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误农时春耕忙。眼下,全国春耕工作从南到北陆续展开,春日暖阳下的津沽大地一派生机盎然。作为渤海之滨、海河之畔的我国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天津拥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农业占比虽小但“浓缩的都是精华”,从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市场体系建设、丰富乡村经济形态以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天津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近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预示着天津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未来,天津市乡村振兴局将以“三美四乡”建设为抓手,统筹推动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为世界贡献乡村振兴天津样本。
铸魂乡村IP 打造数字乡村“智”理模式
“最甜家乡水,最亲家乡人,杨柳青青白滩寺,悠悠是乡情”。伴随着朗朗上口的村歌,百年老村,如诗如画,一幅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徐徐向世人展开。
2022年,西青区杨柳青镇白滩寺村确定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庄运河文化、非遗文化、古迹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了城市近郊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体验地。
走进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天津市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韩杰介绍说,协会目前拥有80多个品类 3000多位工艺匠人,天津的市级、区级非遗及民俗文化都被这些传承人完整地保存下来。开展研学教育活动,能够让更广泛的人群感受到白滩寺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非遗和民俗传统文化,有效加快白滩寺特色乡村品牌的推广。
王作彬,是土生土长的白滩寺人,凭借着粉彩瓷器制作老手艺,他带着村里人把粉彩陶瓷产业做的风生水起。慢工出细活,培养一位手工匠人至少要30年的时间,但正因为纯手工、产量低,所以并不愁卖,朋友之间的口口相传,逐渐为粉彩瓷器艺术作品打开了销路,提到自己的作品,王作彬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目前,白滩寺村围绕粉彩瓷器绘画、叶雕、津派彩烙画、宋氏熟梨糕等传统技艺,已经陆续申报下来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杨柳青年画等传统民俗文化,打造出了具有白滩寺村文化特色的村标,并衍生出相关特色文创产品,形成了白滩寺村独有的乡村特色IP。
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的数字化屏幕上,园艺科技博览园内的葡萄种植情况清晰可见,大屏上显示着环境监测、水肥一体化、温室监测等实时数据,这是白滩寺村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团创新思维,共同打造的乡村振兴数字化服务平台。目前,平台上的数字村务、数字党建、智慧农业三个系统都已经常态化运转起来,该平台综合运用了大数据技术,将乡村治理、乡村服务、产业兴村融为一体,提高了白滩寺村数字化管理水平,也为杨柳青镇的“数智化”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农教文旅是我们产业现在的一个定位,农是农业搭台,教是教育唱戏,文是文化赋能,旅是旅游富民,这是我们白滩寺后续的发展战略。”白滩寺村第一书记李峰,展望未来时自信满满。可耕、可学、可游、可赏的白滩寺村,在实现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已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深挖历史文脉 借助外脑激活乡土基因
“蓟州古渔阳,素号山水乡。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自清朝时起,小穿芳峪村就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在这里怀古怡情、耕读劳作,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珍。
沿着平整洁净的街道走进小穿芳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青灰色的砖瓦房,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古朴典雅。面对十里八乡千篇一律的“农家乐”传统模式,2013年,小穿芳峪村的领导班子开始实施旅游精品村项目建设,发展具有园林风格和北方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民宿,更精致的庭院、更舒适的环境,小穿芳峪村的特色民宿让往来的游客眼前一亮。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作为年轻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小穿芳峪村的山水美景和历史文脉优势,将丰富的历史文化注入到乡村旅游活动中,不断提高小穿芳峪村的文化内涵,同时利用新的传媒手段推介小穿芳峪村的文化资源,让更多人了解小穿芳峪村,到小穿芳峪村感受乡土文脉韵味。”小穿芳峪村90后的党支部副书记郝杨杰这样对记者说。
没有特色产业和历史文化支撑的乡村旅游,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后,2016年,小穿芳峪村积极联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对村庄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深入挖掘,编纂出版了百万字的《小穿芳峪文库》。2017年以来,当地对乡村古旧文化遗存进行集中保护,通过各种创意体验项目把本乡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活化形式呈现出来,同年,小穿芳峪村开始承办“三农”发展高端智库论坛——“小穿论坛”,将现代文明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承相融合,构筑小穿芳峪村进一步发展的高水准智力支撑平台。
自2017年至今,“小穿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不断将小穿芳峪村的发展经验带到五湖四海,与此同时,各地实践经验与智力资源不断汇聚,打开了小穿芳峪村人的思路和眼界,为小穿芳峪村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的新思路。
乡村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根脉所在,乡村振兴的内核是文化振兴,独特的乡土文化传统构成了小穿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灵魂魅力。如今的小穿芳峪村,已经成为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旅游“明星村”,穿芳老街上,手工艺文化传承熠熠生辉,山清水秀、林优泉雅的小穿乡野公园让人流连忘返。未来,围绕“穿芳园林文化体验名村”定位,小穿芳峪村将融入旅游、文创、农业三大产业,构建农业文旅融合、全季休闲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以“乡野公园”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特色村。
强化科技兴农 利用“互联网+”打开销路
在武清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的天民田园,一排排甘蔗整齐划一,紫红色的茎节亭亭玉立,甘蔗的间隙里,依稀可见吊瓜被采摘后残留的藤蔓。一直以来,甘蔗的主产区都限于温度在25℃以上的长江以南地区,但眼下,天民蔬果合作社成功把南方的“青纱帐”引到北方,并借助北方的自然条件,实现了甘蔗无农药、上糖快、生长周期短的新优势。在此基础上,园区还自主研发了“甘蔗套种西瓜”创新种植模式,兄弟俩“高矮结合、快慢搭配”,用足每一分土地和每一寸阳光,亩效益翻了一番。
去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第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天民田园口感番茄种植基地作为武清区唯一一家种植基地上榜。蔬菜线播、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智能温度调控、熊蜂授粉……高科技的种植方式加上优良的管理,使这里的番茄皮薄、肉厚、多汁、酸甜适中,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类似这样充满科技范儿的农产品,在这随处可见。近年来,粜粮务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兴村富路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天民蔬果合作社现已成为武清区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实践实训、休闲观光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
园区建有5000平米的智能玻璃温室1栋,二代节能温室500亩,冷棚300亩,棚室采用智能化控制、节水型技术,设置甘蔗西瓜套种基地、林果采摘、瓜菜采摘及畜牧养殖四大功能区,年产各类蔬果15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
强化科技兴农,园区应用物联网小气候监测、作物生长调控、声波助长仪、空间电场等农业新技术,推广种植了黑马蔗、白草莓、口感番茄等农业新品种,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综合应用和集成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科技示范+培训推广”的方式,向周边辐射带动,引领蔬果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有效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
为了做强销售,园区还将农业电商与周边小农户互惠互联。与“京东”、“津农宝”、“葡先生”等电商平台深度合作,设立销售专区,把明星产品卖到千家万户,借助“互联网”的神奇魅力,打开农产品营销的宽广道路。一系列的组合拳,推进粜粮务村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示范村。曾经靠天吃饭的粜粮务人,依托产业振兴已经“小鹊登枝”,未来大鹏展翅将指日可待。
乡村振兴这盘大棋,需谋后而定,截止2022年,天津市已经创建完成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到2025年,将累计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好幸福家园,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启新征程,为大都市乡村振兴探索路径、提供天津经验。(文 珈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