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送荷香,悠悠。波擎翠盏,田田。舟入藕花深处,鱼戏莲叶南北。雨中远望,空濛水岸树参差,翩翩白羽掠苇丛。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分明身在辛口六埠。
池塘、河水、雨水,水滋养着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
第六埠村人对水的感情十分复杂。
因水而建。明代随燕王扫北的移民在此安家落户,看中的正是大清河、子牙河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要。村子当时所处位置又称东淀,水路相通的西淀即是今天的雄安新区一带。
为水所困。西高东低,一有水患,东淀承担泄洪功能,每每牺牲颇多。数百年来,第六埠村饱受内涝灾害之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工挖掘独流减河,修筑防洪大堤,村民们搬到堤内高处生活,居所基本不受水患威胁。
靠水谋生。耕地还在低处,收成要看老天脸色。上天关了一扇门,也开了一扇窗,村民们靠打鱼也能维生。
种地收成不稳定,打鱼难致富。第六埠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兴办乡镇企业,日子越来越好。随着企业壮大、市场环境变化,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没有与时俱进,辉煌一时的“六埠集团”黯然退场。蔬菜种植成了新的发展方向,大棚种植、吸引城里人包菜地享受“定制菜”、无公害蔬菜种植……第六埠人可是想了不少“辙”,可惜一直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来二去,还成了“帮扶困难村”。
2012年,一块干涸近30年的河滩地,神奇地恢复了蓄水功能。这得益于天津对海河流域的生态补水。2017年,村集体将这片当时收成不佳的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种水稻。谁也想不到,第六埠村的复兴孕育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村‘两委’班子一直在总结过去的经验,琢磨新的发展道路。听村里老人说,我们这儿种过水稻,还不错。村‘两委’班子就想着把这块地流转到村集体手里,种稻子试试。” 第六埠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告诉记者,“开始没敢多种,就200亩,套养了螃蟹,水稻喜获丰收,品质优良。”
出乎第六埠村人意料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景致,吸引了不少旅行社自发带团来观光。
将含800亩土地和200亩水面的大清河湿地重新合理规划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原有的200亩试验田扩展到800亩,引进优质稻种,扩大螃蟹套养面积,打造生态品牌。蓝图勾勒出轮廓,要解决的问题也摆在眼前:保收成,农机农具购买、排水灌溉工程修建,资金哪里来?
“我们赶上了好政策。”倪国志说,2017年年底市里确定第六埠村为帮扶困难村,2018年市、区两级帮扶资金共计300万元,用于购买全套水稻种植收割机械设备并完成库房建设;同时,新修、改建、扩建农田基础设施累计接收上级投资900万元,极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
稻田、荷塘、河道,碧水绕村,招徕更多游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水鸟,鸟语花香让“生态六埠”的名声更响亮。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90万元。2019年,第六埠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评为“西青区文明旅游示范点”。
“当示范村,就是要蹚出一条有示范意义的发展之路,这才是示范村的作用。”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说,不能有了成绩就“躺平”。
农旅结合初见成效,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自身特色?2019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能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农旅产业?带着这个想法,村“两委”班子到西柏坡参观学习。
“当年4月在西柏坡,党员、村民代表现场表决通过了建设‘三河汇景红色教育基地’的决议,决定5月1日开工,6月就对外开放了。”倪国志介绍,基地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红色教育,自此红色旅游和百亩荷塘、千亩水稻、万亩绿色蔬菜基地有机结合,第六埠村特有的“一红加一绿”产业结构确立。
至2021年10月底,第六埠村共计接待1800个团队,12万多人次。如今村里年均旅游总收入600余万元,将近5000人的村子,年人均增收1000元。曾经的“帮扶困难村”华丽转身,2020年被天津市委组织部评为“五星村”,同年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西青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被评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里正在规划民宿建设等项目,希望能让来客们的脚步停一停。”倪国志说村里2021年又创建了“第六埠村南泥湾农业研学基地”,西青区教育局授牌为西青区中小学的农业研学基地,在2021年接待了1万人次的中小学研学活动,正在争取成为“天津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如果具备足够的住宿接待能力,研学活动时间更充裕、内容更丰富,村民的收益也更多。
水,至柔至坚。第六埠村又一次因水焕发生机的同时,也没忘了它的威力。
“我今天一起来就看卫星云图。”7月13日,倪国志点开手机,快速进入卫星云图页面拿给记者看。他现在是看卫星云图的“达人”。“看云图可以对未来降水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如果哪年水大了,淹了现在的稻田,因势利导,让它彻底成为湿地,我们按照湿地的特点加以保护利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对环保知识的学习、环保理念的变化,在防与治之外,第六埠村人有了新的与水相处之道。
记者手记
第六埠村做对了什么
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是很多地方的努力方向。在自然、文化环境相似的地区,大家朝一个方向发力,那些脱颖而出的乡村做对了什么?第六埠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里很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堤树如烟,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景美,却说不上稀缺。蜡梅香,雪花白,乡愁千人千面。避免同质化是摆在美丽乡村建设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如何给美景加“BUFF”,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六埠村给美景安装了一颗“心脏”──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红色教育。到这里“重走长征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赏美景、品绿色蔬菜、优质稻米,沉浸式体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第六埠村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