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双城互动、新区带动、各区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为推动这一重大发展战略举措的落实,多角度、立体化探析展示滨海新区落实市委提出的双城发展战略,高质量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本版约请专家学者撰写相关理论文章,聚焦理论阐释、战略规划、路径探索等方面,为推动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落地落实献计献策。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大都市城镇体系”的发展要求。这是市委着眼天津未来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更加主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开启了新的篇章。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有利于更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滨海新区时强调,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体现。打造双城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促进中心城区和产业新城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统筹兼顾、协同高效的城市发展格局,推动二者之间经济、社会、公共基础服务等各项功能的高效衔接、互利互动,更有利于创新人才流动和知识、技术向滨海新区溢出。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与北京的产业协同。打造双城格局,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科学配置各种城市公共资源,有利于推动双城之间产业空间、城市空间、城市管理的协调互动,提高对北京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的吸引力,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互动。通过不断提升“滨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空间整合与功能优化,增强“滨城”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以良好的现代服务功能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放大“滨城”的带动能力,进一步推动“滨城”与北京产业协同发展。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有利于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港视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滨城”建设,是在城市群内部各节点城市组团发展的框架下,将“滨城”建设融入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中。要通过深入推进港城间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源要素协同融合,建好京津冀高效便捷“出海口”,谱写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有利于滨海新区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发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绿色低碳、安全健康、人文传承等理念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的发展要求,加快“滨城”建设,要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生态治理水平,促进“滨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与京津冀区域有序协同,真正做到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大力发展健康疗养、度假休闲、养生养老等项目,发展壮大生活性服务业,打造集生态、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康养旅游区,努力打造宜居宜游“后花园”,全面提升对北京的服务能力。

  (靳方华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许爱萍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在实践中探索质效双优的美丽“滨城”建设路径

  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双城互动、新区带动、各区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这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进程中赋予滨海新区的新使命、新担当。落实市党代会精神,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新区应坚持新思想指引、新理念导航,探索出一条质效双优的美丽“滨城”建设路径。

  “滨城”建设要以创新为驱动力。“滨城”不是新区既有区域的简单延伸,也不是“津城”的梯度转移,而是对既往城市建设实践的全面超越。特别是进入新阶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城市竞争越来越演变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新区必须厚植“创新立区”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努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重视人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力聚集各类优秀人才;坚持系统观念和整体把握,让体系为先、以平台为要、保企业为源,在创新中谋划“滨城”大发展。

  “滨城”建设要以制造业为根基。制造业是经济命脉所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体现。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承载地,新区的制造业发展拥有良好的禀赋条件和基础。要坚持“制造强区”,转旧上新、补短求好,重点聚焦“1+3+4”主导产业,优先聚合优势产业链条,实现从依靠“关键片区支柱产业单打独斗”向“多片区主导产业互促互进”转变,不断夯实“滨城”的发展之基。

  “滨城”建设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支撑。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建设美丽“滨城”必须要以改革为支撑,全力推进“改革活区”,让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要用好用足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勇当改革排头兵。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挖掘制度机制的效能和优势,持续做优法定机构改革,完善开发区发展保障机制;持续做深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发展活力保障机制;持续做实市场主体改革,完善发展动力保障机制;持续做好街镇经济改革,完善发展潜力保障机制。要用制度机制的迭代完善,激发“滨城”发展的活力。

  “滨城”建设要以扩大开放为前提。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美丽“滨城”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区要加大“开放兴区”力度,立足新格局构建,积极探索开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促发展。要高效统筹京津冀配套完善“产业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两大发展目标,在继续做优商业物流、仓储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要向内努力打造京津冀能源物资“供应地”,向外努力打造国际循环战略支点。通过全力打造更高能级的“双循环”战略引领区,为“滨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滨城”建设要以环境优化为突破。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聚集发展要素、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高质量推进美丽“滨城”建设的突破口。新区提升营商环境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指尖办”让政务提质增效,“创通票”让创业者如获至宝,“会企合作+平台赋能+应用驱动+群体突破”的“滨海模式”让产学研真正贯通。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打造成本洼地、发展高地”导向,深入推进“环境优区”战略。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国际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环境;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提升营商环境的便利化、人性化;进一步推进并落实“放管服”改革,在继续简政放权的同时做好监管服务的后端工作。要把“软性”的营商氛围培育和“硬性”的营商环境提升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精修内功推动“滨城”发展的引力提级增量。

  (李霞 滨海新区区委党校教师)

