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时隔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依然铿锵有力。
从地方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以地方实践展示中国形象……搭建一个让世界了解天津,让天津走向世界的平台,天津外事人孜孜不倦,持续发力。
让世界理解天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共振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在中国,要了解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去年年底,接连3场与“身边的国际社会”共话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市外办二楼觉悟厅举行。
来自美国、新西兰、德国、埃及等23个国家的在津外籍人士济济一堂,畅谈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认识体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与期待。
观看宣传短片、聆听文件宣讲、沟通交流互动……在津“身边的国际社会”点赞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人民至上、独立自主、胸怀天下……”南开大学商学院韩国籍教授申光龙认真在小本子上记下了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12个关键词。在津生活8年的意大利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乐小悦,特意带来了她翻译的意文版书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
“立足天津学、面向世界讲、围绕大局做”──其实,一年多来,结合重要节点,类似的座谈会、专题宣介会,市外办举办了很多场,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宣传阐释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魅力。
市外办主任栾建章在接受采访时说,外国人在天津工作、生活,是中国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方针政策,否则就会失去打开“中国之门”的钥匙。
让世界爱上天津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对天津外事人来说,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更要在“行”上下功夫,把“外事为民”体现在为“身边的国际社会”办实事中。
“有困难,找外办!”在天津茱莉亚学院执行理事兼首席执行官卜怡明看来,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去年2月,为更好服务在津外籍人士,市外办组织了5场新春恳谈会。恳谈会上,正在上海进行入境后集中医学观察的卜怡明通过视频参会,他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市外办的积极协调帮助下,他在去年春节前顺利返回中国的愿望得以实现。
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天津黑利伯瑞国际学校执行校长彼得·罗杰森,希望拓展教育办学业务的设想也得到市外办的重视。“就推动落实此事,市外办组成调研组专程到校调研,‘外事为民’落到实处!”彼得·罗杰森感叹。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有困难,找外办”更是成了“身边的国际社会”常听到的“暖心话”。
──助力复工复产,协调我驻外使馆解决渤海化工集团“两化”搬迁项目外籍工程师来津调试设备事宜;帮助博迈科海洋工程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开展“线上敲门行动”,聚焦“身边的国际社会”,坚持“送服务上门”与“送思想上门”相结合,为在津外籍人士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和支撑。
──打造“外事为民小分队”外事民生品牌工程,以务实管用的优质外事管理服务产品,增强“身边的国际社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人心换人心,找到“家”的感觉让在津外籍人士快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津门战“疫”中,越来越多的“洋面孔”参与其中,天津和睦家医院组建了一支核酸采集支援小组,把对天津的爱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让世界宣介天津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地方外事工作在促进跨国、跨文化交流沟通、扩大海外各界人士深入走进中国、积极主动宣介中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市外办充分利用“身边的国际社会”、国际友好城市等资源渠道和大型国际会议活动等场合,着力打造“天下之津”“谈天论津”“海河之邀”国际大讲堂等品牌,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讲述天津,展示生动立体的天津形象,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愿意了解天津、走进天津、宣介天津,成为天津故事的传播者和讲述者。
去年10月,由市外办与市网信办共同出品的“谈天论津”系列视频一经播出,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6位来自不同国家“身边的国际社会”代表深情讲述的“天津故事”,全网阅读量近2000万。去年多场重要外事活动相继在天津成功举办,包括45名大使在内近300名驻华使节先后访津,“天津”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的高频词。
今年年初,在市外办积极推动下,我市32个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组织通过录制短视频或致信函等形式,祝福中国农历新春,预祝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为虎年春节和北京冬奥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来自《中国城市对外交往影响力分析报告(2022)》显示,天津在城市外交活力度、城市经济开放度、城市对外展示度上表现突出,成为对外交往影响力较强城市。
“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天津更多为世界所知并深刻影响世界……”栾建章说,市外办将一如既往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天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