协同合作的开端,随后签订的《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标志着联合机制的建立。据天博馆长陈卓表示,创新的协作机制成为联结三地博物馆的强韧纽带,也为天津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带来更多创作灵感与文物资源。三年来,天博相继推出“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燕燕于飞──燕国历史文化展”“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等一批反映三地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优秀展览作品。

  科技创新为文保事业保驾护航

  2016年,天博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文物预防性科技保护系统”,科技保护人员在实现对全部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及时监测的同时,还建立起一套馆藏文物预防性风险管理机制。而今,该系统项目已进入三期,并将进一步升级为天津市辖区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区域中心”。从蓟北千年古刹独乐寺等重要遗址到各类中小型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天津市域内文博机构都将得以共享该平台之利。

  手段创新为公共服务提供新模式

  近年来智慧博物馆的潮流兴起,使得利用网络拓展公共教育的服务半径成为新的创新课题。天博通过引入现代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2016年成功打造国际领先的公共教育在线平台。该项目借鉴国际流行的mocc(幕课)模式,依托网络云平台,通过短而连续的全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引导式学习,让更多人沐浴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天博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已有平台,将进一步扩大“天博课堂”网络直播的覆盖范围,完善“天津的由来”“三次大沽口之战”“租界的建立与拓展”“李鸿章与天津”“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等主题内容,围绕爱国、自立、乡愁等主题,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对近代天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革有更深刻了解,对本土乡邦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更切实的体会。

  本报记者 刘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