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依海而建,因港而兴,港口资源是重要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要做大做优做强港口经济,统筹“津城”“滨城”和天津港资源,着力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
◇现在,通过港产城融合发展,曾经“近海不亲海”的天津,开始深度拥抱海洋经济,打造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鲲 王井怀 刘惟真
一艘货轮停靠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2023 年 7 月 7 日摄) 摄影 / 本刊
“航通天下,运行未来”。即将于11月16日启幕的2023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日前发布了展会标识及宣传片,也让天津这座“因港而兴”的城市,再次因“港”而走到世界的镁光灯下。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不过,港口虽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但其关系又不是简单的“港兴城兴”“港衰城衰”。研究发现,世界港口发展历程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趋势:起步阶段,港城各自发展;成长阶段,港城矛盾突出;成熟阶段,港产城融为一体。
随着各城市经济体量的壮大,近年来国内多座港口城市港城“争地”“争路”等矛盾日渐显现,“港产城融合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22年底,天津启动了系统性探索。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十项行动”中专门提出“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经过细致谋划,于今年6月公布《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通过港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天津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服务辐射经济腹地和为天津吸引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
如今,“融合”效果初现。今年前三季度,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3.6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61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1.1%、6.5%,港口的“硬核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飞机、造船、石化、冷链等一大批适港产业取得全新突破,通道经济正逐步转变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港口经济,对前三季度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
“融”成发展共同体
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在历史上因“河港”而兴盛。而作为“海港”的天津港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唐代以后形成港口,1860年对外开埠,成为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前,港口设施损坏严重,几乎瘫痪。1952年,经过三年建设,天津新港重新开港通航,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与城市保持着较远的距离。
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崛起,天津港与城市竞争加剧。2021年初,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天津市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天津港集疏运结构失衡、专用通道缺乏、港口功能布局不合理、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港城矛盾突出。
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在“港”这一方面,充分发挥天津港辐射带动作用,以港兴产、以港兴城;“产”方面,积极发挥适港产业支撑作用,推动物流通道升级为发展通道、通道经济升级为港口经济,以产带港、以产促城;“城”方面,充分发挥城市对港口、产业的服务保障作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以城育港、以城聚人。
就在前不久,天津港联合华为等公司和机构,共同启动港口大模型PortGPT研发项目,目前初步规划围绕港口生产、物流服务、客户管理、客户服务、视频分析、办公辅助等六大应用场景开展测试。
天津港集团副总裁杨杰敏介绍说,这是国内沿海港口人工智能与港口业务深度融合,探索通过行业大模型应用加速智能化革新的积极尝试,也是天津港集团推动科技创新变革和智慧港口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从技术上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
城建融合立竿见影。日前天津港与一家公司签订协议,在8000平方米的散货物流区域建设新能源重卡公共充电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天津市单体规模最大的新能源重卡公共充电站,可一次性满足35辆新能源重卡的充电需求。这块散货物流区域位于中部新城,今年8月取得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对中部新城5.5平方公里城市设计和控规批复后,中部新城区域开发建设进入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制度融合影响深远。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搭建多元化解纠纷合作平台为实施“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保障的框架协议》,在诉前调解与诉中调解、仲裁指引、法律服务、诉源治理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创新涉外商事海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心理融合打动人心。今年以来,天津港与各部门在交通、招商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从“单独行动”到“合作共赢”。特别是天津港积极参与天津市的各项招商工作,积极介绍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优势,成为招商的一张“王牌”。
