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在那些受灾最严重地区的安置点,有一群车辆和装备上印有天津字样、身穿蓝色制服的忙碌身影。他们是来自天津的蓝天救援队队员,是这次地震中的“天津力量”。
从12月20日起,静海、宝坻、武清、津南、西青等5支从天津出发的蓝天救援队陆续抵达地震灾区,并展开分发物资、安置受灾群众的任务。
震区多为有一定海拔的山区,凛冽寒风扎人般地冷。一路奔波后,来自天津的蓝天救援队队员们不仅要开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也要与震区恶劣的环境做抗争。
主动请战,集结,出发……
“人停车不停”,只为尽快赶到灾区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很快,应急管理部官网开辟了救援申请通道。
从12月19日起,天津宝坻蓝天救援队、天津武清蓝天救援队、天津静海蓝天救援队、天津津南蓝天救援队、天津西青蓝天救援队陆续提出前往甘肃救援的申请。
等待批准的同时,一场人员集结、物资准备的行动在各个救援队同步进行。天津宝坻蓝天救援队参与过郑州雨灾、尼泊尔地震等救援行动,考虑到此次目的地甘肃积石山县位于山区,参与救援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救灾经验,且应具备急救证、救援员证等相应资质,宝坻蓝天救援队副队长朱国明的脑海中迅速捕捉到7名符合条件的队员,并逐一询问意愿。
“我们的7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李占山44岁,最小的是‘90后’,几名队员都是个体经营者,听到队长的召集令,立刻去处理工作和家庭事宜,然后收拾衣物准备出发。救援队的节奏就是这样,来了救灾任务,就瞬间进入备战状态。”朱国明说道,“接到电话时,李占山正在医院陪护妻子,他的妻子患有甲亢,可能需要手术。但妻子一直支持李占山参与蓝天救援队的行动,让他回家准备,还告诉李占山,她先在医院调理,等丈夫完成任务回津,自己再做手术。”
不到两个小时,7名队员全部到宝坻蓝天救援队集结备勤,队员们采购了羽绒服、棉衣近百件,水和食品100多箱。19日下午4点左右,朱国明带着6名队员将物资装满两辆车,并带上动力照明灯、雷达生命探测仪、急救包、绳索、破拆工具等专业救援设备,从队部出发。
在静海蓝天救援队,召集令在救援队群发出后,12名队员“请战”。虽然地震救援存在风险,且当地天气寒冷,59岁的许贺久还是主动要求负责本次行动的后勤保障。马海瑞和孙桂亮两位队员的妻子都是孕妇,得知丈夫想去支援灾区,两位妻子非常支持。
22岁的李世深是静海蓝天救援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他的专业是拍摄和操作无人机,可以通过无人机操作及热成像技术对涉及群众转移的村庄、周边区域等进行细致搜索,并及时排查险情,这次报名前往甘肃,李世深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帮助到受灾群众。
队伍集结的同时,静海区委区政府为此次支援甘肃地震灾区准备了物资——1800箱方便面、1000箱火腿肠、400箱面包等价值20余万元的物资。12名队员负责把这些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从天津到积石山县大约1800公里,为了尽快到达震中地区,很多救援队队员都几乎没有睡觉,采用“人停车不停”的方式前进,沿途除了加油时去个厕所,几乎没有额外的停留休息时间。饿了的时候,队员们端着方便面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接了热水,就快速返回车上,继续前行。
从12月20日起,天津各支蓝天救援队陆续抵达积石山6.2级地震现场,在向蓝天救援队前方指挥部报到后,开始投入到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工作中。
抵达灾区,救援开始:
“席不暇温”的忙碌,平均只睡两个多小时
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千头万绪,甫一抵达灾区,座位都还没坐热乎,蓝天救援队就要一刻不停地处置各项救援事务。
在静海蓝天救援队,队员们抵达灾区后简单安顿着行李,带队的副队长王皓却有些担心。他们的大量物资由一辆大货车从天津运往震中,由于大货车最高时速有限制,队员们是先于货车到达灾区的。夜行的大货车是否顺利?何时能到?王皓和司机保持着沟通,随时关注着货车动态。
