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这一天,月圆,饼圆,人团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时段,因为秋季第二个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一到中秋节

  大家都会想到

  庆丰收、合家团圆

  还要大家一起吃月饼

  但天津的传统中秋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一块月饼寄相思

  一块月饼,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亲情乡情,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国月饼历史悠久,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月饼的前身,为祭拜用的太师饼。到了唐代,月饼逐渐流行,最初也是祭拜所用,后来盛于唐宋,并发展成寓意团圆的中秋传统食物。

  中国月饼各具千秋,按传统做法大致分为京式、广式、苏式三大流派,又分为提浆、酥皮、硬皮三大类。

  老天津糕点承袭京味,老味月饼多用素油,包素馅,口味清甜,松酥适口。翻毛月饼、提浆月饼、百果月饼、麻饼月饼、五仁月饼、奶皮月饼、红月饼、白月饼等都是“卫嘴子”喜欢的。

  清代竹枝词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红,即红月饼,白,指白月饼,翻毛意指翻毛月饼,这三种月饼盛于老北京,后传入天津,成为老天津人过中秋亲朋互赠的必备美食。

  天津人爱吃的红月饼、白月饼,也称自来红、自来白,其得名因于面皮的色泽:自来红是烫面制成的,自来白则是冷水面,所以烘焙后外观颜色深浅不同。这两种月饼的馅料常以白糖、冰糖、果仁为主,外皮要打上红圆圈。

  随着天津航运与商贸不断繁荣,一些南方人将当地的月饼随船带入天津。20世纪20年代中期,天津时髦糕点店的广告上就出现了广式、苏式月饼、莲蓉月饼、改良月饼的名字。

  天津主妇自己烙的家常月饼也值得回味。旧年经济条件有限,家做月饼的馅料简单的就是用红糖、白糖,在糖里加少许面粉即可,稍讲究的再在馅里放一点青红丝、糖桂花、芝麻等“细货”。也有殷实富户做月饼时,会到点心铺买蜜馅来包。那时候家家都有月饼模子,中秋佳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做月饼,圆圆的月饼在锅里慢慢烙熟,屋里洋溢着幸福温馨的气息。

  吃河蟹“七尖八团”

  在老天津人心目中,中秋团圆晚宴仅次于除夕年夜饭,必吃河螃蟹,瓜果梨桃也摆满餐桌。

  自明代以来,天津河蟹之美就已出名,以明中晚期市井生活为背景的《醒世姻缘传》脍炙人口,其中说到的天津螃蟹可谓美味上品,如记:“高邮鸭蛋、金华火腿、湖广糟鱼、宁波淡菜、天津螃蟹……北京琥珀糖等。”明清两代,天津螃蟹也一直是进贡的珍馐,清康熙《天津卫志》中有载:“秋间肥美,味甲天下。”

  天津饱享河海之利,自然有太多的水产可供人“挑肥拣瘦”。天津人吃河蟹素有“七尖八团”之说,所谓“七尖”就是雄蟹(长脐)在七月里满腔脂肪,肉肥味美;“八团”是说中秋节前后的雌蟹(圆脐)满黄顶盖肥,堪称上品。天津近郊芦台、军粮城、咸水沽、小站、葛沽等地,乃至相距不远的河北胜芳,这些地方的稻田间都盛产河蟹。津产河蟹个头不算太大,但肉肥黄多,天津人喜欢蘸醋姜汁或醋蒜汁吃,提鲜增味。

  老少爷们吃蟹最爱喝点小酒,俗话说“螃蟹就酒最可口。”喝酒也讲究,男人们爱喝直沽高粱酒、五加皮酒,而妇女、老人也可品尝一点玫瑰露酒。其实这食俗颇有养生之道,中医理论认为,蟹性寒,酒性暖,蟹肉有养筋舒气之功,美酒有活血驱寒之效,两者兼食相得益彰。

  农历七八月间是河蟹最肥美时节,豆瓣绿的青蟹大量上市,津人形容购买场景为“都挤破街了”。中秋前后,老天津街面上装满鲜活河蟹的大木桶堆积如山,商贩运往各地。仅举一例,梁实秋不仅晓得天津人吃螃蟹讲究“七尖八团”的风俗,还曾在《蟹》一文中回忆:“从天津运到北平的大批蟹,到车站开包,正阳楼(饭店)先下手挑拣其中最肥大者……”

  天津人吃河蟹除了普通蒸食外,也有“奢侈”的一面。人们专门剥出蟹黄、蟹肉,与韭菜、鲜肉、鸡蛋等一起和馅包饺子。还用蟹黄、蟹肉来烹调三鲜卤吃捞面,那鲜美程度无与伦比。其实,早在河蟹大量上市之前,便有耐不住美味诱惑的人已经开始品尝“油盖”之香了。

  何谓“油盖”?河蟹从小到大需要蜕皮壳数次才能长成,一般在农历六月完成最后一次蜕皮,新壳软薄如纸,俗称“油盖”。这时的小河蟹尚不具备自我保护与觅食能力,于是早就在体内储备了丰富的营养,并栖身在洞穴里。油盖鲜美异常,心急的人就在六月里去掏蟹窝了。缘此,也就有了津味名菜雪衣油盖(将蛋清打成膏状抹在油盖上,炸食)、油盖烧茄子、溜油盖等,堪称一绝。清代乾隆年间的《天津论》中即云:“说着来到竹竿巷,上林斋内占定上房,高声叫跑堂:‘干果鲜果配八样,绍兴酒,开坛尝!有要炒鸡片,有要溜蟹黄……’”

  拜月祈福观蟹爬

  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拜月是老天津人在这一天的重要的仪式。中秋之夜,各家在院中摆下桌案,供奉月神画像,供品有石榴、苹果、月饼等,另外,香烛、纸张、元宝等也一应俱全。

  家中妇女按长幼依次对月叩拜,仪式结束,焚化神马纸,大家就可以分食供品、赏月聊天了。此仪式中男人不得出现,因为传说月神为貌美女神,掌管人间妇女生育诸事,有些女子愿意在拜月时和月神说说“私密话”,男人在场多有不便。此即天津老人常说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习俗。

  祈福,也是天津民间的重要活动。老年间八月十五这天,到娘娘宫烧香求吉的人成群结队,娘娘宫常打开三个门,中间的大门不允许不烧香的男游客进入,他们需走左右两侧门。香客们还纷纷登上高高的藏经阁眺望祈福。

  宫外有不少摊贩卖兔脸人形的泥玩具——兔爷。中秋节,老天津两三岁的孩童要穿兔鞋、戴兔帽,长辈还会送给孩子兔爷。

  再来回眸一下昔日的市井。1929年的中秋节是9月17日,当时的《益世报》报道说,到娘娘宫烧香求吉的人成群结队……宫外有不少摊贩在卖兔爷,“简陋不堪,设色浊重,间有一二精致者,则半系舶来品矣。”宫南宫北大街直到东马路、大胡同、南市一带,节日的景象也很热闹,车水马龙,游人比平时多了一倍,黄牌电车还因此加挂了一辆小车。

  此外,文人墨客会在中秋之夜赏月赋诗,更显浓浓的文化气息,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旧时还有观蟹爬,祈财运的习俗。八月十五河蟹肥,中秋这天晚间,讲究生活情趣者,特别是商人,他们捉来鲜活的螃蟹,在蟹身上系上用油浸过的纸捻,点燃纸捻,来看螃蟹爬行的方向。若向门里,俗信接下来的日子会发大财;若朝外,则俗称“爬月”了,同样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