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六局原党委书记:迟肇琳中建六局原党委书记:迟肇琳

  大家好,我叫迟肇琳,山东龙口人,1944年7月出生,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7月退休,曾任中建六局党委书记,是一名55年党龄的老党员了。

  1968年12月,我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建六局的前身建工部第八工程局第一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工作,跟随企业南征北战三十余载,见证了我们中建六局的发展壮大。作为中建六局的一名老党员,我非常庆幸能与企业一起共同成长、发展,见证并参与到祖国伟大的发展历程中来!

  在我国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毛泽东主席果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帷幕。党中央决定在鄂西北大山里的十堰地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工部成立102工程指挥部。记得当时中建六局的先辈们会同其他建筑之师,直奔湖北十堰,在从黄龙到浪河近百公里的30多条山沟里的27个专业厂(560条生产线,117条自动线,15000多台设备)、东风轮胎厂、水库、供水管线、输电线、市政道路、民用建筑等各个施工现场展开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一场又一场大会战。

  1970年2月我来到湖北十堰,参与到二汽的建设中来。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吃住都在芦苇棚里,夏天热、冬天冷。带家属的职工就住在老乡家的仓库中、牛棚里、阁楼上。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不管是老职工,还是新参加工作的学徒工,大家的工作热情都非常高。顶烈日,战严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天当两天,不分白天和黑夜,真正做到了不计时间、不计报酬。

  当时的施工机械不足,很多地方也用不了施工机械,主要是靠人拉肩扛、小车推。记得当时架设高压供电线路要从一座山翻到另一座山,大家就排着队,扛着电缆往山上拉。几吨重的电线杆,也是如此。塔架就是这样一件一件地扛到山上进行搭建。

  无数次大会战中,大家不分工种,一齐上阵。职工家属也都组织起来参加到二汽建设中来,纷纷到工地做力工,还有的在托儿所看孩子,有的做炊事员。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事迹随处可见。职工生病住院,工友们都主动去医院陪床。医院里当时没有血库,一旦有人需要输血,都是职工主动无偿献血。1973年1月2日,我老伴生第一个女儿时,难产大出血,需要马上输血,就是安装二团三营的职工们为她献的血。

  工期紧、任务重,但我们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特别在机电设备生产自动线的安装中更是一丝不苟,遇到技术难题,立即组织团队刻苦攻关。在数万名职工的共同努力下,1975年7月1日两吨半越野车建成投产,1978年7月15日五吨载重车建成投产。

  “102”的名字在历史上仅存在了短短几年时间,但期间彰显出的听党话、跟党走,为“三线建设”做贡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苦,不惧艰难险阻,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斗争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和我们一代代六局人,贯穿在六局南征北战的建设征途中,成为中建六局不朽的精神内核,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倍感激动。

  今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衷心祝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早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