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9月21日电 题:天津市杂技团让世界感叹:中国人,牛!
作者 张少宣 崔景圣
“我总跟团里的演员们说,天津市杂技团是会走遍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团长刘军打趣道。
汉代被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被称为“杂技”的这项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依托于漕运往来所造就的码头文化,从“撂地”开始,始发于民间,兴盛至今,中国杂技艺术在天津这片土地上兼容并蓄,蓬勃发展,从而也孕育出天津市杂技团享誉世界的好名声。
历经辉煌中国技艺蜚声海内外
1957年8月,原“中华技艺团”改建为“天津市杂技团”。自此,在一代代杂技人的努力下,天津杂技逐渐成为一颗闪耀之星,在国内外备受瞩目。
65年来,天津市杂技团的节目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屡获殊荣,先后获得各项金奖26项、银奖18项、铜奖10项。其中,1996年由张婷领衔的《单手倒立》节目,获得法国巴黎第十九届明日国际杂技节暨第十届未来国际杂技节金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而这也是天津所取得国际奖项零的突破,被法国报刊誉为一百年来杂技发展的奇迹。
天津市杂技团不仅在推动中国杂技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从未停下脚步,赴海外演出期间在收获了无数外国友人的鲜花与掌声的同时,也为广大海外侨胞带去了乡音与乡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侨胞回国机会不多,能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亮相于眼前,则让他们倍感亲切。
现任天津市杂技团团长刘军成长于一个杂技世家,同时也是天津杂技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推动者。“我四岁进团,1975年随团出访芬兰等北欧五国,这是天津市杂技团第一次走出国门,我还隐约记得那时候有当地华侨拉着我们演员的手,激动地说着乡音,说看到祖国的节目,看到‘家里人’在国外意气风发的样子,真好!”刘军回忆道。
“以前杂技团在美国演出时,有些华侨从拉斯维加斯直接开车到洛杉矶、到关岛,一千多公里跟着我们巡演的脚步,我们演多久他们就跟多久。这种热情来自于对祖国文化的深刻认同,他们说每次看到周围的外国人在被中国杂技所惊艳时,自己也会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情感就是爱,是对于祖国的大爱,对于故土的挚爱。”
开拓创新中国特色成就未来之路
杂技艺术包罗万象,有着广泛的融合性,在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中也起到搭桥架梁的作用。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天津市杂技团跟随国家演出团队还曾到访伊拉克、伊朗、土耳其等国家,为饱受战火摧残的人们带去希望与欢笑。在朝鲜、韩国、瑞士、丹麦等国家,中国的杂技艺术在当地都曾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
在谈到中国杂技如何与时俱进,谋求发展时,刘军认为国外人之所以钟情于中国杂技,是因为能从中了解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同于国外的马戏表演,中国杂技无论从服装、布景、道具等方面都有着一种文化表达“我们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会吸纳各国杂技艺术流派有特色的表演形式与内容,再融合自身的特点,补充到杂技团的表演体系中来。”
杂技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创新的剧本和与时俱进的设计思路,天津市杂技团有着辉煌的历史,流传下持久不变的凝聚力和忠于技艺的质朴精神,更有着历代杂技人不断开拓创新的不懈追求。在刘军看来,未来的杂技形式一定是和观众有互动、善交流的,要让观众进入情景,有参与感才能更好地理解剧目的精神内涵。
对于杂技团的每一场演出,刘军都会在台下跟观众一同观看。他觉得把自己定位成观众,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反馈和心声,了解到剧目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
采访的最后,记者在天津市杂技团的教室里看到小学员们正在全神贯注进行着基本功的练习。“传统的节目像皮条、杠子杆,是天津本土的技巧,独有的东西一定不能丢。耍坛子、柔术等项目我们也一直保留着,入行就要知源流,这是我们的宗旨,而像健身芭蕾,独轮车等新技艺杂技团也在因材施教教授给下一代。未来是属于这些孩子们的,希望他们能将天津杂技的荣耀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刘军说。
囊括了国内外几乎所有杂技类金银铜奖的天津市杂技团,还有一个历代老团长未完成的心愿——获得一次国际杂技类最高奖项“金小丑奖”。刘军说杂技团正在策划冲击奖项的节目,无论是老团员还是孩子们也都在以此为目标努力着。“现在还一直坚持走杂技这条路的人,都是真正喜欢这项技艺的人。我曾经问过团里的演员觉得辛苦吗,他们总是笑着说,能按照自己热爱的方式生活,就是最大的成功。”
说完这句话,刘军看到一位小团员动作不太标准,赶紧跑过去纠正。此时,一道阳光从窗外照射进训练场,每个人的身上似乎都在发着光,那么耀眼,如此美好。(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