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解封啦!

  今天(1月22日)早上八点,华苑街道竹华里社区1108户居民,在经历了14天封控管控后,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白雪覆盖下的小区,打破了宁静,又热闹起来。有的人包起了饺子,有的带孩子堆雪人,有的出门买年货……小区久违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小区居民在大屏幕前合影小区居民在大屏幕前合影

  最难的是前三天

  时间拨回到两周前。1月8日早晨7:00,南开区华苑街道竹华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伯琰在家里突然接到了街道办事处的电话,“说有个确诊病例住在小区,所有人要即刻到单位。”李伯琰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竹华里小区是天津本轮疫情第一号病例所在小区,小区也因此成为抗疫第一线。

  协助居民做核酸检测、协调封控区安装彩钢板,转移需要集中隔离的部分居民……李伯琰马上投入了第一线的“战斗”。

  几乎与此同时,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干部王瑞也接到命令,要他抽调一人前往竹华里,协助社区封控,重点是保证物资转运和人员封闭。

  王瑞夹着布置任务的电话,脑子里迅速闪过一个个人名:全单位十来个男的;已经抽走三个参与隔离酒店管理,还得留几个保证单位运转…… “我去吧!” 王瑞直接答复。

  王瑞对封控生活不陌生——一个月前,他家所在的中北镇疫情初起,被划入管控区,他和妻子也被封闭在家里,“要求是足不出户,就意味着不能上班,也不能出门采购。所有要出门办的事,都只能指着志愿者帮忙——让他们带过菜、带过鱼、带过零食……他们成了我们和外面沟通的桥梁。”

  当时王瑞就曾经想过,有机会自己也要去做志愿者,不料,这个想法实现得这么快。

  当天晚上,王瑞带着几件换洗衣服,到竹华里社区报到,他和来自区内不同单位的29人分成三个组,三班倒,为封控区居民输送订购的生活用品,收集清理垃圾,劝导居民服从封控管理。

  那天,恰好是“三九”第一天。而对于参与防疫的社工、志愿者、下沉干部来说,再多工作也不如安抚群众情绪来的复杂:“谁都不想离开家。居民就是说我住9层,隔着好多层,我没有接触,为什么走?我们就说您不是坐电梯吗?可能会有这种交叉的可能性。”

  封控第二天开始,就有居民变得焦躁,很多人都趁着收垃圾时候问王瑞,隔离什么时候能结束——能不能出去买东西。“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对年轻人,从表情和语气上就能看出来比较着急,一直在问我物资和采购的事。我就和他说,什么时候解封,肯定是要等全市的部署,但是物资您可以放心。”

  一户一户的劝导,再整体建立各种微信群,同时,李伯琰也协调小区一处小菜店不要关门,承诺居民有物资保证,“大家情绪才平静下来。”

  三天之后,开始有居民往家里网购年货。“我们送过春联、吊钱,鸡鸭鱼肉,我们还有人送过一米长的大海鱼,还把手扎了。甚至还有人说想吃市场上的热大饼、烧饼,吃点网上买不着的,还有人要买酒。我们和居委会商量,尽量协调,尽量满足大家。”

  一位位穿着防护服、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封控区内外架起一座桥,桥面上走过的,是居民吃穿用的一切物资,桥面下的,是许许多多看不见面容的普通人。

  眼看着物资保障走上正轨,李伯琰松了一口气——但这口气,他也没能松多久。

8日当天,社工、志愿者、下沉干部已经全部到位8日当天,社工、志愿者、下沉干部已经全部到位

  躲不开的红事、白事、生病事

  (一)

  随着楼栋解封,14号楼6层的张强开始和家人物色月嫂上门服务,照顾女儿和刚出生的“小豆豆”。

  8日早晨突然被划定为封控区,住在与一号确诊病例相邻楼宇的张强,是楼里最着急的人,“因为有拖不过去的事啊!”原来一直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女儿,因为做产检的医院被抽调做疫情鉴别医院,眼看预产期临近,女儿就和姑爷一起回到了天津的娘家。本来就要在8、9日住院生产。张强把女儿的情况反映给社区后,一系列抢时间的工作马上进行。

  “我这发起协调120,一级级地上报,包括去哪个医院,经过多方面协调做工作,最后去水阁医院。孕妇出来的时候,为了过车方便,还要拆围挡什么的。”李伯琰忙碌的同时,首次接待疫情相关孕妇生产的水阁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杨蔚也迅速了解了孕妇张女士是一名高龄产妇,并且是第一次怀孕。

  情况紧急,医院立刻召开内部专家会议,制订了几套方案,涉及院感、医疗、护理、后勤保障等多个部门。虽然张女士的核酸检测是阴性,但因为居住在封控区,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标准还处在观察期,所以医院按照最高规格的防疫措施接待患者。连夜划定隔离范围,改造了产房,把她隔离在一个单独的病区。

