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崖通上自来水,路灯照亮夜生活;村口建起小夜市,民宿产业更蓬勃;中医文化进村落,教育扶持惠民生……2021年7月以来,蓟州区331个经济薄弱村在市、区两级170个驻村工作队的扶持下,产业增效、村庄增美、文化增能、组织增强、农民增收,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水平显著提升,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木桶效应”的短板不断补齐增高,蓟州区乡村振兴的进展随之水涨船高。
基础先行
设施补齐改善大民生
“从不敢想我家还能吃上自来水!”蓟州区许家台镇许家台村50岁的村民袭著红感慨道。
许家台村属丘陵地带,北高南低,落差可达80米,袭著红住在村里最高的“崖山”之上,下山找邻居“借”次水,来回至少1个小时。袭著红说:“夏天一身汗不敢洗澡,淘米水刷完碗再喂狗,院里的两棵苹果树每年只浇1回水。”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曰深第一天到村时,望着坑洼不平的道路,听着村庄情况,诧异万分:“本想美化美化村庄,锦上添花一番,没想到基础设施这么差。”
村集体收入低,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老化、不完善,这是蓟州区接近半数经济薄弱村的共性问题,提升基础设施是村民们最期盼的事。
“上世纪80年代就修了自来水,但水泵扬程短,供水管壁薄,三天两头就得修,村民家洗衣机、热水器都成了摆设。”许家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栋梁说。“近三四年,每天只能供2小时水,维修时村民还得向有水井的邻居借水。”
村民盼、村委急,2372口人的大村,村集体仅靠每年18万元土地承包费过日子,杨栋梁早就想着手改造自来水,但经费捉襟见肘。
供水问题不解决,后续工作难开展,王曰深与杨栋梁一商量,召集村里41名村民代表,征求大伙儿对改造自来水的意见。
2022年7月,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历时5个月,铺设供水主管道19304米,入户管道20000米,配备两套120米大扬程水泵和配电设施,两口水源井为24小时不间断供水上了一份“双保险”。
“我今年准备买一台全自动洗衣机,也享受享受城里人的生活……”袭著红憧憬着今后的生活。
投资200多万元的供水管,全部埋在地下,“面子”上会不会“挂不住”?“让村民得实惠才是目的。”王曰深说。通了自来水,工作队又着手实施排水工程。
杨栋梁介绍,以前每到雨季,村内地势较低的10余户就面临雨水倒灌,最严重时屋内都会进水。“一下雨就得守在村民家门口,不排完水不敢走。”杨栋梁说。
随着今年年初启动排水项目,目前村主干路排水已经基本完成,“今年下这几场雨,路上一点水没存。”王曰深笑着说。工作队还在村里安装了150盏太阳能路灯,村民晚上也能出门活动,从此有了“夜生活”。
今年年初印发的《天津市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方案》中提到,“以精准扶持800个经济薄弱村为重点,加快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善,村里才有发展的底气,目前在市、区两级工作队的扶持下,蓟州区越来越多的经济薄弱村的道路平整起来、夜晚亮了起来,村民的笑容也随之多了起来。
基础设施完善,基层党组织能力也随之增强。目前许家台村党群服务中心正高标准翻建,即将建设群众活动室和便民服务站,大幅提升服务村民能力。
授人以渔
产业扶持注入生命力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许家台村北新打造的夜市人头攒动,烧烤、炒河粉、麻辣烫……每个摊位都升腾着烟火气,大学生、本地居民、外地游客人挨人,直至深夜才逐渐散去,这是许家台村发展的新产业──“大学城夜市”。
经济薄弱村,弱在经济,扶持重点也在经济。《关于印发天津市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五增五提升”评价标准的通知》中提出“五增五提升”评价标准,“五增”首条就是“产业增效”,要求各经济薄弱村建成有特色、有效益的产业项目,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过20万元。
许家台村产业没有基础,村民全靠打零工维生,想要发展必须创新,路径在哪儿?
