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从月牙河畔遛弯回来的徐铁志,离着老远就能看到小区大门上苍劲有力的“靖江东里”四个大字。

  “之前接到居委会通知,小区举办书法比赛,给大门题字,还从外面请来了专家评委,大家都踊跃参加,我获得了一等奖。”自从小区大门用了自己题的字,72岁的徐铁志每天出入小区门口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靖江东里是天津市河北区金钟河大街南侧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中首个完成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的样板小区。在启动城市更新前,小区大门上的题字陈旧,一侧的破旧车棚鲜有人使用。通过此次城市更新,靖江东里低效空间获得再次利用,存量“资产”盘活了,城市“洼地”旧貌换新颜。

  以靖江东里为代表的老旧小区改造是天津当下积极推进城市更新的一个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以来,天津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从存量中挖增量,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激活城市创新力、传承延续城市文脉,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支撑。

  “逆龄”蝶变 城市“洼地”向美而生

  冬日早晨的阳光洒进小区,照得新修建的蓝色塑胶健身场地亮堂堂的。“焕然一新、井然有序、幸福温馨……”徐铁志带着记者在小区内参观,说了一连串形容词。

  1990年,靖江东里建成,徐铁志是最早的一批居民。“我看着小区和自己一样一点点变老,这两年又看着它焕然一新,我好像也跟着变年轻了。”住了30多年,徐铁志对这个老旧小区的感情异常深厚。

  徐铁志退休前在天津工业大学教书法课,自从小区大门用了自己写的字,他又重新拾起老本行,专心练习书法。“写着写着就忘了时间,懒得做饭就去社区食堂买几个菜,特别方便。”徐铁志说,自从两个月前社区食堂开业,自己便很少做饭,“两荤两素,才25块钱,多划算!”

  除了练习书法,徐铁志每天还要去社区食堂隔壁的书吧看一看。“别看面积不大,里面有6000多本书,全部免费看。”徐铁志说,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可以在家门口解决,没有大事根本不用出小区。

  在靖江东里书吧,两位年轻的居民在享受安静的阅读时光。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靖江东里的社区食堂和书吧,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它们都是由闲置多年的老旧车棚改造而来。靖江东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崔扬介绍:“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与天津市城投集团密切配合,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了解到小区内有两处自行车棚,其中一处闲置。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更新政策,因地制宜进行提升改造,通过更新赋能,低效空间被再次利用。”

  在距离靖江东里14公里的泊江东里,长达十几米的彩绘玫瑰在一整面墙上“怒放”,三五成群的老人在智能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孩童的欢声笑语在新建的游园里回荡……经过改造,这个近40年房龄老旧小区里居民的生活环境直追高档社区。

  泊江东里小区的墙体彩绘,不仅是附近美丽的风景,还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我们不仅在停车位梳理、监控安防、暖气管修复、墙面修缮、游园环境、安装智能健身器材和养老托幼设施等方面进行了硬件方面的提升,还针对该小区雨天容易积水的情况,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通过雨污分流改造、铺设透水地面、打造下沉式绿地、建设雨水花园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小区长期以来的积水难题。”该项目设计方天津城建大学设计院设计顾问何知秋说,“现在,小区的商业业态越来越丰富,年轻人越来越多,房价每平方米还涨了1000多元。”

  近年来,天津大批老旧小区的“蝶变”得益于政府在规划土地要素配置方面的前瞻性突破。比如,2019年出台的《天津市规划用地兼容性管理暂行规定》,为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补建商业、停车等公益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供了政策支持。

  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从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对标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更新处副处长魏海军说。

  功能完善 创新发展动能澎湃

  在天津市南开区天开高教科创园,有一家将“学术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企业。

  作为第二批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的企业之一,天津天开瑞来有限公司依托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自主研发出全球首创的第四代植物源抗细菌生物农林新药,目前已在多种瓜果主粮作物上广泛应用,针对桃树流胶病、小麦细条病等细菌性病害效果显著,获得国家新农药创制的重量级发明专利授权。

  “我们的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用植物‘治疗’植物,生产环节也很环保。”公司首席专家、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凤波介绍,目前多种新药正在落地产业化,预计很快就能大规模推向市场。

  谈及科研成果能在学校门口转化,徐凤波很是感慨:“我们有40多项专利,因为不懂公司运营,也没有相关资源,从前专利技术都授权给外地企业使用。天开高教科创园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全流程的支持,还主动给我们对接资源。”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在天开高教科创园这片蓄势待发的科创沃土上,已有1200多家企业的梦想落地生根。

  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吸引大批逐梦人来此创业。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天开高教科创园天开广场的前身天津科技广场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4年因资金链断裂造成烂尾。毗邻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天津科技广场曾经是这座城市的“伤疤”。

