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中,高等教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作为历史悠久、以工科见长的天津大学,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有着怎样的独特经验和生动实践?
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天津市教委、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教育强国的天津实践—2023天津高校校长访谈”中,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新宾充分展示了天津大学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马新宾副校长说,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天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正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天津大学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天大是在国内最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院校之一,并由此开启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目前,天津大学正在大力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的1.0版和2.0版,通过深化新工科建设,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与此同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四个面向”,天津大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动组建了一批跨学科、跨界融合的集中攻关平台,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如,天津大学正在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是中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的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是全国首批三所之一。同时,天大正在联合储能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储能技术的交叉学科研究和产教融合探索,打通储能领域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为国家培养能够引领储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天大“新工科教育”引领全国
今年,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成果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特等奖,这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领域的最高荣誉。天津大学正在引领中国新工科教育改革方向。
马新宾副校长说,进入新世纪,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陆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在人才需求、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对传统工程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正是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2017年天津大学携手61所高校提出了“天大行动”,也是在这一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和 “复旦共识”“北京指南”一起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明晰了新工科的概念、新工科建设的路线图和建设指南,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2019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依托天津大学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和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新工科也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
新工科建设伊始,天津大学就提出“六问”: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这“六问”瞄准的不仅是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问题,还要求今天高校的教育者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来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科学与工程问题为牵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打通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体系。而在其背后,是高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引领未来?在国际工程教育变革中如何用中国方案回应时代之唤?这样更深层次的思考。新工科建设回答的是“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探索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而沿着这条路径形成的“中国方案”也必然会为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贡献可供选择的新范式。
“新工科”到底新在哪?
新工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新工科的“新”既包含新的工科专业,也包含对传统工科的新要求,但更多的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马新宾副校长表示,新工科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工程师的核心素养,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善于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可见,新工科更加强调工程师核心素养和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设倡导的就是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带动教学组织模式的变革创新。各个学校的新工科建设方案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都有一些创新举措,推动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二、“新”在课程体系与众不同。通专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新工科建设的显著特点。各高校通过构建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通识+专业+双创”的深度融合,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等能力。
三、“新”在教学方式新颖独特。广泛实施项目式教学,将其贯穿在新工科教育教学的始终,发挥出“课程教学+项目学习”相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新”在产教深度融合。新工科建设离不开产业界的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将产业界资源引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的有机衔接。
“新工科” 人才培养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
马新宾副校长说,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新工科的“新”更体现在:“返本开新”的新工科理念、“因时而新”的新工科专业结构、“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改革催新”的人才培养新阶段。比如:四年前,天津大学建设了第一个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整合了5个学院15个专业开展本研贯通培养。以平台的项目式课程《设计与建造》为例,大一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做一辆物流循迹小车,学生们看着这辆车眼中都闪着光;再比如,连续第三年开展的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安全巡查平台”,每年都吸引不同学院十余位指导教师、二三十名本科生积极参与……这就是新工科在微观层面带来的变化,它让传统的大学课堂焕然一新,极大地激发出师生教与学的热情。
新工科方案,首要提倡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责任与担当,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新工科建设是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教育的新要求背景下产生的,建设的过程离不开产业界的深度参与,建设的结果也一定会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发展,实现科教兴市、科教兴国。天津大学一直将服务天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天开园的建设,搭建起高校和企业的桥梁纽带,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开发,不仅能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能够促进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反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李双阳、创立了天津心脉联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系天大首批入驻天开园学生创业项目之一。其团队已经研发出具有自愈合功能的人工血管、用于血液接触型医疗器械表面的抗凝血涂层以及心包、腹腔防粘连补片等一系列产品。由他研发的全球首款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已完成临床前的生物安全性能检测与大动物实验阶段,这款致力于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推出质优价廉国产人工血管产品产业化越来越近。天津众多一流高校,恰恰是城市的创新源泉。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将大学的科技、人才资源运用好,与城市本身的肌理交织与融合,必将激发出属于天津的创新活力。
深入推进改革,提升天大“新工科”国际影响力
以“天大方案”为代表的新工科教育带动了中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形成了全球新工科教育的中国模式。落实“教育强国”,天津大学未来还将迎接很多新的挑战。
马新宾副校长表示,实现教育强国需要不懈奋斗,未来天大在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深度、教师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需要构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近日,天津大学刚刚完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正式发布“天津大学领航计划(i-LEAD PLAN)”,突出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旨在构建“中国特色、天大品格”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支撑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新的方案着力解决了培养方案总学分过高、课程分类不明晰等结构性问题;同时加强内涵建设,在构建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分级分类教学、夯实学科基础、构建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突出创新性与高阶性,牢固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学分精简,是把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中,同时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如项目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金工实习,也再也不是过去几十年不变的做一把锤子,而是还可以做鲁班锁或者无碳小车。多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新工科项目式教学全面引入培养体系,聚焦产业前沿,校企联合指导,贯穿设计与实习的协同学习模式,天津大学正在全面推进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真正站在后天培养“明天的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