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
三道浮桥两道关
跨在海河之上的每一座桥
各有故事
见证着天津的城市发展
见证着天津的过去和现在
其中有一座桥于天津意义非凡
那就是金汤桥
75年前的今天
人民解放军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
宣告天津正式解放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
天津攻坚战总攻打响
翌日15时战斗结束
人民解放军只用了29个小时
就胜利解放天津
1月15日成为天津解放纪念日
天津由此走向新生
金汤桥会师,照片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前苏联随军摄影队在解放桥补拍。
01 一天零一夜 胜利大会师
在这场短短29个小时的战役中,工厂、学校和街道大多保持完好,创造了攻坚战的奇迹,被誉为解放军战史上最干净利落的一场战役。
那么,解放军当年在天津战役中为何要选择在金汤桥会师?面对重兵把守,他们又是如何“智”取金汤桥呢?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天津的战役。1月2日,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召开了作战会议,根据天津的地形和守敌布防特点,前线总指挥刘亚楼部署了“东西对进,拦腰切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东西对进的会师地点就是以金汤桥为中心的地区。
天津战役中,战士正在坦克的掩护下突破天津城防。
参与当时东线作战的解放军45军135师403团司号员柴双举曾这样回忆:“当时我们一共设置了8个突破口,东西对打,南北防御。我们团负责东面民权门突破口,都得到金汤桥才算完成战斗任务。”
据记载,当时,天津地形复杂,市内被河流切成若干地区,周围又是沿海洼地,易守难攻,而驻守天津的国民党军队有13万多人,守军在护城河上布设了大型碉堡一千多座,城墙全都用红砖水泥加固,并配备立式大口径火炮。每天都有守军前去凿冰破河。城区内的大小碉堡更是不计其数。当时的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更是坚固的设防很有信心。尽管此前解放军率先解放了张家口,并包围了当时的北平和天津,但驻守的国民党守军拒不接受和平解放天津。
面对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防系统,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这个作战方针,组建东西两个突击集团,同时向金汤桥挺进。
金汤桥就是“拦腰斩断”中的“腰”——当时国民党守军的情况是南边弱、北边强守,而天津市区是南北长,东西窄。“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就是东西两方面的部队同时进攻,然后会师在金汤桥,这样就打通了一个东西的走廊,也切断了敌军南北两方面的联络线,使之不能互相支援。金汤桥正好位于中心位置,所以把它作为会师的地点。所以金汤桥会师对解放天津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时国民党守军司令陈长捷把主力部队放在中部和北部。总攻发起之前,陈长捷曾以谈判为名派人到城外的解放军驻地探听虚实。当时,解放天津战役前线总指挥刘亚楼将计就计,在城北接见他们,让他们产生了解放军攻城指挥部设在城北的错觉。与此同时,刘亚楼总指挥还命令部队佯攻天津北部。这一妙计让陈长捷误认为城北是解放军主攻方向,他急忙把主力部队国民党62军151师从城区中心调到了城北。这也为后来解放军会师金汤桥、拦腰斩断守军兵力创造了先决条件。
1949年1月14号上午10点,天津战役正式打响,五百多门火炮齐射,上千发炮弹呼啸划过天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军、22个师约34万人,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战斗开始后,解放军38、39军从和平门、西营门一线突破,由西向东推进,44、45军从民权门、民族门一线突破,由东向西推进,46军从崔家码头向北推进,宜兴埠也有一个师向南推进。由于东、西主力夹击,南北部队助攻,逐街逐屋争夺巷战推进,以及在金汤桥附近的碉堡等工事前的激战,终于在15日凌晨5时半,东西路大军按计划胜利会师金汤桥,完成了拦腰斩断敌军的任务,并开始了分割围歼南北敌军的战斗。敌军陷于混乱之中,最后全被消灭。
整个解放天津的战斗只用了29个小时,歼敌13万人。1949年1月15日,天津获得解放,进而促成了北京的和平解放。
解放天津的东野将士正跨越海河上的法国桥(如今的解放桥)进入天津市区。
02 天津的第一座桥 见证历史
当年解放军会师的金汤桥,作为历史的见证,至今巍然如故。
金汤桥原名东浮桥,建于1906年,是天津现存早期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也是天津重要的工业遗存。2003年重新翻修之后,现为步行桥。
解放前的金汤桥
金汤桥所在的位置是老城厢东门外的海河岸边。史料记载,1730年,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区的扩大,贸易的往来,使修建桥梁成为头等大事。当时各方筹集捐款,并请当时的建筑师设计建造了天津的第一座桥,由13条木船连缀而成,木船上铺设木板,当时名叫盐关浮桥,又叫东浮桥。这便是金汤桥的前身。
1906年,天津开通了有轨电车,其中一条线路需要通过东浮桥到老龙头火车站(现天津站)。东浮桥因此被改造为用电力启动开合的钢梁铁桥,全长76.4米,桥面宽10米,中间4米铺设单轨电车道,命名为“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桥梁下部结构为实体墩身,分为三孔,桥身可以电力平转式开启。如今,金汤桥是国内仅存的三跨平转式开启钢结构桥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金汤桥旧貌换新颜。在1935年第一次大修的基础上,1970年天津市又对金汤桥实施过一次整修,因为桥上的单行电车轨道早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拆除,在此基础上又把开启设备废除,将全桥顶高1.2 米,把原来的木桥面板改为钢筋混凝土板,并对一些构件进行更换加固。两侧人行道拓宽到1.5 米,车道荷载的标准达到10吨,使这座老桥面目一新。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在天津战役中的丰功伟绩,在金汤桥海河东路一侧设立了解放天津会师纪念碑。1994年,金汤桥被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海河开发改造中,经研究决定,对金汤桥在恢复设计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加固整容。原有的开启功能完全恢复,并且提高了通航标准。整修后的金汤桥成为供人们通行和游玩的步行桥,车辆不能通行。百年金汤桥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最早的浮桥到钢桥,主要是连接海河两岸的交通;而现在,金汤桥已经成为集观光旅游和纪念天津解放于一体的步行桥。在不失原汁原味的钢桥基础上,辅以声、光、电及水景,今天的金汤桥已焕然一新,在碧水上屹立着,成为海河上靓丽的一景。电影《大决战》中的一些镜头就是在金汤桥拍摄的,它再现了当年胜利会师的情景。
如今的金汤桥
水拍河岸,潮起潮落
75年来
金汤桥静静地见证着天津的城市发展
也提醒着人们
不忘初心,铭记历史
综合津云、人民网、新华网、天津日报、天津广播、央视新闻、CCTV国家记忆、天津市档案馆、南开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