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屏八里湾水清岸绿,绿树成荫场景。高标准种植小站稻,重塑鱼米之乡。绿屏八里湾水清岸绿,绿树成荫场景。高标准种植小站稻,重塑鱼米之乡。
万亩稻田,风轻云淡,鸟语花香。万亩稻田,风轻云淡,鸟语花香。
西青绿廊小泊生态区,林水相依。西青绿廊小泊生态区,林水相依。

  编者按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是我国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部署之一。而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高标准谋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天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手笔之作。   3年多来,一片城市绿洲正在“津城”“滨城”双城之间悄然生长。“双城屏障、津沽绿谷”初具规模,生态资源富集的“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双城格局的“绿珠”效果良好呈现,绿色生态屏障已成为新时代天津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转型发展的靓丽“名片”。

  支撑“双城”发展格局,服务城市“精明增长”

  做好“战略留白”“绿色留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勉励各级干部的话语。为城市“留白”不仅体现审美品位,而且关乎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道。城市发展要有“留白”意识,需要城市管理者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提出把大量建设开发用地转为生态用地、划为“留白区”,并以务实举措推动绿色生态屏障由蓝图变为实践、成为现实。

  为此,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天津规划建设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彻底改变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东西对进、相向拓展“摊大饼”式粗放发展路径,构建“津城”与“滨城”双城辉映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这为推动全市走“紧凑城市、精明增长”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前些年,随着天津‘城市发展主轴’‘西部城镇发展带’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温区由中心城区不断向西北和东部扩展,逐渐发展成为沿‘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一线的城市热岛链。特别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两个‘热岛’中心区,呈现显著联合态势,津滨‘超大热岛’现象日趋明显,而与之相伴随的是津滨‘超大干岛’。”在今年7月12日召开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成果现场研讨会上,天津市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吴振玲说,“但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3年来,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降温增湿效应显著增加,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两个‘热岛’的发展被阻断,屏障区内热岛效应明显减弱,有效改善了小气候条件,为高质量推进‘津城’与‘滨城’建设,推动全市走‘紧凑城市、精明增长’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倒逼绿色转型发展。天津绿色生态屏障的规划建设,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举措,也是实施生态赋能的有力行动。

  从2018年启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试点到2019年全面展开建设,天津紧紧围绕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恢复绿色本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到今年年底,初期建设目标将完成,目前绿色生态屏障已基本成型。据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73万亩(含部分水面),林木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超64%。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成规模的生态区域已有20多处,面积达140多平方公里,“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大写意生态场景已经显现。屏障区近19万亩林地,每年可产生15万亩~20万亩森林碳汇,同时还储备了湿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碳汇能力。

  与此同时,绿色生态屏障区还以绿色本底、绿色业态引领转型发展。一方面,以高端、智能和绿色为发展方向,注重“智能﹢”新产业培育,强调高质量发展,培育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其中,智能科技以机器人产业、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新一代基础软件和智能终端为主的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产业和大数据产业为主;生物医药以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技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为主;新材料以纳米材料、高性能材料为主;新能源以动力电池、绿色能源为主。另一方面,以生态优先、高端引领为原则,深挖绿色、科技和人文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会展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建设绿色高端服务业示范区。此外,重视历史文化遗存的合理利用,依法对各级文保单位进行保护,发展文旅融合产业。

  国家会展中心位于天津绿色生态屏障二级管控区内。为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对国家会展中心的配套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会展带动功能,打造展现天津新形象的“生态会客厅”,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天津国家会展经济区规划。该会展经济区选址于津南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以国家会展中心为核心载体,严格遵循绿色生态管控区要求,旨在构建以会展经济特色链、智能科技产业、新经济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将国家会展经济区与绿色生态屏障有机衔接,高水平设计建设海河南道国家会展中心段景观,立足生态功能,打造生态场景,注重生态体验,实现生态价值,充分彰显森林会展、氧吧会展、绿色会展、田园会展等特色,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打造新时代城市田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绿色生态屏障咸水沽湾片区,来者可见一片郁郁葱葱、花海繁茂的生态景象。云海下,风吹稻浪,绿波荡漾,景色醉人。人们在这里取景自拍、定格风景,也定格了与自然对话的瞬间。

