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媛和孩子跟智能垃圾箱“小智”互动。(照片由生态城提供)李品媛和孩子跟智能垃圾箱“小智”互动。(照片由生态城提供)

  当“智慧之光”照进现实,李品媛的感受是:“它比想象中更‘美’,而且,有‘温度’。”

  “85后”李品媛算是生态城的“土著”了。

  “2015年刚搬来时,我们小区周边大多是空地,很多配套设施还在建设中。”李品媛对记者说,你看这几年,生态城变化多大,已经是人人向往的智慧城市了,各种智慧设施、智慧场景,多到数不过来,还老“上新”。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智慧”一词,被多次写进生态城的工作报告:培育智能产业、开发智能家居、发展智慧医疗、打造智慧交通……一连串的利好消息,给蓟运河畔、彩虹桥边的这座新城戴上了“光环”,也让这里的居民有所期待。

  智慧城市是什么样的呢?

  李品媛从生活中的发现和实践中道出了答案。“以前认为和‘智慧’相关的事物都很‘高大上’,但是在生态城,智慧元素非常接地气,就在你身边,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实用、很便民、很有趣。它扑面而来,和我们亲密接触。”

  “马路上有会说话的智能垃圾箱,叫‘小智’,孩子可喜欢了,一路过就和它‘对话’:‘树叶是什么垃圾?塑料袋、废铅笔头呢?’‘小智’有问必答,然后孩子把垃圾投进相应的箱子,特别有成就感。”李品媛笑称,想想前些年,垃圾箱在人们的印象中又脏又臭,放完垃圾恨不得快速闪离,可现在,它干净、智能,像个机器人,孩子都想把它带回家。

  用李品媛的话说,智慧设施总能制造惊喜,是生活中的“小确幸”,每每有新发现,她一定带着孩子赶紧去体验。

  在中新友好图书馆,李品媛列举了几个“智慧神器”:室内定位导航小程序、智能盘点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汽车穿梭还书柜、移动借阅机。“如果找不到要借的书,告诉机器人,它帮你搞定;停车场的汽车穿梭还书柜24小时开放,尤其在疫情期间,可以不下车、无接触还书。”

  还有一些智慧细节也是李品媛的“心头好”,每次开车出门都让她感到很贴心。“车流量大的主干道设有指示屏,屏幕显示前方路况怎么样、用不用绕道,能提前做规划;如果有应急车辆经过,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自动对路口信号灯进行远程干预,保障车辆优先绿波通行。”

  “我看到或者体验过的智慧设施,都发朋友圈,像是跟着手势变化的智能喷泉、日常巡逻还喊话的无人机、熊猫公交……朋友们可羡慕我了,找我要定位,也想来打卡。最近我又‘种草’了一间智能屋子,里边自带新风系统,还有跑步机。”李品媛说,其实不只是户外,家里也有智能好物,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可谓关怀满满的“智能监护”。

  李品媛的邻居──王玉英大娘今年70岁,住在生态城快10年了。让老人点赞的是,家里有个智能的“阿尔法蛋”,名叫“蛋蛋”。“闺女上大学住校,平时就我自己在家,问药、查询,找‘蛋蛋’就行。要是有急事,‘蛋蛋’帮我打电话,一会儿社区就来人了。”王玉英说,有一次,她回山东老家,“蛋蛋”识别不到她,自动把电话打到闺女手机上,让家人核实是否有异常情况。“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用上这智能设备、过上智能生活,搁过去哪敢想。”

  这些年,生态城持续推出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一批惠及民生的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生态城智慧城市发展局局长王喆介绍,生态城还会持续打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停车等重点场景,将智慧“触角”延伸到社区、片区和全域,做到有创新、出亮点、见实效,让智慧便民服务融入生态城的每一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