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依据一日里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归纳为“十二时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人一天劳作的时光,大约就是六个时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这是古人重视时历的原因。而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中,今人同样要相时而动,顺势而为,秉要执本,雷厉风行。

  何谓之“时”?对天津来说,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2023年1月,在岁末年初的重要节点上,记者来到天津多处由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留下清晰痕迹的地方,截取了这些地方从拂晓日始到黄昏日夕的六个时辰,呈现出它们各自包含的一段京津冀协同发展“画像”。

  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是天津“十项行动”之首。或许,您的生活,也能从这六个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相关的剪影里,找到一份重合。

  卯时——拂晓

  港口群从“竞争”到“竞合”

  岁暮天寒,年关将近。虽说过了冬至已是日长一线,但1月份凌晨5点的津城仍可说是夜深人静——不过,有些地方却是例外,比如装运繁忙的天津港。

  夜间的码头上仍旧灯火通明,来港和离港船舶有序进行着装卸作业……这已是天津港多年来的常态。全球首个智慧零碳集装箱码头,它的夜景究竟有多美,或许只有码头上彻夜奋战的现场作业人员才能领略。

  他们中的很多人,十年如一日地在码头上劳作到旭日东升,海面泛金。正是这种敬业拼搏,方诠释了天津港缘何能被誉为“天津的核心战略资源、最大比较优势和发展命脉”。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位于渤海湾畔的天津港,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2021年10月17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运营,该码头的投产运营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在智慧港口建设上渐放异彩的表现,让天津港注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重要引擎之一。

  “近年来,码头上来自北京市、河北省的相关业务越来越多。2021年,70%的外贸集装箱都来自京津冀地区。2019年8月,我们在河北雄安新区核心区设立了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目标就是逐渐打造北京和雄安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天津港环球滚装码头有限公司操作分公司副经理褚会武骄傲地说道。

  在以前,天津港和河北省的唐山港、曹妃甸港、黄骅港等有着竞争关系,而现在,协同发展的结果则让对手变为搭档,“竞争”变为“竞合”。这些年,天津港正不断深化与黄骅港、曹妃甸港等港口的协同联动。

  放眼当下,2023年,在协同发展大旗下,一个世界级港口群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未来。

  “要发挥天津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海上门户枢纽作用,推动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使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成为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天津市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天津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天津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焦广军对天津港口经济发展信心满满。

  辰时——清晨

  轨道上“热腾腾的”京津冀

  东方欲晓,晨曦初露。京津冀三地很多“打工人”的一天,从热腾腾又匆忙的城际通勤开始。

  对京津冀三地间往返频繁的人来说,交通的变化是最直观的。就在半个多月前的2022年12月30日,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正式开通运营,进一步缩短了京津冀区域的时空距离。

  “我们是北辰区的一家科技型企业,平时和北京、河北唐山的业务往来很密切,高铁开通后,在人流、物流、信息流上都会有很大的促进。”去年12月30日上午,从北京站驶出的G8801次复兴号列车上,来自天津市精研工程机械传动有限公司的左成如是说道。高铁的便利,让京津冀三地商务往来更加自如。

  2023年1月12日7时,人头攒动的高铁宝坻站内,家住宝坻区在北京工作的刘先生望着大屏上滚动更新的车次信息,兴奋地说:“以前从北京回宝坻,高铁倒公交,至少3个小时,基本只能每周回家一次。现在高铁开通了,我每天都可以回家了!”高铁建设的“加速跑”,让京津冀间“双城记”甚至“多城记”的人们,更能满足心中对家的期盼。

  目前,宝坻区境内京哈、塘承、津蓟三条高速与正在建设的唐廊高速呈“井”字形纵横穿越全境,畅通微循环,完善区域交通路网,推动高铁站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重点区域无缝对接,打造立体化交通体系,构建大交通格局。

  同时,高速公路也在近几年中不断延伸,京津、津石、京唐、京秦、唐廊、津沧……它们与普通铁路、普通公路一起,把城市和乡村连成一体。

  在2023年的今天,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但“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的步伐不仅不会停歇,还会加快脚步——京滨城际北辰至滨海西段、津潍高铁及津兴城际的建设正加快推动,其中,津兴城际计划于2023年开通运营。

  “津兴城际开通运营后,将成为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滨城际之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第4条高铁通道,从天津西站乘车,36分钟就可以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今年天津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交通运输委党委书记、主任王魁臣介绍道。

  交通更“近”了、经济联系就更“紧”了。“轨道上的京津冀”,拉近了三地的距离,也让数量更多、质量更佳的商务合作成为可能。坐拥天津西站的红桥区,对抢抓这一机遇,深有体会。

  “未来,红桥区要充分发挥天津西站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核心节点、棚改释放土地空间和中心城区综合配套三大优势,全力推进‘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今年天津两会期间,红桥区主要负责同志展望未来工作时,如是说道。

  巳时——上午

  京津冀人才的“育”与“养”

  朝晖满地,红日当空。燕赵大地朝气正盛。这片土地上的青年人朝气蓬勃,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未来的希望。