21日凌晨1点,王皓终于等到大货车即将到达的消息,他带领几名队员到高速公路出口等候货车,将货车引领至物资安置点。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各地救灾物资都在安置点卸货,物资车辆早已排成了长长队伍。
于是,一组队员排队等候卸货,另一组队员在指挥中心进入备战状态,随时加入物资发放、搭设帐篷等救援工作。
21日下午两点,救援物资刚装卸完毕,新的任务又来了: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周家村一房屋倒塌后,村民缺少帐篷,其家里有80岁的老人和4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还在生病,这家人向蓝天救援队求助。
接到指挥中心的任务,静海蓝天救援队队员驱车前往周家村,帮老人一家搭设好帐篷,安顿好他们的生活后,再回到指挥中心,此时已是当夜22:40。
拿出方便面和面包等自备的干粮,队员们吃上了这一天的第二顿饭。从集结队伍至此时,每个队员平均只睡了两个多小时。王皓说,虽然很艰苦,但当地百姓看见救援车辆后,有时会主动送来一瓶水和一点食品,说上一句谢谢,队员们不会收,心里却被温暖着。
身体疲惫不堪,心却被灾区热心人温暖
灾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繁忙的公路交通状况,是几天以来每支救援队队员们都需要面对的考验。
“有的地方高速公路封路了,我们需要绕行。经过山区地段的时候,高速公路上还有些道路结冰积雪,挺难走的。”宝坻蓝天救援队副队长朱国明说,“但是大家都想着快点到现场,为受灾群众送去物资,想着要为救援尽自己的一份力。”
地震发生后,积石山县综合社会福利院被用作各地蓝天救援队救灾物资的存放点,宝坻蓝天救援队到达该福利院后,正赶上别的救援队在卸物资。虽然已经一天一夜没怎么休息,虽然当天只吃了一顿方便面,7名队员还是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加入卸货工作,一起帮忙,这一下就忙了两个小时。
福利院附近的一所小学,被用作各地蓝天救援队队员休息、待命的场所,一所4层教学楼里,每个救援队被分配了一间教室。队员们简单打扫卫生,把桌椅拼凑一起当作床,全部安顿好后,此时已经是19点多。
尽管疲惫,但地震灾区的热心人也不时会让救援队队员感到温暖。驻地附近的一个拉面馆,就给救援队队员带来感动——地震后,这家拉面馆的老板每天为救援队队员免费提供早、中、晚餐,队员们可以吃到热腾腾的拉面,既暖了胃,又暖了心。
12月20日夜间,积石山县最低气温来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队员们和衣而睡。21日凌晨4点,积石山县又发生4.1级地震。然而,没有太多为余震调整心情和状态的时间,队员们马上迎来天亮,也迎来了21日一整天的任务。
为受灾村民搭设新帐篷的队员们:
“看到老村民住在保暖性较差的帐篷里,实在很心疼”
12月21日一大早,来自天津的各支蓝天救援队就纷纷开启忙碌的行动。
宝坻蓝天救援队将自带的物资送往大河家镇保安族中学附近的一个村子。“抵达村子后,我们看到村里到处是坍塌的房屋,村民们住在安置点的帐篷里,看着有点心酸。”朱国明说,救援队将带来的棉衣、食品等物直接交给了村长,“村民们看到各地爱心人士送来的物资,很感动。虽然天灾无情,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多人都希望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21日晚上,记者联系到武清蓝天救援队副队长曹博芳,这一天,他们很早就从前一日驻扎的积石山县双语小学出发,驱车来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为这里的受灾群众分发物资、搭设帐篷。
前往安置点的路并不好走,曹博芳介绍说,由于地处此次地震受灾较严重的地区,大河家镇周边的高速公路很是拥堵,沿途排满了从各地赶来运送物资的车辆。而入村的道路较为狭窄,多为山路很容易走错绕路,加之多有积雪覆盖,车行速度无法快起来。原本约几十分钟的车程,一行人开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
曹博芳说,除了奔波于受灾群众安置点完成各项任务的艰辛外,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还需要与初来乍到的陌生环境、寒冷的天气等因素作斗争。抵达地震现场的首个夜晚,他们在积石山县双语小学一间空教室打地铺入睡,条件可谓艰苦。
