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网联公交目前已上路运行一个多星期,智能公交车都有什么特殊装备?时速达到多少?遇到紧急情况能应对吗?市民乘车舒适度如何?恰巧最近几天,津城一直是雾霾天气,昨天记者来到海教园开放测试路段,现场体验了一次雾霾天里的智能出行。
车内全程配备安全员
昨天上午10:00,记者坐上挂有“津D2082试”车牌的智能公交。从外面看,智能公交车的外观和普通大公交差别不大,蓝色的车身上印有大大的“天津海教园智能网联巴士”字样,车的驾驶员位置坐有一名安全员。由于雾霾天气,车的时速控制在25迈,正常情况下,智能公交是30迈的速度。虽然安全员坐在驾驶员座位上,但是全程并不过多干预车辆的无人驾驶模式,只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出手干预。
智能公交车内的布局和普通公交车差不多,座位靠窗排列。不同的是,在驾驶员座位后的两侧,分别有两个大箱子,箱子上贴着“智控箱”标记。靠左的箱子里装有工具,右侧的箱子体积大一些,打开箱子,密密麻麻罗列着线缆以及不同尺寸的“盒子”。天津大学无人驾驶汽车交叉研究中心的郭帆博士告诉记者,这里面就是智能公交的“大脑”,每辆智能公交车上都有20多个摄像头,根据摄像头拍摄下的路况等信息,数据反馈进来,这些设备就可以进行判断,做出正确反应。停车、启动、左右拐弯、打闪火、开门、关门等操作,都是通过这里控制的。车身中间位置的座椅处,架有两个电脑屏幕,屏幕上满是实时更新的数据。这个位置是留给试验员的,每天都有一名学生来车上收集数据用于试验研究。
在测试路段,车辆沿着设定好的线路自动行驶,路上不时有车辆和行人经过,遇到红灯,智能公交会自动停下,绿灯时又自动启动,行车过程中,一辆电动自行车突然从车身左侧超过,智能公交马上有刹车减速的反应,随着前方路况正常,车速逐渐恢复,车辆刹车时也没有感到不舒适。
第一阶段线路设8个站
目前,第一阶段线路总共设有天津大学东门、商务职业学院、机电职业学院、实训中心站、南开大学西门、海教园管委会、文惠南路站、管理中心站8个站,天大南门、国展中心、金泰园等站还没有纳入此次测试路段,今后也将逐步拓展。
郭帆介绍,目前站牌还没有显示车辆实时位置和到站时间,随着测试的进行,车站的功能也将逐步优化,目前已经有同学在做这方面的软件开发,今后等车的乘客可以在车站观测到每辆车的位置以及到站时间,后台也可以通过“云交互”了解到车站有多少名乘客在等车,以便更好地调度车辆。目前团队还开发了虚拟仿真的测试软件,电脑上模拟园区道路,研究人员直接在电脑上就可以做调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试验更安全。
市民慕名乘车“打卡”
天津大学无人驾驶汽车交叉研究中心的房老师介绍,智能公交车环保节能,充一次电续航300公里。每天上午9-11时、下午2-4时的整点分别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东门站点发车,全程途经雅观路、雅深路、同砚路、同德路、体育环路等多条园区内道路,全长约27公里,车程约40分钟,测试期间乘车免费。自这三辆车上路运行以来,有不少市民都慕名而来体验乘车感受,有的是专程从市里开车来的,也有不少年轻人拿着直播设备来此“打卡”,边乘车边和网友们分享乘车体验。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正在加速推动汽车、交通、城市深度融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更多的智能科技成果会应用在市民生活中。
打造智能创新应用新名片
记者从海教园管委会了解到,海教园管委会将以此为契机,推进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应用,在智能应用软硬件开发、开放道路测试、场景示范应用和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助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同时,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引育方面重点发力,引聚一批车辆设备、核心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打造无人系统产业生态圈,努力将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成为天津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新名片。新报记者 张艳 文/摄
新闻背景
历经三年研发,天津大学智能公交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在今年先后取得开放测试道路和测试车辆牌照,成为全国高校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双牌照”项目。11月1日起,“津D2081试”“津D2082试”“津D2083试”三辆智能网联公交正式开始常态化运行测试。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天津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