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手握钢枪,守卫北国热土。

  脱下军装,他走进警营,在三尺岗台挥洒青春,成为十字街头的最美风景。

  扎根基层27年,他以路为岗,把十里长街当家,在一次次服务百姓中,彰显着人民警察的铁血担当。

  他就是刘永胜,公安津南分局交警支队双港大队原大队长,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2020年10月19日,年仅47岁的他,走完了鞠躬尽瘁的一生……

  山不争高自成峰。璀璨的人生,如流星般划过,闪亮津城。警营内外,网上网下,无数人深切怀念,有无尽的哀思,更有对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坚守初心、忠诚担当的深深敬仰。

  三尺岗台上的“拼命三郎”

  1993年3月,22岁的刘永胜从部队转业回津,成为交警南开支队民警。

  他虽然个子不高,但站如松、行如风,举手投足间有股麻利劲儿,队里决定,派他到海光寺岗工作。

  90年代的海光寺路口,已然是天津交通秩序的晴雨表。那个年代,虽然汽车少,但缺少“电子警察”这种现代化设施。“指挥靠手,纠违靠吼”,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夹杂着行人,秩序往往难以保障。

  上岗一星期,刘永胜嗓子喊哑了,胳膊抬不动了,腰也直不起来了,看到岗台就发怵。

  “要是偷偷懒,或许也看不出来。”想到这,刘永胜的手势“软”了,对违章睁只眼闭只眼,轻松了很多,不禁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

  直到有一次换岗,有位老同事忍不住提醒他:“永胜,一会你站路边,看看我学你的样子。”一套“软绵绵”的手势下来,刘永胜的汗也下来了,脸上火辣辣的。

  回到家,性格要强的刘永胜只要一闭眼,眼前仿佛就站着老百姓,对他的姿势指指点点。那一夜,他失眠了。

  “必须争这口气!”刘永胜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练习。有一个“停止”的手势,为了左臂由前向上直伸,与身体成135度,他对着镜子练了几千遍,还让同事反复帮他量角度。直到举起胳膊,脊背不仰,重心不偏,视线180度范围内的路面看得一清二楚。

  在经历了胳膊疼、腿肿的适应期,刘永胜终于练就了规范笔直的指挥动作。挺直身板,一出手就那么帅气、硬朗,转体时脚下带风,裹着力量,透着威严。

  渐渐的,他的皮鞋十来天就要补一次鞋跟,腋下的制服磨得很薄。数九寒冬,他却脱下了大衣,只为不让外衣的臃肿,影响了动作的美观……   

  合格的交警,不是只会一套标准的动作。纠正交通违法时,刘永胜和同事不止一次遇到过群众的不理解。这时候,刘永胜总是有自己的办法。他总是先敬礼,不卑不亢、心平气和地听对方辩解,礼貌又严格。然后,他再讲道理、说法规,有力有礼有节,让人心服口服。

  下班后,刘永胜喜欢四处走走,背路名、查路况,把海光寺周围40多路公交车的站名、走向都记在本子上,烂熟于心,遇到问路的,张嘴就答。

  他在路口设立了便民箱,打气筒、老花镜、补车胎工具一应俱全。附近盲人诊所的按摩师上下班时,他总会走下岗台,扶着他们过马路去坐车。

  在刘永胜的带动下,海光寺岗的“拼命三郎”越来越多,交通违章率由24.9%下降到6.2%,常年保持在全市低位。海光寺岗组的优良作风薪火相传,时至今日,仍是展示天津交通警察形象的亮点品牌。

  冲锋在前的“敢死队长”

  2004年4月,刘永胜带着满满的成绩,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这些年,他当过教导员,也当过大队长,却从没把自己当成过“官”。遇到事,他总是第一个上。

  2004年中秋节,下午两点多,一辆满载惰性气体的卡车通过涵洞时被卡住。刘永胜带着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危险品专技人员制定了快速解决方案,前提是必须让卡车撤出涵洞。但撤出时,卡车与石壁极易摩擦产生火花引发爆炸。

