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从天津市“十项行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获悉上,天津市多年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丰硕。围绕新阶段新任务,天津市出台实施“十项行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包括7方面25项重点任务,并细化分解为近百项重大项目和200余项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天津市与北京市、河北省签署了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合作新篇章。1月至2月,北京投资来源单位在津新设机构137家,落地重大项目34个、总投资258.8亿元;津兴铁路全线铺轨预计年内建成通车;4月1日开始,京津冀区域内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表示,天津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不断加强与在京高校、医院、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优质资源对接合作。

  做强做优载体,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天津将承接疏解首都资源摆在首位,在错位承接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软硬环境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2022年,北京投资来源单位在津新设机构超过1400家,其中重大项目318个,新落地项目投资额1721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分别新增注册企业837家、365家。

  今年,十项行动方案还将着力提升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平台承接能力,推动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规划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金融街,有序推进中央商务区(CBD)、中央创新区(CID)建设,构建载体先行、示范引领、全域承接新格局。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戴永康介绍说,天津市将在三地产业“一条链”上下功夫,争取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天津将在创新要素流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服务保障等方面发力,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津落地转化,并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协同创新,服务区域发展新格局

  围绕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天津市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建设、重大科技平台打造、优势资源技术支撑、创新要素开放融合。

  天津市深化部市会商、院市合作、校市合作等机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签署合作协议,与京冀科技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在京冀两地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3.5%,均位居全国第三。

  同时,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院所积极开展模块建筑抗震技术、水体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为河北省特别是雄安新区公共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贡献力量。

  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玉兵介绍说,天津市将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拓展三地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一体化模式;并聚焦河北省特别是雄安新区创新发展需求,深化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合作。

  四突破,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九年来,京津冀已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天津市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集装箱航线达到140条,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箱,全国排名第六、全球第八;中欧班列年运量突破9万标箱;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三年跃升10个位次。在2022年底,天津市新开通京滨城际北段、京唐高铁,高铁城际里程达到410公里,铁路总里程1468公里,路网密度全国第一。初步实现京津雄0.5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

  根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天津市还将在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打造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及铁路和公路交通网建设上继续突破。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道刚表示,为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天津将强化能级提升实施天津港 30 万吨级主航道、大港港区 10 万吨级航道提升工程等。强化绿色引领,试点建设零碳码头、低碳港区,打造“公转铁”和海铁联运样板。2027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2700万标准箱,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进入全球前18位。

  而打造航空枢纽方面,天津市将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航线,新开加密全货机航线航班,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发展,加快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27年,天津市还将建成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铁路,高效联通京津冀与长三角。同时实施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新建滨唐高速公路天津段。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