  另外,医院为他们设计了一条专用通道,实现从家中到医院再到待产区的全闭环转运,并配合全面消杀,精心制定了方案和应急预案。

  1月10号下午6点多,张女士和丈夫一起乘坐120急救车进入医院待产。1月10日晚上,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名女婴诞生,张强也晋升为姥爷,终于松了一口气。

  婴儿出生当天,正是腊八节。护士们看着疫情期间诞生的小宝宝特别喜欢,还逗着问家人,有没有给小宝宝吃腊八粥?“又是腊八粥的各种小豆,又是和疫情作斗争,咱就给孩子叫个豆豆吧。”出院时,王强跟护士、医生一起决定,给外孙女起小名:小豆豆。

小豆豆顺利降生小豆豆顺利降生

  (二)

  “10、9、8……3、2、1”

  随着小区门口大屏幕解封倒计时数字的变化,22日清晨,市民刘先生第一个开车进小区。80多岁的老娘已经有两周没见面了。没来得及准备什么,刘先生带了4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刘先生的母亲史大娘和大姐刘新慧一家人住在竹华里小区不同楼栋。刘新慧放心不下母亲一个人,几乎每天陪着老娘,给老娘做一日三餐,晚上睡在老娘旁边。1月8日早上,小区内65栋楼门根据防控要求,被分成封控区、管控区进行管理。刘新慧爱人和儿子所在的14号楼成为封控楼,史大娘和刘新慧所在的楼成为管控楼。

  虽然有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干部和志愿者的悉心服务,但本身就有习惯性便秘的史大娘因为一直没有出门,加上隔离期间心情焦虑,连续几天没有排便。就在解封前一天,史大娘排便时已经非常吃力,甚至出现了虚脱。这可吓坏了刘新慧,“特别费劲,后来就出现了便血,她都没有力气了,满身大汗。”只有一个人在母亲身边,其他家人都来不了,刘新慧马上抄起手机拨打120。但因为是封控区患者,又上了年纪,被告知“在医院得待几个小时,做好准备。”

  情急之下,刘新慧给李伯琰打了电话,随后,不到5分钟时间,网格员王素月就和另一位社工登门到访。和刘新慧年纪相仿的王素月具有十多年居委会工作经验,还对心理学、中医等有些研究。看到老人情况,王素月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用手按摩老人腰部进行疏通。老人情绪逐渐平静,王素月帮着清理老人身体,又直接上手给老人打了开塞露,甚至亲手抠排泄物。忙活了不一会,老人便意出现,顺利排便。随后,王素月又帮老人按摩小腿,解决了腿部抽筋疼痛。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刘新慧想起来忍不住眼眶湿润。去年,老父亲就是在一次如厕时,悄无声息离开了人世。这次,刘新慧特别怕母亲再出事。“当时我特别苦恼,万一母亲摔了,我一个人拽不动,再跟我们老爷子似的。”而第一次跟居委会社工近距离接触,刘新慧也感激不尽。尤其看到微信群里,有居民要社工代买鱼虾、螃蟹之类的食品时,刘新慧忍不住就“怼”:“我就觉得很惊讶,我说小区买菜已经很丰富了,咱还吃海鲜,还是什么虾、要螃蟹什么的,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网格员们太辛苦了。”

  22日一早,竹华里小区全面解封,看到大姐和老娘都在写感谢信,小儿子刘先生直接用电脑打印了出来,带着大姐一早到居委会表达感谢之情。本来想带着母亲出门逛逛的刘新慧,看到外面下起了雪,就改变了行程。先回自己家安顿下丈夫和儿子,又回到母亲家,一起包饺子庆祝。

  ▲刘家兄妹到居委会送感谢信

  (三)

  结束了清晨解封时的喧闹,被白雪覆盖的小区显得平和宁静。但在8号楼一户人家门前,“恕报不周”的白纸帖和一盏长明灯,又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不平静。

  18号凌晨4点半,忙了几天几夜的李伯琰正在居委会沙发上半睡半醒,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16号楼2门的一位89岁的老太太刚刚去世,还处于管控区的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非常悲痛、无助,但是因为在小区管控,也出不去,不知道找谁。”被封在楼里的老太太的大女儿冯倩说。

  有几年居委会工作经验的李伯琰了解情况后,按照流程,马上嘱咐家人准备老人的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随后,给第三殡仪馆拨打电话。拿到材料后,李伯琰和一名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一同到社区医院开具老人的死亡证明,再去派出所注销户口等。当天白天,殡仪馆派车,由社工人员与殡仪馆人员一同协助,搬运转移老人遗体。

