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新马玉新
宋大娘宋大娘
宋大娘宋大娘
印建坤印建坤
张健张健
赵洵赵洵

  9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三地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三地陆续推出的政策措施,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报记者跟随生活在京津冀“大家庭”里的平常人、创业者的脚步,从他们的工作生活变化中感受协同发展成果。

  马玉新

  忙碌在沧州的南开科研人

  在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一楼的展览大厅,分别装于几个小瓶的白色、红色、黑色“粉末”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制药用功能性树脂,这背后凝聚着一套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首批入驻该研究院的孵化项目课题组之一的南开大学—和成医药药用树脂和原料药项目负责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马玉新说。

  笑称自己“人随项目跑”的马玉新,经常要往返于天津滨海新区和沧州。其项目去年8月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后,马玉新更是每周一半以上时间忙碌在沧州的生产基地。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项目中试基地察看新产品小试成果的放大验证、指导课题研究。

  “与去年同期相比,现在忙多了,目前有几十个国内外订单在等待生产。”马玉新介绍说,他们生产的制药用功能性树脂,是作为多肽类和小核酸类原料药和部分抗生素中间体的合成载体。由于近年获批上市的新药数量不断增加,这类树脂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以往的年增长率将近20%,预计今年的增长率在50%左右,“下游应用市场蓬勃发展,我们也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扩大生产能力、升级改造设备以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产品新品种,这也是我们项目开工建厂的主要目的。”

  在马玉新看来,研究院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目前我们中试基地的主体设备安装完毕、配套设备将于3月安装完成,然后就投入放大试生产。在试生产同时,开建的项目一期工程生产线数量是现有的3倍,预计今年年底试产。项目投产后,3年内达到年产2010吨医用树脂和10吨原料药,年产值可达6亿元,实现税收8000万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我们按照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从研发到产业的全链条式科技创新体系,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院长张明慧说,研究院自2019年11月揭牌运营以来,以南开大学“双一流”学科化学、生物医药等优势学科为基础,结合沧州市重大产业需求,重点打造研发服务和成果孵化功能性平台,吸引包括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在内的12支南开大学优秀科研团队入驻,已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180余次,破解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与30余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与8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批入驻的孵化项目课题组在院已取得丰硕的研发成果,一些成果已成功转化落地,其中就包括马玉新团队项目。研究院将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以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助推京津冀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宋大娘

  赶上了好政策 遇到了好医生

  66岁的宋大娘是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人,五六年前曾出现过心悸、头晕,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今年春节假期刚过,宋大娘又感觉不舒服,一活动就心慌、头晕。

  家人陪着她到当地医院看病,头部CT检查没发现明显异常,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给心脏供血的三支主要血管都有病变,而且右冠动脉自起始部闭塞。

  “老家医生说得做搭桥,可我们那儿只能放支架,建议赶紧到大医院做手术。”宋大娘说,“一犯起病来可难受了,咋能不盼着赶紧治好呢,可大医院人生地不熟,又不知道得花多少钱,把我愁坏了!”

  当地医生告诉老人,天津滨海新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泰心医院)专门治心脏病,而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是全口径对接河北省医保定点医院,就医无需转诊证明、直接结算、报销标准与参保地相同。

  “听说医保能报销我就踏实多了,孩子用导航一查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就下决心赶紧过来。”宋大娘说。

  2月4日,宋大娘在女儿陪同下踏上来津“修”心之路,住进泰心医院。外三科主任王正清检查后确定,心脏搭桥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案。2月13日,宋大娘被推进了手术室,架起三支血管桥使血流恢复通畅,5天后顺利出院回家。最后一算账,手术住院总费用医保报销了61%,个人承担了39%。

  老人高兴地说:“想想我真是挺幸运的,不仅赶上了好政策,还遇到了好医院、好医生,既治好了病,还减轻了负担,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何共同写好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9年6月22日,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围绕异地就医住院、门诊直接结算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解决群众看病垫资和跑腿报销问题。2022年,我市医保局牵头起草并会同北京市、河北省医保局联合印发《京津冀医保协同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扩大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数量、推进门诊慢特病的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等。

  泰心医院医保科科长崔玉海介绍,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后,该院成为全口径对接河北省的跨省医保定点医院,河北省患者无需当地医院转诊证明,在参保地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凭社会保障卡、身份证到该院就医。来自河北省的住院患者不仅享受与本省三甲医院相同报销标准,而且当天即可完成结算手续。

  “今年2月10日起,河北省参保人员不用再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到我市已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医保定点医院就诊,河北省参保群众到京津看病越来越方便了。”崔玉海说。

  于丽新

  从“北漂浮萍”到扎根宝坻

  “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户口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解决了,在宝坻生活,满满幸福感。”聊起现如今的生活,位于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莱伯泰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专员于丽新喜滋滋地说道。