“我们一行7人年龄都不算大,就是考虑到地震灾区情况复杂,条件很可能较恶劣,需要大家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即便如此,仍有队员抵甘后发烧,甚至有需要输液的情况。应该说,大家都很不容易,是克服种种困难在完成任务。”曹博芳说道。
说话间,曹博芳表示凛冽的寒风中,他的手冻得几乎拿不住手机。原来,21日这天晚上,他们又临时接到任务,赴积石山县G310花苑小区分发物资、搭设帐篷。积石山6.2级地震后,当地多个地区夜间最低气温来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救援队队员们除了要完成受灾群众生活安置任务,还要与寒冷的天气相抗衡。
12月21日这天,津南蓝天救援队与武清蓝天救援队共同行动。津南蓝天救援队此行共计两批4名队员,首批队员与武清蓝天救援队一道,于20日抵达震区现场;21日晚上抵达震区现场的另两名队员携带了棉被200套、棉衣200件等物资,并于当晚与首批队员会合。
蓝天救援队队员在积石山县双语小学教室内打地铺
21日深夜,在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后,津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洋介绍了当天的任务情况与所见所闻。
“我们抵达梅坡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后,看到了当地群众震后的生活状况。我想,主要的困难还是寒冷天气下御寒装备少,居住条件较恶劣。”李洋介绍道,“在我们前来提供帐篷之前,梅坡村不少受灾群众是住在由塑料薄布搭成的简陋帐篷里过夜的,这种帐篷保暖性较差,我看到一对上了年纪的村民夫妇就住在这样的帐篷里,实在很心疼。”
梅坡村受灾群众原本的帐篷御寒能力较差
在蓝天救援队队员们的齐心协力下,一顶从天津带来、能容纳20人的厚帐篷很快搭设在梅坡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的空地上,当地受灾村民的御寒条件得到了改善。
李洋说,他经历过涿州水灾等近年来重大灾害的救援工作,深知受灾群众吃好、住暖的重要性,也希望能为群众做更多事,“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保障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6名队员搭起了50顶帐篷
“我们想尽可能帮助更多受灾群众”
12月21日清晨6:20,西青蓝天救援队一行6人驾驶两辆车经过近20个小时,抵达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之一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21日一整天,他们投入到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工作中。
“我们此行带了棉被100套、大衣20件、方便面35箱、矿泉水100箱。抵达地震灾区大河家镇后,我们很快接到任务,前往大河家镇大河村和康吊村的两个受灾群众安置点,为那里的群众搭设帐篷。”西青蓝天救援队队长高民介绍说,在相隔数公里的两个受灾群众安置点,他们和其他省份的蓝天救援队合作,共计搭设了500顶帐篷,其中西青蓝天救援队6名队员完成了50顶帐篷的搭设任务。
高民说,21日这天的任务一直忙到了当夜22点左右,任务完成回到位于大河家镇的一个供蓝天救援队集结休息的安置点后,他们6人在一顶无水无电的帐篷里生起炉火,迎来短暂的休息。
西青蓝天救援队队员在帐篷内休息
高民介绍道,西青蓝天救援队在震区发现,当地受灾群众对部分药品有较大需求,于是购买了价值数万元的药品,发放给受灾群众。
“我们西青蓝天救援队此次抵甘的队员里,年龄最大的54岁,年龄最小的21岁,都有着能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我们预计会在震区停留约5天时间,希望能够尽可能帮助到更多受灾群众。”高民说道。
记者了解到,12月22日,来自天津的多支蓝天救援队接到新任务,正赶赴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这是青海省在本次地震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救援队队员们将在那里继续完成发放物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