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年轮,十年一记;隽美津南,万象更新。
添绿,这十年,津南区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径。区域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4万亩,管控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6%,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5%,成为全市首个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区;
创新,这十年,津南区激活创新发展新动力。依托海河教育园区教育链,吸引了一大批产教融合尤其是拥有“双一流”高校背景的企业落地生花,营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绿云”十联动创新发展生态,融合提升产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方面创新要素;
开放,这十年,津南区抢抓会展产业新机遇。以会展业为支撑,华墨集团等700余家会展企业强势入驻,通过一体化推进“会展+消费+产业”,展会溢出效应正加速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津南区矢志不渝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拼搏攻坚中砥砺前行,实现了凤凰涅槃的转型升级,走出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
厚植发展底色 生态屏障浸润津沽
金秋晌午,骑行于津南区绿屏·咸水沽湾内,目之所及,千株亭立。错落的乔灌木在暖阳抚慰下或傲然挺拔、或摇曳多姿;粼粼湖水与阵阵清风为伴,泛起层层涟漪;千余亩小站稻示范田,点缀津沽“绿肺”,潋滟了稻乡风情。
这一幅秋日美景,是津南区铺筑“大绿工程”的初探成效。“很出片!”摄影爱好者贾鑫欣喜地晒出一组照片。
自2018年起,天津市启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打造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津南区拿出85%以上的面积承担起全市任务的近一半,成为绿屏建设的“主战场”。
借鉴雄安新区“千年秀林”中尊重自然、贴近自然的理念,遵循“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果则果”原则,津南区积极推进“三分种、七分养”等精细化养护措施。近4年来,津南区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4万亩,栽植乔灌木312万余株、地被和水生植物70余万平方米,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5%。如今,“林深海棠红、美景花映树”──绿屏·咸水沽湾、“绿树前池静、小站稻香浓”──绿屏·辛庄湾、“林深泛五色、水畔河香情”──绿屏·双桥河湾等相继建成,在海河中下游南岸形成了一道道风格各异的森林港湾,“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大写意生态场景愈发凸显。
2021年4月,天津市将津南区确立为首个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区,2017年至2019年3年间已建成的2.7万亩成片林地纳入其中,经第三方核定,预测年均二氧化碳当量约1.25万吨,预计在碳汇项目20年有效期内可创收750余万元。如今,白鹭、天鹅、灰喜鹊等40多种野生鸟类在此安家,天津城区东南部平均温度比4年前下降了0.4℃,平均湿度增加3%,有效阻断中心城区“超大热岛”和滨海新区“超大干岛”的形成。
点“绿”成金、笑迎来客。随着满眼青绿的隽美画卷在海河南岸徐徐展开,森林碳汇稳步增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引进加速推动、生活品质提质升级……津南区的“绿色”红利愈发夺目,炫彩津沽。
勇攀创新高地 海教园区日新月异
在中碳国际公司,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亚楠“手握”荣获国际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的纳米技术,正在与技术团队研究具有全球引领力的“高功率、大容量、耐低温、超安全”离子电池。正是得益于津南区对海河教育园区产教融合项目的支持,企业刚“满月”,便胸怀逐鹿国际的志向。
海河教育园区拥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科技研发优势明显,人才智力资源集中。
如何依托教育资源,激发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海河教育园区于2020年8月启动法定机构改革,与津南区一体化发展以来,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探索借鉴“硅谷”模式,肩负起了天津市创新发展聚集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示范窗口、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核心区的使命。
津南区一方面做足“引”的文章,依托区内的优势企业,积极做好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对接,着力引进高校合作企业和校友资源以及各类创新资源;一方面在“育”上下功夫,与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园成功入选全市首批大学科技园,天津大学科技园也即将开园运营。天南科创谷正在加快建设,努力打造集办公、人才公寓、酒店、配套商业于一体的创新载体。
目前,三峡电能、海创汇等重点企业,华清环宇、如日中天等20多个校友创业项目,燕园科技、华创光视等一批拥有“双一流”高校背景的企业纷纷“相中”海河教育园区。
津南区还聚焦“4+3”产业链,推进打造产教融合“标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用好会展优势,构筑“产教展城”融合格局,增添会展经济致远之“道”;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发布机会清单,挖掘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培育创新发展动力之“源”;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与院校共建“双碳”研究院,打造“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突破之“矛”;推动10家企业与园区院校建立产业创新中心,促进校企务实合作,点燃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燎原之“火”。
津南区将持续营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绿云”十联动创新发展生态,助推海河教育园区展现出以产业引育为先导,以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为两翼的腾飞新姿态。
打造亮丽名片 会展经济成色更足
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首届中国·天津工业博览会、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近期,诸多重量级展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陆续亮相。这里还将迎来JME天津国际机床展、2022中国(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展会、本地品牌展会,连连上演的“好戏”为会展所在地──津南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与活力。
从“绿色环境”到“绿色产业”,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正是津南区把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动能,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蝶变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津南区从多方面入手,全力保障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和各项展会顺利举办;牵头建立服务保障会展的“1+16”指挥体系,对193项重点工作进行挂图作战;主动做好招商招展工作,超前谋划展会服务事宜;组建15个工作组,围绕安保、防疫、市容、交通等多个方面,为每场展会开展相应的服务保障,让会展经济与津南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历经多年的沉淀与打磨,这里成为了发展的沃土──自2021年投入运营以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先后举办展览、会议等项目17场。其中,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签约意向合作协议达267项;2021中国国际汽车展成交额突破30亿元;第105届全国糖酒会超过3500家参展商参展,刷新秋季糖酒会历史展览规模纪录;中国天津工业博览会作为北方地区首个大型工业展,以崭新姿态展现中国制造力量……
