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白秋生色,寒侵簟席间”,“白露”寒生凝露,然而这么美丽名称的节气里却隐藏着潜在的危险。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类疾病的患者,在受到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有的疾病加重,而引发各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若再加上过度劳累、吸烟、情绪激动、饱餐特别是进食过量脂肪以及不规律服药等因素,更会增加脑卒中等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几率。秋季,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记者从津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由于气候转凉,早晚温差增大,各医院临床接诊的突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相比夏季有了明显的增多趋势。对此,专家提醒,秋季应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如突发脑血管意外应及时送医救治。

  什么是“脑卒中”?

  专家解释,脑卒中俗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是指各种血管性病因(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

  脑卒中有“三高”特征

  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1300万人,每年新发患者有200万人,其中约有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脑卒中还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首次卒中半年内即为高复发期,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30%以上。

  脑卒中患者给家庭及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每年脑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374.52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6.52%和5.68%。

  如何减少脑卒中发生,提高诊治的有效性,是全球医疗行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事实上,在发生脑卒中事件后,进行早期及时干预就能够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致残率并减低相关费用。

  预防脑卒中

  改善血液循环很关键

  脑卒中具有明显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和心脏瓣膜病、吸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有脑卒中家族史等。其中,具有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以及有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者脑卒中的人群,就更应该引以为戒,定期检查。

  在预防急性脑血管病方面,首先需改善生活方式,在膳食上适量增加对膳食纤维、鱼油、大豆的摄入,脂肪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30克, 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以活动时心率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对于一些脑供血不好的人群,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一些中医针灸或中成药起到改善的作用,如临床中常被使用的中成药舒脑欣滴丸,它能够改善脑缺血、缺氧的症状,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中乳酸含量,改善微循环,增强学习和记忆功能;预防脑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预防中风,治疗中风后遗症;改善血液流变性,解痉镇痛等作用。

  此外,市民也要在情绪管控上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时间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脑卒中后抓住黄金溶栓时间

  发病后4.5小时内

  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卒中发生后每分钟会死亡190万个脑细胞,对于发病4.5小时至6小时以内的患者来说,静脉溶栓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证实。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在缺血脑组织尚未发生坏死之前,使阻塞血管再通、恢复缺血半暗带灌注、缩小梗死灶范围,从而挽救患者生命并改善临床预后。各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均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被作为Ⅰ级推荐A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