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残疾预防 建设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残疾预防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每一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责任人。要大力推广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高危职业从业者等重点人群的残疾预防意识,提升残疾预防能力。

  2023年8月25日是全国第七个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对残疾儿童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实现就学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天津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由项目向制度化保障转变。

  救助条件

  《实施办法》规定,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针对的救助人群一般应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残疾儿童年龄一般应≤7周岁,部分项目的救助年龄可延长至17岁。二是残疾儿童一般应具有本市户籍。外地户籍的残疾儿童如申请本市救助,其父亲或母亲应有本市有效居住证并连续三年在本市纳税或缴纳社会保险。三是残疾儿童应持有残疾人证或本市指定医院指定医师的诊断证明。

  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可以向户籍地所在区残联或父/母居住证所在地区残联申请康复救助。

  救助项目和补助标准

  医疗手术类

  (一)对0—7岁儿童角膜移植手术费用补助1万元/眼。

  (二)对0—17岁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复明手术费用补助1万元/眼。

  (三)对0—7岁(言语能力评估达到三级及以上者放宽至14岁)儿童植入人工耳蜗提供补助。购买人工耳蜗产品费用,对低保家庭的儿童补助15万元,对非低保家庭的儿童补助11.2万元。人工耳蜗手术及术后调机费用补助1.2万元。

  (四)对0—7岁儿童唇腭裂手术费用补助1万元。

  (五)对0—7岁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干预费用补助0.15万元。

  (六)对0—17岁儿童肢体残疾矫治手术费用补助1.7万元/次。

  康复训练类

  (一)对0—7岁听力、肢体、智力、多重残疾儿童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费用补助每月不超过0.24万元,每年度不超过2.4万元。

  (二)对0—7岁唇腭裂儿童手术后接受言语矫治训练费用补助1万元。

  (三)对0—17岁视力残疾儿童接受视觉康复训练费用补助0.24万元。

  (四)对0—17岁肢体残疾儿童每次矫治手术后康复训练费用补助0.6万元。

  辅助器具类

  (一)对0—17岁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每例补助1万元,1年内不重复补助。

  (二)对0—17岁肢体残疾儿童装配矫形器每例补助0.4万元,1年内不重复补助。

  (三)对0—17岁肢体残疾儿童适配其他肢体类辅助器具补助0.15万元,2年内不重复补助。

  (四)对0—17岁视力残疾儿童适配视力类辅助器具补助0.1万元,2年内不重复补助。

  (五)对4—17岁听力残疾儿童适配助听器补助0.6万元,5年内不重复补助。

  残疾预防核心知识

  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篇

  1。 积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健康婚育指导。

  2。 有计划怀孕,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3。 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

  4。 孕早期不偏食,科学补碘补叶酸,合理控制体重。

  5。 预防孕早期感染,孕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 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

  7。 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

  8。 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定期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疾病致残防控篇

  1。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油、少盐、少糖。

  2。 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吃动平衡,避免超重与肥胖。

  3。 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4。 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5。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

  6。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

  7。 保持心情愉悦,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8。 爱护视力、保护听力,避免视力和听力损伤。

  9。 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损害健康。

  伤害致残防控篇

  1。 悉心照护儿童,预防坠落、道路交通事故等伤害。

  2。 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预防老年跌倒。

  3。 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

  4。 购买合格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5。 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6。 学习掌握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及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康复服务促进篇

  1。 尽早开展伤病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2。 树立信心,坚持系统规范康复治疗。

  3。 及时适配并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提高生活质量。

  4。 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融入社会。

  5。 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

  6。 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

  7。 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信息来源:市残联康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