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在“基本建成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这张宏伟蓝图上,从此添印上了“滨城”这个闪亮的名字。
聚光灯下,“双城记”拉开序幕,城城辉映、城城联动的故事正在上演,作为“城”的要素聚集,作为“城”的短板补齐,如今的“滨城”,到底是个什么城?双城,又如何“种”“智”“承”“骋”?
“种”下绿色和希望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一片片草木生发蔓延,动人的绿色越来越浓。在河海互通、蓝绿相连的双城间,环境就是民生。
“打造双城发展格局,把‘津城’‘滨城’双城之间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与京津冀的生态涵养区连接起来,形成重要的生态廊道,为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发挥更大作用。”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师武军说。
现在,双城屏障、津沽绿谷,天津绿色生态屏障雏形已现。“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蓝绿空间占比已达到65.1%,一级管控区内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6%,绿屏建设近期目标已经顺利完成……”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西南隅的一间简易办公室内,市绿色生态屏障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边伟光介绍着这样一组数字。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八大重点生态片区80%以上面积完成生态修复,“天”字形生态骨架基本形成,建成“林田水草、河湖湿地”为一体的规模性生态区域20多处近300平方公里,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的布局初步构建,一级管控区建设基本完成。绿色生态屏障雏形基本形成,“双城屏障、津沽绿谷”的特色风貌得到良好呈现。
“绿屏”的建设,彰显着天津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担当和努力,重塑了城市空间布局,有效支撑了“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
环顾城区,绿树掩映,碧波荡漾,居民林间散步、公园起舞,畅享绿色生活。“种”出来的绿色和希望,映在每一个天津人的眼中,“种”出来的山水写意,成为双城生活记忆美好的留白。
众“智”成城
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车间,智慧生产、智慧生活的每一幕场景,都留下了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的奋进足迹,也孕育着未来增长的巨大潜力。
在双城之中,智慧城市建设正全面提速。
2021年,在建设智慧码头方面,天津港实现多项突破。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运营。
同年12月,全球首个零碳码头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在天津港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港口首个“风光储荷一体化”智慧绿色能源项目,为港口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一份可推广、可复制的“天津方案”。
2021年11月19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的跨省通办业务试点经过联调联试,实现建设目标并正式开办业务,拓展了京津冀深层次联动发展新局面。
前不久,“棋骥”智能网格车在滨海新区正式上线,天津政通智慧步入无人驾驶新赛道。目前“棋骥”智能网格车可精准识别路面破损、垃圾暴露、人员聚集等数十个城市管理问题,使整个处理流程效率能得到大幅提升。。。。。。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智慧城市建设最终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不断深化城市大脑建设,智慧小区、智能公交、智慧图书馆一系列智能化基础设备早已经成为区域标配。过马路,“行人守护系统”自动识别行人、车辆;去图书馆,手机扫码借阅图书,机器人自动操作还书;雨天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经过绿地净化,全部用于景观补水;出行有智能公交,可以感受无人驾驶魅力;居家有“智慧管家”,负责家庭维修和联系社区医生以及独居老人的智能照看管理——智能化场景“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细节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舒适,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
打造“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努力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领先者、智慧社会的践行者、数字经济的创新者,双城之中的创新故事将会更多……
城者,承也
承,双城格局与天津多年来“一条扁担两头挑”一脉相承。城,为承担重任。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主战场到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滨城”始终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是落实天津“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融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畅通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我们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加快高质量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累计引进疏解项目4729个,协议投资额超1.3万亿元,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五大承接载体呈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态势,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说。
变革中,新动能加快引育。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区聚集了部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8家,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合成生物学、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揭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900家和3740家,新一代超级计算机、“PKS信创体系”、12英寸单晶硅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都实现重大突破……
转型升级中,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化工2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和北方声谷加快建设。“两化”搬迁、三星陶瓷电容等767个项目竣工投产,中环领先半导体、康希诺疫苗产业园等1200个项目加快建设。创新金融、互联网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公司资产总额突破1.9万亿元,商业保理资产总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位!
城中,有承担的成绩,也有承诺的勇气,承诺,拿地即开工!承诺,“免申即享”!承诺,重特大项目落地就有资金支持!滨海新区推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推行“一套材料办审批”模式,坚持把改革开放先行区作为第一定位,释放发展活力。所以,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居国家级新区前列、天津自贸试验区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城为纵横驰骋之“骋”
一座城如何才能更吸引人?除了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外,人们还希望在城区过上更便利的生活。
黎明出发,傍晚归家,早起向东,傍晚向西,过着双城生活的人们,在“津滨双城”发展格局启动后,对双城互联效率也有了更多期待。
2021年7月12日,津滨轻轨9号线开行“津滨直达快车”,调整城际列车高峰开行时刻,优化公交、共享单车接驳,实施轨道、公交优惠换乘……多种措施保障双城居民快速通达。“我每天坐轻轨往返,这辆直达快车差不多能节省15分钟左右,非常方便、快捷。”在华苑上班的塘沽居民曹志说。
城里,在备受关注的空间距离上,“为加强双城联系,在现有的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基础上,我们将新建一系列快速交通网络,包括轨道交通Z1线、Z2线,还有正在建设的京滨城际等,启动建设一批延伸线、接驳线等轨道交通支线,畅通城市交通网络。我们希望双城之间的交通时间能够控制在20分钟以内。”师武军说。
滨海新区将重点建设滨铁1号线(B1线)、滨铁2号线(Z4线)、滨铁3号线(Z2线)三条轨道线路,线路全长约113公里,概算总投资约890亿元。目前,这三条线路已经全部开工,正在全力推进建设。这三条线路建成后,将与既有地铁9号线(津滨轻轨)形成“两横两纵”轨道骨架线网,真正打造“轨道上的‘滨城’”,全面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
城外,百年大港,万里征程,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枢纽港口步伐矫健,陆海航线纵横驰骋。作为京津冀和“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更是服务环渤海区域、共建“一带一路”、辐射全球的集装箱枢纽港,天津港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8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联系,拓展集装箱航线达到133条,年集装箱吞吐量跃上2000万标准箱台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集装箱航线,已由2019年的30余条增加到50多条,“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吞吐量占比60%以上,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港口力量。
双城春来早,一片好图景。“十四五”时期,“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将初步形成。“津城”现代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基本建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从单中心到双中心,双城,为绿色之城、智慧之城、协调之城、幸福之城。城是砥砺奋进之城、是万象更新之城、是众志成城,也是“种智承骋”。
双城启程,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