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召开的2019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市对2019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进行表彰。为了展示我市科研团队和科技企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会上还颁发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我市9个项目获此殊荣,充分代表了天津科技防控的整体实力。
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最终评选出自然科学奖13项,技术发明奖7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74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从中产生了特等奖6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65项。
博奥赛斯(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
从今年的获奖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我市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本年度共有涵盖电子信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20余个专业技术领域的近500项科研创新成果申报,达到历史新高。二是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比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获奖项目“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曾先后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三是科技成果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项目“中国铁路大数据成套技术研究及应用”,引进央企资源在津建设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并开展面向复杂铁路网的大数据资产模型及治理方法研究,支撑了中国铁路年30亿旅客发送量和年40亿吨货运发送量的运营,是我市实施京津冀合作发展战略的典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市科研工作者和科技企业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许多高科技产品直接作用于疫情防控一线,为我国率先实现疫情防控起到了突出作用。
经过遴选和专家评审,“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与创新中药宣肺败毒颗粒研制”等9个项目获奖,获奖项目涵盖检测试剂盒、人工智能诊断、中医药等多个方面,覆盖生活预防、人群筛查、病毒检测、临床治疗等整个疫情防控链条。
[新闻多看点]
张伯礼院士领衔中医药大显身手
在江夏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除了服用中药,中医医护人员还会给患者针灸、按摩,带领大家习练太极拳、八段锦,帮他们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在此次疫情中,张伯礼院士带领团队开拓了中医方舱医院,制定了中医药为主的救治模式,救治564例患者,实现0转重,0死亡的目标。项目组探索形成了中医药全过程介入疫情防治的科技攻关机制,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昨天召开的科技奖励大会上,张伯礼院士领衔的“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与创新中药宣肺败毒颗粒研制”项目,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
“通过这段时间的抗疫实践,更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临床流调、中西救治、新药研发、老药筛选、疫苗研制等都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攻关是战胜疫情最重要的力量。”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在这次抗疫全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救治也成为了中国方案的亮点。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候是处方用药的基础。在新的传染病发生后,中医介入首先要辨证。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张伯礼带领团队首次完成了多中心大样本新冠肺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项目组采用远程信息获取技术,在5个省市10家医院红区完成了1000余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学调查,明确 “湿毒疫”证候及病因病机,指引了治疗方向。
通过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隔离点2000余例不同分期临床数据分析,张伯礼的团队首次总结了中医药对新冠肺炎临床疗效的特点和规律,有效指导了中医药全程介入,提高了临床疗效。
“特别是对于重症患者,在现代医学支持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药也可以见招拆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张伯礼非常欣慰。
在临床救治中,张伯礼带领团队建立了应对突发疫情中医药介入模式,形成了临床救治与科学研究协同攻关机制及应急状态下中药新药发现模式和关键技术。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经验和组分高通量筛选,成功研制了宣肺败毒方,入选国家推荐的“三药三方”,得到广泛应用。“宣肺败毒方,是中医古代的验方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张伯礼表示。
血必净注射液纳入国家三药三方
疫情爆发初期,在没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物的现状下,因既往临床疗效突出、循证依据扎实,红日药业的血必净注射液连续纳入多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疫情期间,红日药业向1500余家定点收治医院捐赠和供应血必净,直接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约1.6万人。昨天,红日药业的“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疗效的临床和机制研究”项目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
血必净注射液是红日药业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目前唯一被国家批准为治疗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药物,填补了全球脓毒症治疗的空白。“血必净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突出,得到了广大中医和西医呼吸和重症专家的认可及推荐,并被连续纳入《诊疗方案(试行第四至第七版)》,分别列入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用药,为抗击疫情做出了我们的贡献!”红日药业董事长姚小青接受采访时非常激动。