  育人成才欲借势,教育协作要发力。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正照亮孩子们的课堂。借三地协同发展东风,北辰区正打造教育协作样板标杆。

  1月11日,北辰区教育局副局长苗芊介绍说:“目前,北京十一学校天津实验学校已完成首批教师招聘,确定该校为北辰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校,利用名校品牌、优质管理及师资资源,提升全区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跨区域合作办学,引进首都优质教育资源,这在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愈发成为现实。

  北辰区与北京十一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宜兴埠镇核心地块建设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及附属幼儿园,计划今年9月开学,打造京津冀教育协作样板标杆。

  教育的甘泉,涓滴入心;人才的播种,盈车嘉穗。2017年,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成立,几年来,研究团队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持续产出高水准智库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4次向南开大学发来感谢信,对南开团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位于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深谙此道。“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许多企业,员工平均年龄都在25岁左右,中高层干部50%以上都来自北京。”1月7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顾子城信心十足地说道。

  14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成,7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正在建设;引入众汇等7家人力资源机构,与河北工业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10余家京津冀院校开展合作;促成福斯特、新松智能科技等多家公司与大学院所共建实验室、就业实习基地……桩桩件件,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为实现“广纳天下人才为己所用”,所下的硬功夫。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我和家人都搬迁到宝坻区这边,爱人和孩子也已在天津落户。公司在宝坻区筹建新厂,也需要招人,很多同事的爱人借助这次的机会来到公司上班,解决了我们家庭整体搬迁的就业问题。” 1月7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莱伯泰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设备研发部经理刘学热情地介绍道。他是跟着公司从北京来到天津的,如今,他把家迁了过来,在天津开始了新的事业。

  “现如今,公司整个设备单元的研发部基本上已全体搬迁到宝坻区。宝坻区有很多不错的学校和人才,基于北京中关村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对企业很有吸引力。”刘学满意地说道。

  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三者共同赋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培育新动能,拼出新天地。”今年天津两会期间,南开区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南开区将主要以天开高教科技园作为抓手,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在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展现新作为。

  “最近,南开区正在抓紧和各个高校进行对接,对接项目总数310个,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相对成熟的项目约100家。为助力创新创业生态发展,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南开区对接了北京科技服务业资源,并推动设立了多支天使基金。”

  午时——正午

  品一抹鲜绿 赢一场未来

  2023年1月初,一年伊始。顺着京津冀公路网行驶下去,目之所及那些郁郁葱葱的绿色,在正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正午,往往是人们一天中小憩的时刻。而青山绿水所带来的,却又不仅仅是休憩时眼前的心情愉悦,更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后劲儿,是三地2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超过一亿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不折不扣的“未来本钱”。

  2023年的今天,京津冀三地人居环境相比过往大幅改善。推窗见绿、出门有景不再是奢望。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来自“动”起来的风风火火,还来自“静”下来的宁静致远。发展步伐走得快了,却不能舍弃鸟语花香;城市想要后劲十足,就定要留下山明水秀。

  2022年11月,3只被救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经过富有救助经验的志愿者一段时间的精心救护后,在七里海湿地重返自然。这一事件经报道后,网友对七里海的美丽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例赞不绝口——“好美的鸟儿,飞起来真美,志愿者真棒!”“鸟类中的‘大熊猫’,在七里海湿地重返自然!”

  东方白鹳青睐的这片坐落在宁河区西南部的七里海湿地,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资源。2023年,宁河区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将尽快把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七里海周边,继续建设的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正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重点吸引一批绿色制造业项目,落户宁河区。值得一提的是,未来5至10年,未来科技城将成长为新的产城融合发展区,与宁河主城区呼应。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抓实生态转化项目方面,宁河区信心十足。“我们将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立足七里海湿地生态资源,统筹实施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加快中国牡蛎礁博物馆、中核于敏科技馆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总投资122亿元的七里海‘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力争今年一期建成开放。”今年天津两会期间,宁河区主要负责同志介绍道。

  在蓟州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样推动着蓟州之为。2022年,蓟州区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封山育林8万亩,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二期、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州河、环秀湖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完成验收,全区PM2.5年平均浓度保持全市最优。“全力让绿色成为蓟州最美底色”,蓟州区步履不停。

  绿色发展,在三地协同中持续觅得机遇。“蓟州区将瞄准首都消费人群,大力实施蓟州农品进京工程,让绿色、优质、健康农品早晨在蓟州、晚上到首都。”今年天津两会期间,蓟州区主要负责同志如是说道。

  再将目光向东望,“津城”“滨城”间的一道绿屏,向北经生态通道连接北京通州,向西南经生态通道连接河北雄安新区,打通了区域生态走廊,树立起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

  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5年来,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两个“热岛”的发展被阻断,屏障区内热岛效应明显减弱。如今,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从蓝图走进了现实。耀目的绿色,已连点成面。

  未时——下午

  产业引入 如火如荼

  2023年1月7日,铁科院武清基地。

  “眼前的生产线,产出的是高铁所需材料。得益于京津冀间的交通优势和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位于武清的我们,即便是在疫情形势最严峻时,也没有停工。”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军说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通武廊’带来的发展契机,我们实打实地享受到了。”