  于丽新是一个开朗的东北姑娘,和丈夫以前一直在北京打拼。2022年8月,于丽新一家结束了10年的“北漂”生活来到天津宝坻区,从“浮萍”到扎根,拥有了自己温暖的小窝。

  “以前在北京一直没有落户,买房压力也很大。”于丽新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产业人才提供了便利的落户政策和住房条件,了解到各类人才政策后,我多年悬着的心落地了。”

  目前,于丽新的新家就安置在公司附近,通勤时间大大减少,也有了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家庭。于丽新的爱人刘学在莱伯泰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部经理,享受宝坻区的多项人才政策,“收入比过去提高了20%,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生活有奔头儿,工作也有劲头儿。”

  如今,于丽新12岁的大女儿在宝坻区读初中,4岁的小女儿顺利地上了幼儿园。“大女儿的学校离家几百米远,接送很方便,省了不少事儿。”谈到现在的生活,于丽新感到很满足。

  近年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快速崛起,从落子布局到梯次推进,已初见规模。如今,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这座14.5平方公里的新城正在加速蝶变成长为“协同高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飞速成长引来了众多像于丽新一家的人才家庭。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拥有点对点专属人才落户等政策,还有土地审批权下放、资质互认、区域+产业税收等特殊政策。同时,我们建立起人才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对引进人才给予跟踪服务,解决人才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各方面问题,免除人才后顾之忧,鼓励人才‘拖家带口’入驻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浩介绍说,对特殊人才,他们实行“一事一议”,为各类人才提供充足的筑梦空间、公平的发展条件、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大家在宝坻区安心、安业。

  厚植人才“沃土”,涵养发展“活水”。据介绍,宝坻区持续强化“大人才”观念,推出“宝坻区新时代人才奠基计划实施办法”系列人才政策,以“人才+机制”待遇引才、“人才+高校”合作聚才、“人才+培训”培苗育才、“人才+平台”事业留才、“人才+服务”文化储才,打好“引、用、育、留、储”人才组合拳,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印建坤

  异乡好居的京津创业故事

  “目前,我们的业务足迹遍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热门城市……”站在异乡好居中国区总部硕大的世界地图前,说出这串数字的印建坤眼里闪着光,“我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2015年1月,35岁的印建坤选择离职创业,创办天津异乡好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海外目的地租房等服务。此前,身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他已经在新东方工作了11年。对于北京,印建坤有着特殊的感情。

  创业初期,除了公司业务拓展,印建坤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压缩成本。“交通的便利大大缩短了京津两地的距离。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双城优势逐步显现。”在印建坤看来,天津租房便宜,好招人,也留得住人。在这些优势的加持下,天津成为了异乡好居的“大本营”。同时,希望借助北京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印建坤把公司的研发中心设在了北京中关村。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异乡好居就此开启了京津双城的创业历程。

  2018年,不断壮大的异乡好居正式在天津陆家嘴金融广场安家落户。“当时,红桥区发改委的同志跟我介绍了红桥区的区位优势,说实话我确实动心了。”而让印建坤下定决心“搬家”的原因,是那次招商会临近结束时,区领导的一句话,“红桥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我们是大家的坚实后盾。”

  那几年,在天津陆家嘴金融广场27层的会议室里,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批来自全球的公寓商前来洽谈业务,异乡好居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但是2020年,因为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在印建坤最难之时,红桥区出手相助,给予企业350万元的扶持资金,助力企业一步步走出低谷。

  随着多个国家国门的陆续开放,公司业务量开始复苏、回暖。印建坤带领团队一边继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一边在业务模式上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更加贴合留学生实际需求的服务项目。2022年,公司总交易额达到45亿元,收入突破1.6亿元。目前,公司已经做好了在A股创业板上市的前期准备。

  在陆家嘴金融广场27层,站在印建坤办公区域大大的落地窗前向南眺望,毗邻天津西站、作为红桥区未来发展重心和产业发展主战场的“京津冀同城商务区”正在加紧筹备建设中。

  “异乡好居的全球总部将设在这个商务区内。未来,我们的全球公寓商从世界各地落地大兴机场,出关后,只用36分钟的高铁时间,就能到达天津西站,通过地下通道可以直达异乡好居。我在‘家’里迎接这些客人,然后我们一起面向子牙河,开启全球会议……”

  在印建坤的规划中,天津已经成为了他的“家”,而异乡好居也将同京津双城一样,在未来的日子里,越发精彩。

  张健

  双城通勤人的“同城生活”

  午休时还在北京分公司吃工作餐,下午一上班便准时回到天津总公司开会。对于天津江天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来说,“双城”工作模式早已切换自如。

  春节过后,张健一直忙着在北京开拓业务、对接新客户。不久前,30多名行业专家和目标客户从北京专程来天津总公司“探营”,不仅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还被周边便捷的交通所吸引。