2019年,在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病研究所牵头,33家三甲医院联合完成的“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疗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重症医学顶级期刊──美国《重症医学》杂志发表。研究证实,血必净能显著降低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8.8%,显著改善肺炎严重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5.5天和ICU住院时间4天。今年1月,44家三甲医院完成的“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疗效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血必净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效果显著。
疫情期间,经由15个省市的28家定点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救治一线的艰苦条件下,2个月内收集了276例新冠肺炎病例数据。结果显示,血必净可以显著抑制新冠病毒诱导的炎症因子风暴或者炎症反应。专家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对抑制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炎症反应有效率达91%。”
4月1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血必净新增适应症“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和多脏器功能衰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中国经验”的“三药三方”之一。
“血必净注射液是红日药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姚小青表示:“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配方颗粒关键技术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红日药业将为中医药传统行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泰达洁净自主研发做行业领跑者
凭借着静电驻极技术的沉淀和积累,泰达洁净的“高性能呼吸过滤纤维材料项目”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
泰达洁净这次脱颖而出,除了其过硬的熔喷技术,尤其值得表彰的是其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的重大贡献。疫情期间,泰达洁净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防疫物资保障单位”拼尽了全力,跨年无休。他们用新技术提高产能40%,保供增产,源源不断地把“泰达芯”一批批送上前线,及时有力地驰援疫区,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实名点赞。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泰达洁净全力生产保障过滤材料的供应,应用新一代静电驻极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了整体改造升级,开发了高性能呼吸过滤材料,将产能提高40%以上。”泰达洁净董事长宋逍表示,“今后,泰达洁净将会把新一代驻极技术用于特殊群体的口罩滤材研发生产。同时在新风系统领域也会加强应用,使其更加高效低阻,节能减排。”
天津泰达洁净公司是国内最早生产熔喷无纺布材料的厂家之一。在泰达洁净的生产车间里,五条生产线全部开足满产,全力生产N95级口罩所需的核心材料熔喷布。截至4月22日,泰达洁净累计生产口罩滤材889.74吨,可供生产平面口罩6.92亿只、N95口罩6917万只;累计供货900.43吨。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泰达洁净主动延伸产业链,研发生产医用口罩,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专业防护。“泰达洁净生产的口罩滤材属于市场顶尖产品,具备国内和国际滤材行业所有相关认证,在欧美长期拥有比较好的口碑和固定合作伙伴。” 宋逍表示,在国内疫情防控逐渐稳定向好之后,泰达洁净已经恢复了向古巴、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用N95口罩出口,力争在全人类的抗击疫情的事业中,奉献出泰达力量。
酵母长染色体精准定制合成
从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
合成生物学是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是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天津大学元英进团队历经十余年的持续努力,取得了真核长染色体精准定制合成中的基因组缺陷靶点定位、精准修复、环形染色体定制合成等系统性原创成果。在昨天召开的2019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其“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酵母含有16条染色体,总长度一千二百万个碱基对,该获奖项目主要研究了Ⅱ号、Ⅴ号、Ⅹ号、Ⅻ号四条长染色体的设计合成。在设计合成过程中,涉及三个关键环节需要突破:一是染色体缺陷序列定位,二是缺陷序列的精准修复,三是染色体可控成环。
缺陷导致生长异常,在合成过程中难以避免,但找到缺陷与基因序列的匹配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元英进团队研究者利用DNA链交换原理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提出了混菌标签杂交的新理论,发展了混菌标签定位新方法,高效快速定位了缺陷的序列,实现了缺陷与基因序列的快速对应,丰富了对序列简并性选择的新认知,修正了人工染色体的设计原则。发表Science论文,被Nature、Science、Nature Index等亮点评述,“是快速高效定位缺陷基因序列新方法”,“是标准的方法”。
在合成酵母染色体的基础上,元英进团队注重相关成果的应用,成功构建了一系列产物的生物合成路径,有效合成了天然产品、化学品、医药以及燃料等。他们利用酵母实现了番茄红素、7-脱氢胆固醇、藏红花酸等产品的生物合成。做成了酵母“光盘”,用于信息存储,已成功存储文字、图片、视频等。元英进告诉记者:“从生产过程来说,过去需要种植植物以萃取含量很低的有效成分,例如青蒿素,现在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可以在酵母中实现其生物合成,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我们对合成生物学的探索将不仅仅是人工染色体的化学合成,还将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迈进。”元英进对于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