  这是一个普通生产日的平凡下午,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产车间,在有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之称的武清区还分布着很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缕缕阳光,洒在了一大批企业身上。

  在2023年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具体举措,未来要加强与央企、央院精准对接,谋划央企与地方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优质制造业、科技创新资源、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项目,引进一批总部企业和项目。

  2022年,铁科院武清基地实现了产值13亿元。不仅企业营收没有受到影响,不降反增,其配套企业还纷纷在武清区或者周边河北省落地,形成了产业聚集。

  在武清开发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行动如火如荼。近年来,这里累计引入高质量北京项目1000余个。铁科院金化所、中石油天然气、中交一公局、航天九院激光导航、通用磨坊、华润生物……一大批世界500强、央国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项目在此落户。

  在位于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产业引入始终是首要任务。“截至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000余家,引入产业用地型项目37家,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强劲。以博宇半导体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现在高端装备制造产值占很巨大的部分,2022年联恒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1亿元。”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顾子城说道。

  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声音,足可反映这里的火热景象。“我们要确保北京、天津两地的生产任务。公司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至今,生产车间的面积扩充了三倍多,生产人员已经增加了两倍多。”

  1月7日,有着40多人研发团队的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巡检、配送等移动类机器人以及控制器、智能传感器等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监张洪宝如是说道。

  2023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将握紧“高铁时代”机遇,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服务京津冀上双向发力。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将加强与北京中关村联合招商,深挖优势资源,力争引入1—2个龙头产业项目;继续做好“拿地即开工”,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全年新增开工项目10个;探索“竣工即投产”模式,实现项目从拿地到投产的全过程闭环服务,加快投产时效,全年新增投产项目40个。

  来自中心城区的筑巢引凤,火热程度不遑多让。近5年来,河西区累计引进京冀企业863家,总投资超441亿元,累计落户总部企业200家。2022年,河西区引进京冀企业144家,新增北京方向投资项目9个。

  “陈塘过去是一片老工业基地,时代发展,面临转型之痛。如何把寸土寸金的地块,再次唤醒赋能?”对这个问题,河西区的回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我们借的东风。作为产业承接的主阵地,2022年,陈塘科技商务区蓬勃发展,全年引进京冀企业144家,投资额超14亿元。

  “三年过去了,我们企业成长得非常好,来河西,真是来对了!”说起落户河西区以来的发展,中交智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蔡新钊感慨道。

  在服务业占整体产业结构98%以上的和平区,各类专业服务机构资源富集。放眼未来,和平区将围绕“小白楼—南京路”区域,将中央商务区建设和金融街建设结合起来,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持续引入服务业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到2027年,和平区经济总量要争取实现千亿规模。

  2022年,天津积极争取优质资源来津布局,北京企业在津新设机构1406家,新落地重大项目318个、总投资1721亿元,吸纳北京技术合同2256项。一连串数字足以说明,天津在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付出的努力。

  戌时——夜晚

  这里是消费体验“新商圈”

  新年元旦晚七点,华灯初上,武清区佛罗伦萨小镇人流如织。春节临近,这座购物小镇已随处可见年节气氛。自2011年开业运营以来,这里累计引进时尚服饰顶级品牌近230个。2022年预计销售额30亿元,缴纳税收2亿元,吸引客流400余万人。

  以名品消费、赛车文化、创意设计为主题,打造佛罗伦萨小镇商圈,如今已是成果斐然。站在佛罗伦萨小镇停车场放眼望去,不少北京市、河北省的车牌映入眼帘,从车上下来的顾客中有年轻情侣、三口之家,甚至有全家出动“买买买”的客人,他们穿梭在各家名品店中的身影,昭示着此处已成为京津冀城市群新的都市文旅地标。

  2022年年末,武清区佛罗伦萨小镇商圈和创意米兰生活广场在商务部公示的首批12个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和16个全国示范智慧商店名单中,分别为天津市唯一入选的智慧商圈和智慧商店示范项目。“智慧商圈”催生的新元素、新场景,在这里俯拾可见。

  “您好!想去的店铺就在前面,跟着智能导航走就行。”2022年12月,创意米兰生活广场,居民王女士跟着智慧AI终端提供的电子地图导览,轻松找到自己要去的那一家商铺。这样的购物机器人,能让楼层、品牌、区域信息一目了然。

  目前,佛罗伦萨小镇商圈已布局名品创新、汽车创新、幸福产业三大现代消费,以及科技农业、劳动教育、生态旅游等消费形式,初步形成了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格局,不断带动武清区与天津商业高质量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框架下,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这事关天津的“烟火气”。这份“烟火气”,饱含着市民日常中那些柴米油盐的朴素生活需求,饱含着由每个人的涓滴消费所氤氲开来的生活滋味,更饱含着每个最小经济单元共同托起的那份都市活力。

  佛罗伦萨小镇商圈三地居民摩肩接踵的景况宛如一个缩影,投映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巨大潜力,更照见三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做好这件历史性工程。”

  风起京津冀,潮涌渤海湾。

  八年多时间,

  京津冀奋力爬坡过坎,

  协同发展不断深入推进。

  扎实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

  天津,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