“天津依海而建,因港而兴,港口资源是重要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要做大做优做强港口经济,统筹‘津城’‘滨城’和天津港资源,着力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说。
拥抱海洋经济
11月的渤海湾畔,中国船舶大连造船天津基地,一艘不久前竣工的集装箱巨轮正紧锣密鼓为试航做准备。
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造2型16艘超大型集装箱船,金额达210多亿元人民币,创下我国造船业一次性签约集装箱船金额新纪录。天津基地负责人朱平说,他们承担的6艘大型集装箱船正处于设计和订货阶段,预计明年5月开工建造。
天津是传统的制造业重镇,新中国成立以来,拖拉机、飞鸽自行车、海鸥手表等天津工业产品驰名中外。现在,通过港产城融合发展,曾经“近海不亲海”的天津,开始深度拥抱海洋经济,打造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驾车行驶于渤海湾畔的天津南港工业区,不少人会留意到一片管廊密布、炼塔高耸、货轮穿梭的“工业绿洲”。这里最近又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与沙特合作项目年产26万吨聚碳酸酯项目投入商业运营。
另一个适港产业聚集地天津港保税区则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等五大领域为代表,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总装制造-配套服务”的产业体系。今年初,以这里为核心的天津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目前该集群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700亿元,工业产值超过620亿元。
“通道经济”转为“港口经济”。2021年,天津港外贸货物吞吐量2.94亿吨、货值1.67万亿元,其中仅有35%来自天津本地外贸企业。
为将“过路财神”留下来,天津打造了以冷链物流等为代表的新产业。今年7月,天津滨海智慧冷链产业园项目正式开仓运营。该项目将打造华北区域食材供应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通食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形成食材供应链生态系统,预计年周转量10万吨以上。
“相信项目能够充分利用保税区产业环境和区位优势,借助投资方丰富的行业资源以及管理经验在保税区长足发展。”天津港保税区海港管理局局长阴利说。
服务城市文旅发展。9月底,随着东方邮轮“梦想”号、爱达邮轮“地中海”号启航,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复航。这是交通运输部决定全面恢复进出我国境内邮轮港口的国际邮轮运输后,北方首个复航的邮轮港。
邮轮旅游是旅游业的高端业态,是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业界普遍预判,2026年至2035年中国邮轮产业将进入第二个“黄金十年”。到2035年我国邮轮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届时邮轮旅客年运输量有望达到1400万人次。
“我们一定抢抓邮轮经济复苏机遇,进一步提升配套水平,做好服务保障,为全国邮轮母港运营和邮轮旅游发展提供范例。”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说。
服务区域未来
今年7月,一列满载生产生活物资的集装箱班列在汽笛声中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货运中心新港北站发出,缓缓驶向北京大红门站。这是首趟“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海铁联运班列。
“承运的货物由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经海运运至天津港,‘换乘’海铁联运班列至北京后,再通过汽车运输到企业和百姓手中,实现海上、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无缝衔接’。”天津货运中心货运市场研发事业部天津分部经理牟从凯说。目前,天津港已开通海铁联运通道44条,其中京津冀区域通道达8条。
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中央对天津港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刘桂平表示,秉持“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港产城融合发展正在为天津港和天津市揭开新篇章,也让天津更加深度融入并影响着区域的未来。
截至目前,天津港拥有集装箱航线145条,每月航班550余班,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随着港产城融合推进,天津的港口功能不断延伸拓展。
今年4月,京津两地联合举办了京津产业交流合作对接洽谈会,期间天津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国外运华北有限公司、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助力北京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今年5月,天津港集团、河北港口集团共同签署了《津冀世界一流港口联盟合作协议》,双方明确将共同推动区域合作升级,进一步增强港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京津冀正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多位专家认为,着眼于服务区域未来发展,天津港产城融合还需进一步破冰前行。
首先,进一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聪等建议,吸引更多企业在天津临港区域周边发展,通过现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让港口物流运输体系更好地“转起来”。
其次,进一步整合融汇优势资源。多位专家建议,在与周边区域协调方面,在现有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落地沿海城市重点港口及交通场站发展方向,促进与周边港口、机场的差异化发展。在与本区域内经济功能区合作方面,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推动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功能融合、联动和优势互补,实现区港一体。
再次,进一步完善港城交通网络。天津市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林说,未来相关部门将继续推进港口基础设施提级扩容,加快航道疏浚、危险品堆场建设等工作,提升天津港港口智能化水平。同时,强化天津空港海港联动,持续推动恢复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线航班,全力协助在津货运航空公司拓展市场,助力打造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瞭望》2023年第4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