  稻田是最好的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种植水稻既能建立离人们最近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美化净化环境最经济的有效措施。绿色生态屏障区所在的区域,历史上水源丰富,是北方特有的鱼米之乡。但随着水资源短缺,传统农业种植方式逐渐改变,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绿色生态屏障区通过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起到了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效果。如今,绿色生态屏障区内水资源条件得到恢复,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合天津市小站稻产业振兴,绿色生态屏障区水稻种植规模得到恢复和扩大。去年以来,部分小站稻品种亩产增加近1/3,品质大幅提升,每公斤稻米价格提高近1倍,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绿色生态屏障区保留了津南区30个尚未纳入城镇化建设范围的村庄。对于这30个村庄,天津在充分考虑村庄意愿的前提下,结合村庄发展布局,编制了村庄规划,并给予政策性支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占压生态红线的前提下,允许通过实施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平移和布局优化的方式,调整村庄布局;加快已纳入城镇化建设村庄的拆迁安置工作,一级管控区内需拆除村庄面积约26平方公里;关停与农业不相关、低效、高污染的农村小散乱污产业,引导新建工业项目向规范的产业园区集中。同时,拆除后的村庄根据林田改造规划进行复垦复绿,保障一级管控区蓝绿空间规模,构建生态廊道。保留村庄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康养、乡村体育、农产品加工流通、新型服务业等符合相关规定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且与农业产业无关的产业项目不在保留村庄内开发建设。

  根据规划,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保留12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用于保留村庄的发展建设;二三级管控区内村庄发展与城镇、功能区发展相统筹;保留村庄按集中整合、原地提升改造两种主要模式进行村庄建设。集中整合模式是指以一个村或几个村进行建设用地整合,建设集合住宅小区集中安置村民,整合出的用地用于符合绿色生态屏障区管控要求的村庄新型产业业态发展。原地提升改造模式是指在保留原有村庄布局基础上,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低冲击、微介入地推动村庄建设的发展模式。保留村庄风貌体现村庄特点,与地域田园景观风貌相协调,加强对传统空间肌理的保护与传承。村庄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12米。保留村庄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要达到基础设施“六化”标准和公共服务设施“六有”标准。

  培植区域生物多样性,建设环境友好示范区

  前些年,受城镇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天津的生境逐渐退化,动(植)物种类逐年减少。通过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碎片化的生态后,天津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野生鸟类恢复到200多种,哺乳类动物恢复到10多种,多年不见的震旦雅雀、豹猫等野生动物又出现在屏障区。

  其一,连通生物迁徙通道。结合古海岸湿地绿廊、卫南洼湿地绿廊等廊道建设,设置生物迁徙通道,提供生物活动空间,恢复生物多样性。对于间断点,构建上跨式或下穿式生物迁徙通道,保障连通性。

  其二,营造动物栖息地生境。根据哺乳类、鸟类、鱼类栖息特点,以低影响方式营造动物栖息地生境。在哺乳类栖息地营造方面,实施不同地被植物的生境强化,加强河道植被带、楔形绿地建设,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设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群落,种植多样植物,保障食物;恢复湿地景观要素,实施天嘉湖、官港湖、东丽湖等湖库水面净化,构建滨水栖息地;营造一些小的栖息洞穴,提供庇护、阴凉和攀爬的媒介;引入伐木堆和乱石堆,为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创造隐秘条件,保障栖息修复。在鸟类栖息地营造方面,优化水岸过渡地带设计,利用木桩、枯树枝、大石头等,实现鸟类漫步;引入栖息树洞或鸟巢,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对于人工湿地,确定需要吸引和恢复的目标物种,采取水体连通、生态补水等方式调控水体、水位,满足不同鸟类栖息对不同水深的要求,栽植鸟类喜嗜或喜栖植物,提供鸟类觅食所需要的水动力条件,稳定湿地水质,湿地水体一侧不设置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在鱼类栖息地营造方面,根据栖息地的鱼种类设置人工鱼礁;设置水下废旧构筑物,提高基底丰富度,为鱼类提供庇护和栖息场所,也为一些水生植物构成立地条件;控制捕捞强度;种植金鱼藻、黑藻、浮萍等鱼类喜嗜植物。

  天津市政府参事、生态环保专家包景岭在一次研讨会上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是近几十年来天津大手笔的建设项目,终结了生态系统破碎的趋势,通过补偿方式进行修复,在东西方向构成双城之间的屏障,在南北方向连接两大生态系统形成整体,构建了更加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生境。”