  “京滨城际北辰站到我们的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周边4条高速环绕,未来还有双地铁线。每次北京、河北等地的客户过来,我们都会重点介绍。”站在公司办公楼的落地窗前,张健指向不远处──北辰站醒目的“北极星芒”清晰可见。

  成立于2019年的天津江天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主营IDC数据中心业务,其前身是天津市天重江天重工有限公司。2021年3月,占地260亩、投资60亿元的“环京大数据产业天津基地”启动建设,规划建设4万个机柜。该项目也被列入天津市重点建设项目。

  2018年,天津着手破解“钢铁围城”产业结构困境,江天重工响应号召,决定整体退出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钢铁行业,转而探寻发展新路径。从钢铁企业转型升级为互联网数据服务中心,看似天马行空的赛道转换,背后却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

  “钢铁制造和数据中心都是高用能行业。凭借在钢铁行业的积累,我们拥有国内稀缺的高等级电力配置──自建220kV变电站,还有经验丰富的能源管理团队。在数据中心行业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占据了先天优势。”张健说,“数据中心也是重资产运营行业。投资、长期运营都有相似之处,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3年来,江天数据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了在数据中心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领域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并在电力整合、降低能耗、搭建数字化平台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创新。

  “轨道上的京津冀”激发了协同发展新活力,也为江天数据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2022年12月30日,京滨城际北辰站通车。随着津滨城际南段项目开工,未来从北辰站乘高铁出发,往北可到达北京、唐山等地,往西可到达天津西站,往南可到达滨海新区,并通过津潍高铁到达上海等地。

  “目前,我们有很多客户来自北京。随着业务规模扩大,他们会带来大批运维和管理人员,便捷的交通让双城通勤更高效。”张健说。

  张健是河北省人,在天津读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上海等地工作,如今又在天津安家置业,开启创业之路。 “2009年在北京工作,我算是最早一批乘高铁双城通勤的人。过去要到天津站坐车,现在公司门口就能乘高铁。特别是这条线可以直接到达北京站,未来还会连接通州副中心。随着车次增多,以后坐高铁再换乘地铁,通勤更轻松,双城生活越来越像同城生活。”张健颇有感触地说。

  赵洵

  “新天津人”的创业路

  求学成长在清华、创业立业在武清……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90后”赵洵身上的“标签”不少,除了博士后、科技企业CEO,还有一个就是地地道道的“新天津人”。

  “这里投资环境好、产业基础佳,不仅交通便利,还有着丰富的医疗教育等资源,最关键的是政府服务贴心到位,可以心无旁骛干事创业。”一次跟随导师来到武清区的课题研究,开启了赵洵和天津的缘分。2021年4月,天津市智能轨道交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落子武清,赵洵选择留下创业,成立了天津垠石精工技术有限公司,并成为联盟成员企业之一。

  “我们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线控制动系统研发,相关技术单一产品市场均被国外巨头垄断,亟待打破。”有了政策和服务的强有力支持,赵洵和他的项目团队全身心地投入技术转化和产品研发,通过掌握关键技术、创新构型和控制方法,研发了高压蓄能器式一体化线控制动系统,为商用车制动系统技术升级提供了自主路线,为打破国外供应商市场垄断提供了新的产品切入点。

  “给你带来一个好消息,你的正高级职称破格晋升批下来了!”去年盛夏的一天,赵洵的“老朋友”、武清区人社局服务专员前来报喜。原来,2021年年末,赵洵带领团队出征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报名之初,赵洵还有些忐忑:“大赛强手如云,我们‘初出茅庐’,能不能赛出水平和成绩?”得知赵洵的顾虑后,市、区人社部门从项目展示到路演文稿,带着他们逐一捋思路、抠细节,“轻型商用车一体式线控制动系统产业化应用”项目在大赛中斩获新能源赛道的铜奖。“政府部门为我们4名核心成员破格晋升了职称,公司正处于产品量产的关键节点,这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一剂强心针。”赵洵感触颇深,“除此之外,我们还享受了区级配套的人才自主认定政策,市里还帮我们对接了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垠石精工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22年,他们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实现了4万台车零部件的量产,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自主研发了自动化生产线,打磨了拳头产品,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翻两番;员工由13人增长到35人,多是来自天津、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们将充分利用北京的研发办公室与天津自建工厂的良好链接和带动效应,让北京的人才在天津的工厂里实现价值。”赵洵表示。

  深化人才自由流动机制,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资格在京津冀地区互认,推动京津两地职称证书信息查验……近年来,天津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着力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深化人才交流合作、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更好、更优、更高效的服务机制与形式, 坚持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妙‘用才’,让天津成为天下英才成就梦想的热土,促进三地人才对接交流,为三地高质量发展赋能助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