  谁去指挥呢?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你们赶紧去设置警戒线!”刘永胜把战友支开,他果断戴上防毒面具,走进涵洞,开始指挥司机倒车。

  “慢!慢!再慢……”

  刘永胜心里一阵狂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表面却很镇定,仿佛只是在指挥一次普通的倒车,必须让司机保持平稳的心态。

  所幸,有惊无险。卡车顺利倒出涵洞,开到无人的开阔地带,有害气体得到了处理。

  刘永胜不敢对家人说起自己遇到的惊险,他只是在吃晚饭时,在单位食堂吃了一个月饼犒劳一下自己。

  2017年11月的一天,晚上十点多,有人报警,一辆面包车撞开拦在前面的铁皮围挡,把一名正在作业的工人撞进深达3米的路面预埋管道沟中,沟中有积水,工人生死不明。

  刘永胜和民警潘文昌赶到现场发现,由于工人是带电作业,在场的人因为害怕漏电,谁都不敢下去。

  又是一次和死神的近距离接触!就在大家面面相觑之时,只听“砰”的一声,刘永胜跳了下去。潘文昌紧随其后,也要往下跳。

  “小潘,你先别动!我来!”

  借着手电光,刘永胜一眼看到躺在沟里的工人。他小心地碰了碰工人,“没有电!”他大声喊道,又摸了摸颈动脉,有微弱的跳动,手放到口鼻处,有呼吸。

  “活着!他活着!”刘永胜大喊道。大家的心彻底放下了,在刘永胜和潘文昌的托举下,受伤工人得救了。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以至于战友们调侃,刘队不是大队长,是“敢死队长”。其实,除了“敢死队长”,刘永胜还有一个昵称是“大保姆”,因为,他把每一个战友都装在心里。

  “队里营房改造,刘教导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自己一处处量,就为了给大伙打造一个温馨的休息场所。”

  “有一年雨水特别多,导致信号灯无法正常工作,我怕早高峰路面‘瘫痪’,就赶在6点之前到岗,没想到刘教导比我到得还早,一个人蹚着水指挥。”

  “辅警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受伤了,刘队自掏腰包垫付药费。老民警患病,他盯着吃药。谁家遇到困难了,他主动提供帮助。”

  ……

  回忆起与刘永胜在一起的点滴,一种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的情感,让接受采访的铮铮硬汉们哽咽了……

  为民解困的“暖心警官”

  2019年7月,刘永胜调任津南分局交警支队双港大队担任大队长。

  新的辖区内,有60多家单位,36个村,近200个社区,1所大学,8个小学,还有68个幼儿园。老百姓出行压力大,交通需求堵点多、痛点多。

  执法只是手段,服务才是根本。如何才能给老百姓办点实事呢?

  他将65.5平方公里的辖区,划分为若干块,每到一处重要路段、路口,他就记下周围环境特点和行人、车辆的通行流量,以备日后使用。

  红磡领世郡是十多年前建设的小区,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大,停车难、乱停车问题突出,影响了出行,附近居民意见很大。

  “我们小区就有居民写信反映问题。刘队长了解情况以后,不仅亲自来调研,还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物业公司经理魏凯回忆,“一连几天,刘队带人在小区拥堵路段拍照、测量,还征求了居民的意见建议。”

  刘永胜掌握了一手信息,积极协调乡镇有关部门推动规划程序。一个多月后,标线重新施划,车辆在泊位有序停放,道路畅通,警情大幅下降,居民拍手称快。刘永胜打趣道:“这是我的路,我得上心啊!”

  面对群众的疾苦,即便不归自己管的事,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刘永胜也从不推诿扯皮。

  海天馨苑居民反映大货车行驶声音大,干扰自己的生活,不断拨打110、8890“诉苦”。大货车是合法上路,一些民警也无奈。

  刘永胜得知这一情况,把居民电话要了过来,互加微信了解情况,邀请居民观摩执法,现场又教给大家一些防止噪音的方法。就这样,一次观摩下来,这位居民挽起了刘永胜的胳膊:“今天跟你们出来一次,我算理解了,大家都不容易,以后一定不能给你们添麻烦了!”