  生态系统恢复助推了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根据区域生物多样性与评价结果统计,天津市现有高等植物30科73种,在数量上以禾本科、藜科和菊科种类最多,碱蓬、芦苇等物种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且多为优势种。通过观测,目前鸟类有11目15科22属200多种,其中以雁形目最多,有9种;其次为雀形目,为5种。包景岭认为,目前天津的生态系统基础很好,未来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后,可以将更多珍稀鸟类吸引来。比如,在绿色生态屏障的整体生态系统里,距离湿地不远处就有大量林地,可以吸引很多在湿地觅食、在树上栖息的鸟类回归留驻,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全面开展生态治理,构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格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系统性地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绘制了更多森林、田园、湿地、河湖美景,创造了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条件,积累了更多引导绿色循环农业、精致农业发展的经验,培育高端、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底和潜能。

  “有价值,有创新,产生了新的生态效果!”这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森林经理学学科带头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冯仲科对天津绿色生态屏障的评价。他认为,我国整体上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因为土壤盐碱化,天津的林业一直不发达。2017年以来,天津通过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协调了山水林田湖草,营造了大量林地,既增加了林地面积、改善了森林质量,也使得生态环境能力有了持续提高。俗话说:“家有千棵杨,不用打柴郎。”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天津按照“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及“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选择的是刺槐、国槐、白蜡、柳树、椿树等适应性强的特色树种和优势树种。这些树种经过几年培育已整齐成林,形成规模。天津市林学会专家孟继森认为,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种植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尽显生态标杆作用。目前,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18.73万亩林地、25%以上的林木绿化覆盖率,处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合理区间水平,对于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和病虫害发生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城绿廊合理的规划布局,呈现出的“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效果,不仅有水土保持、消音吸尘、净化空气、构建生态群落等方面的保护作用,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林下光照在70%~80%,适宜人们在林下空间散步、互动、锻炼、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生态福利。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生态系统同样需要水的支撑。应对水资源短缺,贯通河湖湿地资源,是天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一步。屏障建设启动以来,天津按照系统化原则,以“内疏外联、全面贯通、串联成网”为目标,对河道、干渠进行了疏通整治,结合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对湖泊、湿地和坑塘洼淀进行了系统清理与连通,不仅有效地保证了生态用水,还消除了劣Ⅴ类水,有效改善了水质。

  “20世纪70年代,我曾参加北大港水库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那时,‘甜水井’不甜、‘上古林’没有树,是其真实写照。如今,天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实实在在地让人们看到了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巨大变化。”天津市水利专家练达仁深有感触地说。天津采用“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规划布局,形成了海河生态保护带、古海岸和卫南洼生态绿廊、永定新河和独流减河河流湿地涵养带,通过南北河系沟通、河湖湿地相连,把北大港水库和七里海湿地两个最大的湿地水库贯通一体,形成了绿色生态屏障和水资源水环境相辅相成的格局,很好地适应了天津水资源的特点。

  气候条件改善是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又一成效。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是一个对未来发展增绿、留白、留璞的过程,是一项运用自然生态学原理对土壤、大气、水体进行治理与保护的工程。3年多的阶段性建设,收到的是综合效果。通过高分辨率气象卫星数据分析生态屏障区的变化,综合计算植被指数、湿度分量、地表温度和建筑指数等评级指标,对绿屏的生态遥感指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的结果显示,高质量生态区域不断增加,原有水体和湿地被修复,面积逐渐扩大;海河南北两侧、永定新河北岸和古海岸湿地、卫南洼湿地廊道等区域优良生态环境面积明显增加。2017~2019年,屏障区内生态质量处于中等以上的区域面积由360.36平方公里(占比48.96%)扩大到486.69平方公里(占比66.13%),提高了17.17个百分点。2019年,优和良的生态环境面积大约是2010年的9倍。

  据统计,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通过治污、植绿、理水、修田、串联生态斑块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林田水草、河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改善大气温度、降水量、水文地质、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家评估结果显示,现在绿色生态屏障已显现出规模性生态效益。比如,地表水质全面提升,水质指标达到了Ⅳ级、局部达到Ⅲ级;地下水位平均提升9.5米,地面沉降控制明显;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年均浓度降低到46微克/立方米,达到优良级;区内生活垃圾处理率接近10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极大改善,综合生态效益正在逐步释放。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天津将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拼劲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坚持“目标不变、方向不变、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倒逼屏障区产业转型和提升,全面推进二三级管控区绿化和环境整治,加大后期管理治理力度和生态数据监测,持续推进一级管控区建设全面升级。力争到“十四五”期末,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7%以上,森林覆盖率在目前25%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发展成一片绿色生态体验带、绿色产业发展带、绿色财富聚集带,为京津冀发展筑起一道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陈勇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重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治理修复等工作,有效发挥现有森林、湿地、耕地、海洋等碳库的固碳作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人在林中走,车在林中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在林中走,车在林中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