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中医药强市”。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本市将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探索建立急腹症、危重症、骨伤科、皮肤病、疮疡、肿瘤等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

  “十三五”期间,本市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针灸治疗中风病、中医治疗冠心病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共建设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和41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形成区域中医诊疗中心11个。全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共55所,同比增长7.84%。中医医院编制床位数1.01万张,同比增长13.48%。本市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为0.58张,同比持平,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同比增长2.34%。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05万人,同比增长56.12%。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逐步建立治未病科,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与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均达到65%,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本市将全面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发挥中医药作用,融入疫病防治。把中医医院纳入本市应急管理与救治体系,完善中医药疫情防控应急体系和协同高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成立市中医应急医疗专家组,组建市、区两级中医应急医疗队伍,推进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保证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应急救治。加强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急诊科、发热门诊等基础条件及能力建设。

  提升应急能力,强化应急保障。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应急专业技术培训,组建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做好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储备及物资保障。强化多学科综合救治,不断优化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加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中心建设。

  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立中西医协同多学科诊疗体系。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建立急腹症、危重症、骨伤科、皮肤病、疮疡、肿瘤等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

  此外,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建立中西医多学科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机制,支持中医医院与综合(专科)医院开展中西医临床研究,组织制定推广3至5个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和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