  城市“伤疤”需要修补。

  2022年年底,天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2023年5月18日,正式亮相的天开高教科创园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的城市功能定位开展建设运营。

  至此,城市“伤疤”变身“天津硅谷”。

  “天开高教科创园是天津实施的科创学圈培育工程之一,我们通过不断导入各类优质科创资源,引导高校、创新平台、高端人才在天开高教科创园聚集,为烂尾闲置楼宇注入新业态,使其焕发新活力。”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园区规划建设处处长周子扬介绍,接下来将统筹推进航海道桥等道桥加快建设,使进出天开高教科创园的车辆通行率翻倍。

  在天津,城市功能提升的注脚,不仅镌刻在科创学圈培育工程追强逐新的创业故事里,还记录在老厂房从“工业锈带”涅槃重生为“城市秀带”的传奇中。

  焊枪火花四溅、铁锤叮当作响……寒冬腊月,走进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施工现场,满眼一派火热繁忙景象。

  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始建于1951年,是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3个完整保留老厂区工业遗存之一。2014年,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迁址西青区;2020年,位于河东区的旧址整体闲置下来。

  2023年5月7日,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占地面积约73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66亿元。“目前园区内已完成产业创新中心、津一厂史馆和产业会客厅等4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的加固和修缮,已有近30家企业入驻园区,多个工业老厂房正在进行施工改造。”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本体之外,项目还包括周边15个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惠及周边居民约1.55万人。

  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的宿舍楼已变身充满工业文明记忆的咖啡厅。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2024年,该项目将持续在提升宜居水平、打造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延续城市文脉上下功夫,更新后的厂房区域将建设天津工业科技博物馆、湿地公园、写字楼及配套设施,形成智能科技、工业设计、数字经济及文商旅融合的产业、商业集群。

  城市功能是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城市地位实现强突破的关键引擎。天津将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不断优化产业业态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和创新能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品质提级 “城市记忆”重焕光彩

  “脚下踩着咯吱咯吱的木地板,坐在漆皮脱落的木窗下,古锈的吊扇慵懒地旋转,岁月远去,书香犹在……”冬日午后,一位顾客在桑丘书店留下了一张字条。

  桑丘书店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常德道民园西里,始建于1939年。在这个由两栋连排英国里弄式小楼构成的院落,书的气息和建筑的古色古香融为一体,画面宛如老电影里一帧帧锁住旧时光的镜头。

  位于民园西里的桑丘书店充满复古气息,是文艺青年的打卡地。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此前,民园西里被闲置多年。“2009年起,我们对民园西里进行了精心整修,现在的民园西里不仅保留了历史风貌建筑的原貌,还有与古意相调和的现代感。”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距离民园西里不远处有一群橘色小楼,红瓦双坡顶,清水红砖墙,这里就是和平区五大道地标性建筑先农大院。先农大院由英式联排住宅、英式独立住宅等六幢建筑组成,由外商在上个世纪前叶建成,联排别墅是当时的员工宿舍。如今,漫步五大道,人们常常会将先农大院作为驿站,或驻足寻旧,或浅饮小憩,或大快朵颐。

  “我们卖的是精品咖啡,适合坐下来慢慢品尝,先农大院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地点。”先农大院筑艺咖啡的经营者汪庆隆说,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店里现在还销售鲜花和餐食,“留住客人,才能产生更多消费。 ”

  在天津,像这样“活”起来的风貌建筑还有许多。比如,由建筑师与文物工作者联手,历时3年打造建成为天津星巴克臻选店的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再比如,目前已变身华为天津旗舰店的文物保护建筑交通旅馆……

  由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改造成的天津星巴克臻选店充满了厚重的时空感。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摄

  目前,天津拥有包括五大道和意风区在内的14个集中片区共877座风貌建筑。“我们将继续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深化保护规划,完善保护利用政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商业街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统筹推进历史人文保护和城市功能提升,再塑城市记忆点。”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更新处处长石林说。

  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为天津城市品质提升写下了浓重一笔。用心感受这座城市就能发现,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为追求质感而进行的不懈努力:组织运河沿线文物保护修缮,传承大运河文化精神,促进沿线文商旅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南开区古文化街旅游示范区、红桥区三条石街全域旅游示范街;开展城市大树调查保护工作,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色的现有树木,建立城市树木保护体系和古树后备资源库,做到“一树一策”,科学管护;集中治理违法广告,维护城市天际线、道路景观线,构建海河沿线设施的夜景灯光体系……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既是推动城市发展与转型、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看来,天津是人口千万的超大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人们对这座城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基础设施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城市品质的有效提升,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空间。”

  “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城市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我们将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中心城区五大提升计划,聚焦‘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中、创新创业活跃的优势,既加强设施改造又注重产业更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全面实施城市更新,推进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有机更新、功能更新、业态更新,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蔺雪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