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0日是第三十九个教师节。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经过严格推选审核,最终评选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职专教师翟津成为本市唯一获奖教师。他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扎根职业教育23年来,坚守教育教学一线,恪守师德,锤炼师能,雕琢教学艺术,打造名师团队,担任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国家队教练组组长,带领中国选手在世界顶级赛事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逐渐成长为具有完善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机电专业领军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翟津带领中国队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荣获了很多荣誉,但对于他来说,“参加大赛刚起步的那段日子记忆最为深刻。”

  2007年和2008年的交接之时,学生们已经放寒假了。“那时候中国刚开始举办职业技能比赛,希望通过比赛对职业教育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翟津回忆说,“我们学校要先参加天津市的比赛,拿到好的名次才有资格参加全国大赛。”

  翟津清楚地记得,那次比赛是2008年3月初,学校里机电一体化项目刚刚起步,教学设备仪器是为了参赛才购置的。2008年1月3日,设备运到了学校。“只有两个多月准备的时间,我挨个给同学打电话征求意见,看看谁对这件事有兴趣,并且可以放弃寒假休息去努力尝试。”翟津说,“这些学生虽然都是天津人,但基本上家在远郊区,都要住校才行。当时正放寒假,学校连食堂都休息了,所以来参加培训我们就要自己克服困难。”最终,一位男生和三位女生报名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知识更新更快。虽然毕业后翟津一直在积累相应的知识,但是对于参加比赛他仍有很大的压力。“白天上课到五六点钟,回家吃完饭就备课,一般都要到凌晨2点左右,第二天再继续给学生讲课。”翟津说,那年春节,他们师生5人是腊月二十八放假的,过了初三就回来继续备战。

  “时间太紧了,设备对于我来讲是全新的,没有知识点也没有说明书,我自己去查阅书和资料,现学现教。”对于比赛,翟津并没有太多概念,“只知道比赛要用到这台设备,但是比赛中设备的变化性很大,到底考哪方面的,完全没有重点。”比赛经验值为“0”的翟津只能抓紧时间带着学生练习。

  根据备战情况,4位同学被分成两组参加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翟津参加教师组比赛,5人三支队伍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利用一切时间摸索,备战。“最终,我获得了天津市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教师组一等奖,两位同学获得第二名入围了天津集训队,准备全国的比赛,我继续指导他们学习。”出师告捷,给了翟津很大信心,也承载了更多压力。“当时,孩子的压力也很大,我就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鼓励支持他们‘尽力就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指导的学生荣获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收获了第一份成绩与荣誉。这让翟津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

  每次比赛中都会出现专业发展的新硬件和软件,翟老师如饥似渴地主动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课堂,在与外地教练的交流过程中,学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让自己始终走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

  “后来我经历了很多比赛。我给中职组、高职组都做过技术指导、讲解、讲座,给技工院校也做过技术指导。”随着经验的积累,2012年,翟津担当了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中国队教练组组长。

  “当时我们准备首次参加2013年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要迈出第一步。”翟津说,“世赛和国赛是完全不相同的,世赛已知的东西很少,考验的是选手现场学习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看图纸、看说明书等能力要求非常高,是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考量。像阅读、体能、英语,可能看似和比赛不相干,这些都是比赛中很重要的内容,更何况知识的储备,大脑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等全方位的考察。也正是这种考察体现了世赛的优势和权威性。”

  第一次参赛,翟津带领的中国团队只用8个月时间准备,获得了第七名的成绩。“那是个开放式赛场,所有人都可以进去观摩,我就近距离地去观摩所有国家的选手,看他们操作过程如何配合,都带了哪些工具、如何准备设备等。”翟静回忆,当时主办方的外国人对中国选手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认为,中国队参加五届之后能拿到奖牌就是很大的成绩了。但是翟津“不信邪”,偏要做出成绩来看看。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翟津开始大幅度改进教学,使同学们各个方面的考察点都有了提升了。“2015年第二次参赛我们就拿到了银牌,当时很多欧洲人感觉很意外,觉得中国队还挺厉害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偶然。”翟津说,“2017年第三次参赛我们拿到了金牌,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不管是国赛还是世赛,都给翟津的教学带来很大启发。“这些经验带回来以后,我开始对课程培养方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好的方面引进来,尤其是新知识的学习。这个项目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更新速度非常快,三五年就有较大的更新,10年不更新的话就会是落后的状态。但是课本更新速度没那么快,我们要自己去研发一些校本教材,或者把一些新的知识点放在课堂当中教给学生,把动手能力融入课堂里边,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所学的专业在做什么,将来就业就能够更贴近于企业的需求。”翟津说干就干,不断用自己的经验完善教学。

  日常训练中他采用数据分析手段,因人施教、精准施训,使训练有的放矢,助力选手训练提质增效。模拟赛中以“世界技能大赛技术规则”为抓手,吃透规则及其变化,做好训练安排的加减法,注重量化训练指标,实现参赛目标。按照参赛选手的技术特点,细化训练方案,在技能、心理、体能d等方面提升选手能力,力争使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参赛。

  世界技能大赛如今已经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世界性赛事,含金量高、号召力强,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标准。让学生参赛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世赛标准、技能,推动他们有机会成为行业里的顶尖人才,是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最好途径。翟津认为,能够参与到世赛当中,对学生和院校都是好事。

  虽说世赛被称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但比赛内容、技术规则每年都会有所调整。“比赛过程中大约有60%的内容属于未知单元区,是以前没见过的。”作为世赛专家兼教练组长,翟津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以适应国际技能发展的形势,唯此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带领选手冲击世赛金牌。他把世赛定位为培养选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是单纯地比拼技能。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翟津带领的团队才能屡战屡胜。

  多年来,翟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参加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两次均获第一名;指导天津市职工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包揽维修电工前三名,均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参加天津市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3个。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机电专业领军人物。

  不仅在教学方面有所长,翟津还带头搞专业建设,推进学校示范校建设和国际先进水平专业建设以及职教创优赋能项目建设。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打磨方案、整理佐证资料,为学校入选天津市职教示范校建设单位立下汗马功劳;他带头搞专业创新,成功建设了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并积极与新区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实现技能人才供给满足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智能制造应用技术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促进产教融合。他带头搞科研,主持中华职教社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和天津市“十四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成为学校唯一的正高级讲师。他带头搞创业,组建劳模和创新工作室,为学校设备维护节省了大量资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入企业,寻求校企合作、成功在学校机电专业进行了双元制培养模式。

  只有修炼内功,才能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的独立的教育类型。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需要。

  在翟津的带领下,学校成功申办了工业机器人专业,以服务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智能制造产业群为目标,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的典范。他践行“三合一、全过程”培养培训模式,创建优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以1+X证书引领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活页式教材,成为校企深度合作样板。立足天津市、滨海新区、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并充分融入行业、企业发展,为企业输送高端蓝领,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23年来,是什么能够吸引翟津始终留在教学岗位上?“是成就感。我培养了这么多的学生,很多学生能够通过我的培养从中职升入高职,有一些学生在高职里也非常优秀,参加各种竞赛以后被保送本科,成为我的师兄弟。这种荣誉感和成就感是我最大的幸福。”翟津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如今,全国各地都有我的学生,能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还会在教育的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