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本市通过实施智慧气象工程、海洋气象工程、山洪气象保障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处理能力已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气象综合监测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每日9时,市气象部门与电力部门的电力运控连线沟通准时开始,这是双方建立多年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市气象局建成的“智慧电力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将服务融入电力调控多个环节,提供基于位置、场景的专项服务产品,保障电力部门能源精准供应和安全运行。

  秉承融入理念,本市气象部门加强与应急、规划资源、交通、生态环境、海事、地震、民政、文旅等多部门合作,将气象服务融入防灾减灾、交通运行、生态修复、安全生产、旅游发展等多领域,成功防范应对台风、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过程。

  2019年5月,天津“智慧气象”建设成果亮相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市气象局先后与武清区政府、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智慧气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与天津市智慧城市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推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发挥北方海洋气象中心支撑作用,市气象局与天津港集团、中远海运天津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建成全国首个港航气象服务中心,面向环渤海、东北亚,辐射全球海域范围开展海洋气象服务,助力天津海洋航运和港口经济发展。

  作为海河流域气象中心牵头单位,市气象局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打破边界壁垒的“小流域联防机制”,气象、水文联防联动及信息共享能力显著增强,为护佑海河流域安澜度汛和高效抗旱凝聚起强大合力。

  在气象综合监测方面,全市共建成地面气象观测站294个,气象观测乡镇覆盖率、自动化率均达到100%,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25套大气电场仪和1套GPS移动探空站,5部风廓线雷达全部实现组网运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能力明显提高。18个海上平台自动气象站在线稳定运行,渤海自动气象观测站密度达到3个/万平方公里。

  本市气象部门通过基于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技术,建成了天津一体化气象业务平台(TIPTOP),在全国首批实现逐小时、1公里时空精细化智能数字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时间、空间、量级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建立了客观化智能网格气候预测系统,滚动发布未来30天强降温、强降水、高温等重大天气过程的气候预测,气温、降水气候预测准确率实现大幅度提高。开发了睿图-海洋区域高分辨率海气浪耦合数值预报系统,实现责任海区逐小时、1公里时空精细化的海洋气象智能网格预报。

  目前,天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整体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突发灾害天气预警平均提前量达到46分钟。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城乡覆盖,基本消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