  母亲弥留之际,家中的一儿两女都因为照顾老人,留在了竹华里管控区。另一个儿子留在了小区外。老人去世后,儿女们都想在殡仪馆与老人做最后的道别。商量后,一家人决定先等几天时间,暂定先不火化遗体。解封前一晚,李伯琰登门告知转天解封时间,“想让我们准备好,看什么时间去殡仪馆料理后事。”

  解封后,老人的亲戚朋友陆续来家中吊唁,全家人决定下一个周一到殡仪馆与母亲做最后的道别。

  回想整个过程,冯倩觉得虽然开始时有些无助,但有了居委会帮忙,“还是比较顺利的。”

  14天,我们终于熬过来了

  位于南开区宾水道和外环线交汇处的华苑新城竹华里社区,是一座有20多年房龄、1000多户居民的中型社区。而竹华里社区居委会要负责竹华里、云华里两个小区的所有工作。疫情出现后,李伯琰几乎吃住在居委会,眼里布满血丝。“生老病死,猫抓狗咬,这十几天都经历了。” 22日,社区解除封闭,李伯琰打算做好善后工作后回一趟家。但此时,他脑子里还是拆除隔离彩钢板、帮居民开具离津证明等工作。

  ▲解封后,竹华里小区外景

  今年刚刚32岁的李伯琰,高大帅气,还是一名软件类研究生。2019年,因为之前所在企业破产,李伯琰考取了社会工作专业,入职居委会。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家训,李伯琰踏下心,一点点耕耘在居委会岗位。竹华里社区也在几年前就陆续完善了网格化管理,建立了30多个微信群。这次疫情袭来,社区微信群增加到了70多个。从早到晚连轴转,李伯琰虽然年纪轻轻,却获得了居民的认可。但同时,家里事也完全顾不上了。从事教师职业的爱人在华苑另一个街道当志愿者,岳父岳母住在河西区瑞江里管控区,5岁的孩子只能跟着父母生活。每当和孩子视频,李伯琰难掩思念之情:“从没跟孩子分开这么久。就告诉他,爸爸去挣钱了,回来给他买玩具。”

  但让李伯琰最遗憾的,是1月8日,小区封闭管理当天,正赶上母亲60岁生日寿宴。精心准备多天的李伯琰当天连饭都没顾上吃,看到家人给他拍摄的母亲寿宴照片、视频,李伯琰强忍着泪水忙碌在小区防疫一线。

  王瑞的“后院”也不宁静——疫情初起,和妻子匆匆见过一面,他就被抽调到了竹华里,一边忙着各种工作,一边还琢磨着怎么安慰老家在外地的妻子,让她安心留津过年。可第二天交班后,王瑞才发现,妻子也被抽调去做核酸筛查样本检测工作了。

  “冷最要命。”王瑞说。

  上岗第一天,因为怕冷,王瑞在防护服里额外加了一条衬裤、一件外套,本来大一号的防护服,被塞得紧绷绷的,胳膊腿的活动范围变得很有限。

王瑞穿着防护服王瑞穿着防护服
王瑞(左一)与同组其他九名下沉干部离开前合影王瑞(左一)与同组其他九名下沉干部离开前合影

  “防护服是密闭的,不透气,穿得多了,出的汗透不出去,都闷在防护服里,一过冷风,就像穿着衬衣走进雪地。”一个班,7个小时,“手都感觉不是自己的”。

  第一天交班后回到驻地,王瑞把手放进冒着热气的水里,手上能感受到的只有麻木,忍着针刺感揉了好一会,他才渐渐感觉到手上传来的热度。脱下已经湿了一天的衣服,王瑞决定,明天上岗还是少穿点——干冷还是比湿冷舒服一些。

  为了能让居民安心配合隔离,只要在岗,哪怕冷一些,王瑞他们就会尽量在外面、在居民看得到的地方呆着。

  “总有居民给我们送上热水瓶、暖贴、热宝,但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我们都不能接。其实大家关心我们,就已经让我们很暖了。”

22日解封当天,拆除围挡22日解封当天,拆除围挡

  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小区解封,瑞雪降临,春节将至。李伯琰马上就要着手下一步的工作了:“这不扫雪嘛,小区内得方便居民行走。还有春节前布置,这年还得过,挂灯笼,贴吊钱!迎接新一年!”

  在居民欢庆解封的前一天晚上,王瑞和其他29名干部一起,就接到了撤离命令。22号早晨7点,王瑞拉着行李,悄悄退了房,最后一次步行前往竹华里——过去两周,这条路就是王瑞全部活动范围。

  “我就是再看一眼这,看看恢复了正常生活的小区,动起来的这里是什么样子。”

  王瑞没能如愿——进小区的证件已经在前一天晚上统一收回。他隔着挡板,看了下依然寂静的社区,转身驾车离开。雪已经飘了一夜,他还要赶回家,送妻子去核酸检测地上班。

22日解封当天,居民带孩子在楼下堆雪人22日解封当天,居民带孩子在楼下堆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