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2月1日电(记者白佳丽、宋瑞、王晖)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因暴雨洪涝灾害遭受损失,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洪水的主要“入海口”,部分群众曾被转移至临时安置点,部分农田被冲毁。近期,寒潮之下的天津气温走低,受灾群众是否能够安全温暖过冬?新华社记者进行了探访。
过冬“保暖”有保障
今夏,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时,地处东淀蓄滞洪区的静海区台头镇成为当时抗洪的重中之重,也是天津市唯一一个整建制转移的镇,郝汉民所在的台头镇和平村也在转移之列。
现在,他已经回到家中三个多月。“当时也担心过今年冬天的供暖有没有保障,天然气有没有受洪水灾害影响。”郝汉民指着家里的壁挂炉笑着说,不过现在已经完全不担心了,家里温度计显示的是24摄氏度。
郝汉民所在的村子,已经改为天然气清洁能源取暖。为了保障今年冬季受灾群众能够安全温暖过冬,当地政府早早就行动了起来。台头镇城建办主任陈帅介绍,镇上明确专人包村包户,协调燃气公司进村逐一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不因洪水影响而产生安全事故。
天津市静海区的村干部在村民家里查看暖气温度。(受访者供图)
“除了挨家挨户地进行检查,管网以及企业等的安全也不能忽视。”陈帅说,台头镇燃气专班还联合专业人员,对镇域内所有管网进行了深入排查,并对企业、餐饮等进行了重点排查。目前,排查发现的问题已经全部进行整改。
上门“问暖”在行动
在天津市武清区,今年汛期期间黄花店镇多个村街出现进水受灾情况。今年供暖季来临前,武清区专门成立了受灾村街供热保障专班,除了对受灾村街供热、燃气和电力等设施进行检修维护外,还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了“敲门行动”上门“问暖”。
天津市武清区组织工作人员对黄花店镇受灾村街供暖设施进行检修维护。(受访者供图)
“外面的风呼呼地吹,我们屋里却是热乎乎的。”黄花店镇四街村村民张书宽说。今年夏天,受洪水影响,四街村有120多户房屋过水受损,张书宽家的房屋也有所损坏。“专家和工作人员来到村里,经过认真细致的勘察和评估,挨家挨户地给出了设计方案。随后,施工队很快就上门维修好了。现在屋子又亮堂又暖和。”张书宽高兴地说。
生活“暖意”在升腾
温暖的不仅仅是屋子,还有老乡的生活。作为天津市重要的“菜篮子”保障基地之一,西青区辛口镇多处蔬菜大棚如今已经重燃“绿色”希望。
走进辛口镇当城村村民张义霞的蔬菜大棚里,暖意融融、绿意盎然。63岁的张义霞正拔着新长成的茼蒿,打算拿到市场去售卖。
“洪水退去后,政府第一时间帮大家翻修大棚、恢复生产,家中损毁的7个大棚很快都修好了。9月底,我就抢种了茼蒿、芹菜、生菜、香菜4种快菜,如今茼蒿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随时上市售卖。”张义霞说。据统计,截至目前,辛口镇已完成1600余亩蔬菜复种工作,部分蔬菜预计年底成熟上市。
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修缮一新的蔬菜大棚。(受访者供图)
在辛口镇水高庄村,小麦种植户吕永久已经全部完成400亩冬小麦的种植工作。目前,西青区位于蓄滞洪区内的耕地已抢种冬小麦7000亩,恢复到常年种植水平。
“我们一手抓蓄滞洪区复耕复种,落实分类田管措施,尽最大努力减轻农户灾害损失;一手抓非灾区农业生产,力保蔬菜供应不断档,‘菜篮子’有保障。”辛口镇副镇长樊广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