  给物流企业解决办证难、为迷路的老人找到家、帮助学校维持门前的秩序……群众的一件件小事,刘永胜都当成大事来办,久而久之,他变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暖心警官”“胜哥”。

  当老百姓不再喊名字和职衔,而是亲切地赋予某种称呼时,这就是一种来自人民的“加冕”。

  抗疫前线的“钢铁战士”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

  天津“小汤山”——海河医院坐落在双港大队的辖区内,怎样提高救护车通行效率,实现安全隔离,成了当务之急。

  时间紧迫,刘永胜主动请缨,带着大家在医院周边实地勘察,丈量、计步、制图,科学设计出十余条不同的路线,提出在医院东侧、北侧开辟专用通道的建议,得到上级采纳。

  48小时的时间里,火速建成了两条长约2千米的道路,保证了涉疫车辆全封闭、无接触、自循环快速进出。

  2020年2月8日晚,一辆载有发热患者的轿车驶出翟店出入口,向正在执勤的民警求助带路。民警不能离开岗位,于是通过电台呼叫支援。“我距离近,我去。”正在路面巡查的刘永胜听到消息后立即应答。

  到现场后,刘永胜让车上的人不要下车,自己主动上前了解情况。经询问得知,发热患者从滨海新区乘车想到津南医院就诊,驶出高速后不知道医院地点,焦急万分。刘永胜安抚好车上人员情绪,驾车一路疾驰,仅用十来分钟就开到津南医院发热门诊。

  到达医院后,刘永胜一直陪着患者检查,消除紧张情绪。直至凌晨2点多,患者被诊断为普通型肺炎后,他才返回队中。

  刘永胜每天忙碌着,几乎没有休假。虽然他一直坚持工作,但他日渐消瘦的面庞、显得疲倦的气色,都让人感觉他的身体是不是出了问题?大家劝他去检查身体,刘永胜总是说,老毛病了,忙过这段时间就去。

  2020年7月5日,那天刘永胜值班。像往常一样,他组织民警勤前站队,布置夜检任务、检查防护装备。那天晚上,他一反常态地说太累了,要歇一下。

  值班民警不放心,轻轻推开他的宿舍门,发现刘永胜痛苦地趴在床沿,蜷曲着身体,连爬上床的力气都没有,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颊滑落。大家连忙将他送到医院。

  三天后,检查报告出来了,刘永胜的肝部患有恶性肿瘤,结果很不乐观。这一情况如晴天霹雳,让刘永胜的妻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作为一名从警27年的老民警,刘永胜很快从妻子的脸上察觉到异样。得知了自己的病情,他没有怨天尤人,握着妻子的手说:“又得让你照顾了,这么多年你为家里付出的太多了。”妻子的泪珠止不住滚落下来。

  剧烈的疼痛一阵阵袭来,癌细胞无情地侵袭着英雄的身体,他还有许许多多的牵挂。他放不下工作,三句话离不开队里的那些事;他惦记着年迈的长辈、相濡以沫的妻子、即将走入警营的儿子;他舍不得那些曾一起出生入死、日夜守护一方平安的战友……

  一个冬日的清晨,刘永胜安详地走了。办公室的衣架上,警服和常用装备,都安静地放在原处,只是再也等不到主人的归来。

  没有石破天惊的壮举,也没有力挽狂澜的场景。和平年代,英雄往往就是流传在街巷的名字,就是行走在十字街头的路人,就是百姓危难时第一个想起的人。他们的存在,诠释着一种职业的神圣,增添着一座城市的光彩,抒写着每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画面:

  一位英姿飒爽的人民警察,手握电台,语气铿锵地说,我是刘永胜,正在路面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