借助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东风”,津南区全力把展会的溢出效应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今年上半年,又有89家重点会展企业落户津南,拟举办展会活动29场,万豪、喜来登等一批高端酒店投入运营,展会主办方在津南预订酒店超过5400间夜,通过“会展+消费+产业”一体推进,以会展经济为引领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会展业坚持“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交易平台”与“线下应用场景”相结合,津南区将进一步探索会展创新模式,建立基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会展服务流程与服务标准,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会展新品牌,让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成为助力津南打造科创会展城和天津重要增长极的“窗口”。
滴水入海,万众同频。这一串串亮眼的数字,一项项喜人的成果,映射出津南破茧成蝶的蜕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津南将全力打好绿色生态屏障、海河教育园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三张好牌”,加快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区委书记访谈
全力打造科创会展城 实现天津重要增长极
──访津南区委书记王宝雨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是高质量发展的大都市。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主动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面对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津南区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就此,记者采访了津南区委书记王宝雨。
“锚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斗目标,津南区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找准津南定位,打好绿色生态屏障、海河教育园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三张好牌’,不断提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水平,全力打造科创会展城和天津重要增长极。”王宝雨说。
王宝雨表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使我们走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依托绿色生态屏障、海河教育园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等众多优势资源,津南区将持续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后劲和动力。”
就如何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资源,着力打造科创会展城,王宝雨介绍说:“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的良性格局在津南区已初步形成。我们将坚持‘以用为业’,在‘融’字上做深文章,进一步激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集成优势,走好科技创新产业化之路,同时,津南区将全力服务保障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运营,落户一批有代表性的品牌展会,引育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
王宝雨表示:“我们要用心用情保障群众‘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需求,顺民意、解民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大力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全力推动津南各项工作质效齐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民生新看点
小站稻原产地加快实施振兴计划
秋日津南,风清气爽。小站镇会馆村的村民李强邀请了三五好友,来到家门口的网红景点──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打卡游玩。漫步田间小径,连片稻田生机勃勃,惹人喜爱;站上观景高台,50亩精心打造的稻田画栩栩如生,震撼人心。“复种小站稻让村里发生了大变化,我们不仅吃上了正宗的小站稻米,还能在家门口欣赏好风光。”李强洋溢着笑容,跟朋友们分享家乡的蝶变故事。
近年来,津南区大力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积极探索小站稻种植与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相继建成了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稻香源”千亩稻田展示区、绿屏·咸水沽湾千亩稻田展示区、绿屏·八里湾小站稻高标准种植区,引进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农业+旅游”三产融合项目,并将小站稻文化融入其中,开辟出农旅结合的新模式。
津南区是小站稻的原产地,有着“中国小站稻米之乡”的称号,今年全区小站稻种植面积发展到了5.7万余亩,稻蟹混养面积达到2.4万余亩。小站稻不仅唤起了乡情乡愁,更为村民致富带来了新路径。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彰显“为民情怀”
在津南区咸水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神兽自习室”第四季不久前圆满收官,“小神兽”王博禹既兴奋又不舍。20天里,他跟随老师学习非遗知识、聆听红色故事、折纸、画画、做实验……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让暑假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神兽自习室”是咸水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的公益服务项目。今年以来,咸水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57家单位达成共建协议,开办理论宣讲、艺术培养、法律咨询等30余个成熟公益项目,累计开展各类课程达320余次,服务咸水沽居民4.7万余人次。
2019年,津南区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名单。截至目前,全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文明实践站151个,覆盖率达到100%。同时,逐步扩大阵地范围,着力打造57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点)。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大队、分队、小队四级队伍,共计1300余支。双新街、咸水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金牌宣讲团、“板凳课堂”等项目已成品牌,为服务群众持续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