  科学把握加快打造双城 发展格局的内涵

  构建科学发展格局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大都市城镇体系,这是面向未来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必须科学把握其深刻内涵。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就是要使双城之间城市发展空间更优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既是对我市“一条扁担挑两头”传统空间布局的优化提升,又是适应新时代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坚持树立“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守城市开发边界,通过“津城”“滨城”之间轴向发展,推动我市发展布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形成“一市双城多节点”城镇格局、“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格局,从而有效破解城市碎片化、主城区“摊大饼”式无序扩张以及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难题。双城发展格局下,“津城”“滨城”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高效,为天津发展提供“双轮驱动”;双城之间面积达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为天津绿色发展和京津冀生态走廊提供重要支撑。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就是要使双城之间产业分工更清晰。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天津具有重要的功能定位,承担着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津城”人口聚集度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滨城”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是落实我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和载体,但同时也要看到,总体上还存在着产业分工相互重合、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津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能级,打造都市产业发展核心区,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滨城”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各开发区为核心载体,坚持以港兴城,集中布局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就是要使双城之间互动发展更协调。推进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工作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津城”“滨城”之间还存在着诸多不协调方面,缺乏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融合。以职住分离矛盾为例,“津城”和“滨城”经济总量基本相当,但常住人口对比悬殊,前者占全市57%,而后者则不到15%,造成明显的上下班“潮汐流”现象。构建双城发展格局,就是要发挥“津城”“滨城”各自优势,形成1+1>2的强大合力。在双城格局下,“津城”丰富的人才、科技、教育、商业等资源,与“滨城”特有的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国际一流港口、先进制造业、海洋文化旅游等优势,能够形成完美契合、有机融合。“津城”“滨城”在人口、资金、技术、产业、服务等方面互动交流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就是要使“滨城”的城市功能更完善。从功能区到行政区再到现代化城市,是滨海新区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津滨双城之间显现。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滨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现代城市吸引力相对欠缺。构建双城发展格局,“滨城”更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坚持以绿色为发展底色、注重城市品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布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要素承载能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治理效能。要全面提升“滨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娄玉 滨海新区区委党校教师)

  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形成“滨城”建设的强大合力

  “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滨海新区的生动实践。推进新时代美丽“滨城”建设,就要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的理念,广泛凝聚共同力量,激发各方面活力,形成“滨城”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决策共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新时代美丽“滨城”建设中实现决策共谋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探索民生难题村居谋、治理问题街镇谋、发展课题园区谋的共谋格局。村居要谋划解决民生难题,由村居党组织引导,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社会组织直接回应群众需要,形成基层共商的良好态势。街镇要重点谋划治理问题,由街镇党组织发起,组建各类共同缔造理事会,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工作局面。园区重点谋划发展问题,成立主题园区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事会,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难题。

  坚持发展共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在基层治理中强化党建引领,由党组织统筹各方主体力量共同破解治理难题,形成党员示范建、机关部门攻坚建、社会力量协同建、居民群众志愿建的联动共建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发展的治理优势。党员干部要通过双报到、社区轮值等,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要把“共同缔造”理念,延伸到机关、企业、街镇、学校、园区,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由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多元治理转变,通过力量整合,画出新时代美丽“滨城”建设的最大同心圆。

  坚持滨城共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治理者“针脚”密不密,决定了城市运行的“阵脚”稳不稳。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滨城”共管。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践行“一线工作法”,凡是村居解决不了的事,由街镇“吹哨”,“派单”至职能部门解决,对于部门、开发区、街镇仍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提交区级层面专题研究解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区、街镇、村居三级调解服务体系。

  坚持效果共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美丽“滨城”建设效果如何,需要人民这个阅卷人说了算,要把群众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评判标准。阅卷内容要覆盖民生服务、文明程度、营商环境、治理效能、居住环境、治安状况等各方面。要强化对答卷人的监督考核,形成奖惩分明的考核体系,把效果真正体现在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上。

  坚持成果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新区每一个居民、每一个企业都能享受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便民服务要下沉村居、园区,推进服务高效、群众办事便利。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教育、养老以及救灾、助残、慈善等服务。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

  (吴明聚 滨海新区区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懈奋斗。”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建设美丽“滨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滨城”发展带来的成果。

  坚持福利改善,提供一流的城市公共服务。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对于“津城”而言,“滨城”发展的主要短板在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还不完善。建设美丽“滨城”要把更多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不断完善科学布局、均衡配置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学布局学前教育资源、补齐义务教育资源短板、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加强与市区及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推进新区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居民健康管理、重大疾病防治体系,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工伤保险、家庭护理保险参保覆盖范围。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点单配送服务,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

  坚持就业优先,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必须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设美丽“滨城”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精准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强化就业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开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专项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滨城”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措并举构建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健全多层次就业保障体系,倡导勤劳致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优良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滨城”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天蓝海碧、水清岸绿的城市生态环境。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示范样板,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环保产业。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实施生态廊道、岸滩修复、减排降污、智慧海洋等工程,高水平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海洋公园,严守生态环境红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滨城”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坚持综合治理,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归属。建设美丽“滨城”要综合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并举的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组织核心领导,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要把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建立完善与美丽“滨城”建设相适应的法治环境。要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做优做实区、街镇两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要坚持完善“1+1+3+N”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科技支撑能力。

  (张薇平 滨海新区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