工作队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许家台镇大集就设在村北口,每逢集日就交通堵塞,而与村口隔一条马路就有一大片闲置的荒地。
“整体搬迁市场,实现规范化管理和运营如何?”想法一出不仅村民赞同,许家台镇政府也大力支持。经过坑塘填平、道路平整,2021年11月,许家台镇集贸市场对外发包,签订5年合同,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集市紧邻天津传媒学院,打造夜市一定有市场。硬化道路、划定摊位,今年3月份夜市对外发包,3年半的承包合同又为村集体增收14万元。
61岁的村民周占良是第一批夜市经营者,有经营饭店经验的他,与儿子一起开起了烧烤摊。“每天下午3点就开始准备,一直营业到晚上11点。今年‘五一’假期最火爆,许多外地游客都慕名来到这里,一晚上卖了1万多块钱!”周占良高兴地说。
如今夜市上支起了100余个经营摊位,不仅许家台村15户村民在这里找到了致富的渠道,周边乡镇经营者也来此分一杯羹。村民摆摊赚钱,村集体收取承包费,经济活力被激发了起来。“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了33万元。”杨栋梁介绍,“未来打算在市场和夜市增设路灯,建设固定摊点,为消费者和经营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许家台镇水泉村也是天津港驻村工作队的扶持对象。村子地处山区,拥有林地4000多亩,近10余年来,“文玩”麻核桃产业在村里迅速发展。
“全村110户,家家种着麻核桃树。”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利说。每年8月中旬麻核桃下树,陈利和村干部的身影就会在村中穿梭,帮种植户和收购商对接供需。
品相好的麻核桃单个就能卖1千元,种植大户每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但散户只能赚几千元,村集体更是没有进账。
因地制宜扶持壮大现有产业,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经营,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是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共同的目标。去年,水泉村东沟的南山和北山承包到期,由于此前缺乏管理,山地撂荒、杂草丛生。
这片山场不正是壮大产业的良好机遇吗?工作队与村党支部一拍即合,投资13.98万元,种植1000棵核桃树,并嫁接“南瓜蹲”“甲骨文”等七八种麻核桃,将山场打造成了水泉村麻核桃基地。同时着手成立麻核桃协会,鼓励大户带头尝试新品种,种植户互相交流种植技术,带动村里的麻核桃产业继续壮大。
“前三年免承包费,后期经营收入与村集体三七开。”消息一出,立刻引发村民的热烈讨论,发包当天有10多名村民参与。
村民王伟竞得北山500棵麻核桃树的经营权,眼下他正忙着除草、打药,“家里有200多棵麻核桃树,去年赚了十来万元,等三年后这500棵麻核桃结果,我和集体都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王伟说。
特色产业因村而异,在工作队的扶持下,蓟州区各经济薄弱村的特色产业层出不穷。杨津庄镇富民村十几家中式风格民宿正在建设,村民即将吃上旅游饭;西龙虎峪镇柳官庄村果品保鲜库正在建设,果品销售期将被拉长;东施古镇嘴吧庄村果蔬基地黄瓜、西红柿已经成熟,村企合营每年分成……
特色产业注入新鲜血液,经济薄弱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精神文明扶持
软实力带来硬提升
“我在老师教的‘打地鼠’游戏上加了点创新,让地鼠被打时还会生气!”马伸桥镇宋家营村13岁男孩李郡玮开心地说。
2022年7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驻村工作组将捐赠给宋家营村的电脑集中利用起来,打造了一间少儿编程教室,利用暑期6周的时间向12名学生传授少儿编程技能。孩子们被“打砖块”“跑步比赛”“捉迷藏”等生动的案例深深吸引,经过学习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
文化增能是扶持工作的一项重点,在蓟州区开展扶持工作的各驻村工作队纷纷发挥自身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医疗等扶持工作,让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天津中医一附院驻村工作队将中医理疗融入村民的文化生活,为侯家营镇西孔庄村和于庄户村带来中医文化“大餐”。
“左脚开步,与肩同宽,屈膝下蹲,掌抱腹前……”在侯家营镇西孔庄村的健身广场上,工作队队员张伟以身示范一招一式为村民讲解“八段锦”动作要领,几十名跟练的村民精神饱满,动作行云流水。
西孔庄村村民常年以务农和打工为生,村民近三分之一是老人,大都因年轻时的劳作落下了腰疼、腿疼的病根。“何不教村民‘八段锦’。”队员张伟提议。这种健身功法简单易学,不受场地局限,能够缓解腰肩疼痛,非常适合向村民传授。
5分钟一组,每天两三组就见效,73岁的村民谢新荣是第一批学员,经过练习她发现腰越来越“松快”。眼见效果明显,谢新荣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家人、朋友都被她推荐了个遍。一传十、十传百,练习“八段锦”的村民越来越多。
线下每周教两天,工作队又着手开展线上教学。在小广场安装电子屏,道路两侧加装路灯,村里晚上亮了起来,跟着屏幕中教学练习的村民也多了起来。
此外,工作队还在小广场旁开设了中医养生宣传栏,按照季节、节气更新内容,推荐药膳食谱。“赤豆冬瓜汤清热利湿,陈皮红茶饮温阳健脾、行气祛湿。”一行行食谱每天都能吸引村民拍照记录。
“村里正准备打造一条中医文化长廊。”驻村工作队队长霍凌轩说,“未来常见的中药材炮制方法将以图画的形式上墙,美化村庄的同时让村民了解更多中医知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健康。”
各帮扶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村庄持续注入新能量。在官庄镇塔院村,天津音乐学院驻村工作队请来专业的音乐老师,为村内小学组建起一支合唱队,准备参加明年的合唱比赛;在下窝头镇小王各庄村,天津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参与举办文化下乡展演,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在杨津庄镇下古庄村和黄津庄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驻村工作队成立“健康小屋”,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健康咨询……
驻村工作队帮一把,村民生活大变样。经济薄弱村,不仅村集体收入得到提升,村庄环境更加美丽,设施更加完善,村民生活也愈发多姿多彩。
乡村振兴的路上,各村步伐越来越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