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卫津河畔
中国的第一所现代大学
诞生在这里
今天
正是TA
126岁的生日
这就是天津大学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1895年10月2日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在天津创立
这就是天津大学的前身
“北洋大学堂”
一路走来
她几易校名
1913年定名为
“国立北洋大学”
七七事变发生后
为了继续办学的需要
北洋大学与当时大多数高校一起
走上了西迁之路
抗战胜利后
学校师生从各地返回天津
用一所完好的“北洋大学”
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1951年
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
由国家定名为天津大学
并沿用至今
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
天津大学调出十几个系组
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
哺育了蹒跚起步的中国高等教育
但不管校名怎么变
无论校址往哪儿迁
“实事求是”的校训
不曾改变
天大师生爱国奉献的初心
从未动摇
老校长张含英的“校训三问”
懂么?会么?敢么?
是他对“实事求是”的理解
也是天大人为人处世的准则
三问桥
2018年
一颗编号为8917的小行星
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永久命名为
“天津大学星”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名字
从此在星汉灿烂中闪耀永恒
天大人做出的“天大”事
因救国而生
为强国所建
126年间
天大校友为祖国的发展
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马寅初、赵天麟、侯德榜
茅以升、张太雷、师昌绪
。。。。。。
一个个天大人的响亮名字
讲述着一段段为国为家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
原名张曾让
因立志化作“惊雷”冲散阴霾
改造旧社会
故而改名以明志
在写给妻子的家书中
张太雷表达了
要为人民谋将来永久幸福的心愿
领导广州起义牺牲时
张太雷只有29岁
他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践行了年少时立下的
“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
他那还未来得及领走的毕业证书
至今仍保存在天津大学校史馆
1927年考入北洋大学的程明升
负责黄崖洞兵工厂
生产了抗战中70%以上的武器
程明升
曾就读于北洋大学堂的
“最美奋斗者”马寅初
他不仅是名冠中西的经济学家
著名的人口学家、教育家
还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他发表的《新人口论》
揭示了人口过快增长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桥梁专家茅以升
曾在北洋大学任校长
他主持设计修建的钱塘江大桥
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近代化大桥
设计建造的垄断局面
作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
他一生钟情于桥
致力于桥
用奉献与奋斗
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桥梁人生
茅以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
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
他放弃了国外丰厚的薪资
回到母校北洋大学执教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突破美国层层阻挠毅然回国
他带领团队研制的空心涡轮叶片
让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性能
上了一个新台阶
报国一生
无怨无悔
在回到天大作报告时,他说
“我们考虑的都是国家的发展“
师昌绪
“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院士
1935年入学
正是他领导研制的甲种分离膜技术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
独立掌握浓度铀生产技术的国家
使中国步入核大国的行列
吴自良
在这里
诞生了我国的
第一个水工试验所
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第一张彩色胶片
第一辆电视转播车
第一台计算尺刻线机
。。。。。。
肩负“兴学强国”的使命
铭记“实事求是”的校训
天大人前赴后继
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
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国之重器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港珠澳大桥
“天眼”射电望远镜
C919大飞机
“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
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等神经工效测试系统
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
。。。。。。
都有着天大人的身影
一代代天大人用实际行动
诠释着“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决心
126岁的少年
今天
天津大学126岁了
126年过去
TA一如那个初心未改的少年
紧跟时代、朝气蓬勃
校园内敬业湖
一直未变的静谧
敬业湖
青年湖
湖畔旁不绝的朝气
青年湖
友谊湖
连接着留学生的情谊
友谊湖
爱晚湖
荷舞柳岸香
爱晚湖
这些
都印刻在每个天大人心中
第九教学楼
从老校区到新校区
天大的校园
也经历了从古朴到现代的美
第三十二教学楼
每天下午
坐在“最美图书馆”里读书
沐浴着阳光 闻着书香
连自习都充满了仪式感
对学生们的人生大事
天大也是操碎了心
开设《恋爱心理学》
《恋爱学理论与实践》
手把手教谈恋爱
还有那令人羡慕的12个食堂
上千道菜肴
成为了天大毕业生心中yyds
天大每学期的“水果节”
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
每到“水果节”
行李箱、三轮车……
各种方式运水果的风景在校园轮番上演
同样具有天大特色的
还有“海棠节”
春回天大看海棠
四月的天大
满园绯红,落英缤纷
花香装满的是学子们的回忆
……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整装待发
千言万语
汇成一句话
恰似少年的天津大学
126岁生日快乐!
编辑|马瑞
综合 | 新华网 天津大学 北洋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