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由于是“千万人走独木桥”,往往1分之差,就会改变很多考生的命运。高考加分政策实施的初衷恰恰是弥补分数这一单一录取标准的不足。但近年来,这一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却出现加分项目泛滥、弄虚作假等问题。
多个省份将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等剔除加分名单,但引人注目的是,有13个省份的高考加分项目中明确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一些地区甚至可以加20分之多。[详细]
从加10分到加20分不等,尽管“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被列入高考加分项目并非今年首创,但在各地高考加分政策大幅瘦身、多项高考加分项目纷纷下马的背景下,这项老政策在2014年高考季中又成了新话题。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关注与争论中,公众对于政策的质疑与担忧,远远压过了声援与叫好,甚至还有网友发出了“思想品德比奥数更该退出高考加分”的激烈言辞。[详细]
对于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不少人提出质疑。其中焦点之一在于其可操作性。《华商晨报》刊发评论称,“体育加分好赖还有个可以量化的标准进行衡量,跑多快,跳多远,表能掐,尺能量,如此量化尚能造假,品德怎么量?”
面对“加10分或20分”的诱惑,难免会导致部分学生“铤而走险”,并由此而给自己带来身体健康损伤乃至生命损失。[详细]
高考加分应该如何改革?一个大前提是,应砍掉一些不必要的高考加分项目,或者降低加分分值。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务实考量。高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公平选拔,如果高考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这种公平,就应该在权衡和取舍之下进行瘦身。
高考加分项目瘦身,可以避免很多加分政策存在的暗箱操作的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实现高考公平,这一点毋庸置疑。此外,一个小前提是,应以制度设计保障高考加分的合理性,加分的指向应该与人才有关,加分的内容可以量化,加分的考核可以公开。[详细]
家长一方面认为“品德加分”有积极意义,是对“品学兼优”这一价值导向的强调;但另一方面,家长担心操作能否公平。比如,“将见义勇为计入加分,会不会出现为了这个功利的目标"做局"的情况?”
@合肥陈律师:北京等省份高考道德加分,将亵渎道德。道德是内在复合的,无法加减量化。人为塑造的道德靠不住。对一些考生人为加分,对其他考生不公平,是侵犯。[详细]
高考品德加分之所以引起热议,首先是因为加分政策有明显的导向性。过去奥数、科技类、体育项目等领域有较多加分项目,结果导致了社会上的奥数热、科技比赛热等,甚至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培训产业链。
相对于绝大多数考生的公平竞争,在各类照顾政策的名目之下,受益的还是极少数人。如果所谓的照顾政策不能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考量,不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任何所谓的“改革探索”不仅缺少积极意义,还会动摇高考的公平、公正根基。[详细]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倡导“品学兼优”,但是在过“独木桥”时又过于注重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品,又加之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现象,现在用加分的方式强调品,可谓良性改革、“良心”改革。
可是思想品德好高考可以加分,却引来众人的议论和质疑,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怎样划分和评价“思想品德”优秀?无法量化的道德考核是否会引起新的加分寻租空间?[详细]
高考改革,公平方向不可悖。这意味着,高考“品德加分”执行起来需要加点谨慎。其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关注高考加分政策的新动向,对“品德加分”听取公众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科学性、可行性,对各地加分的标准、占考生的比例再审查。
其二,要加强对加分工作信息公开的力度。“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不管是体育、奥数加分项目,还是思想品德与见义勇为加分项目,都要把加分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民意评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