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村民农耕时发现的一方小小印章,它的背后有着哪些尘封的历史?神奇的传说往事,为何代代传颂?近日,记者走进历史一探究竟。

  “神秘”印范从哪儿来?

  天津博物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及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大型艺术、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这里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为一体。而在历史厅秦城展位中,这枚小小的石印,是该厅唯一的实物展品。古人的官印,除天子、诸侯用金、玉外,一般官吏为铜质。之所以将这枚双面有字的石印认定为印范,是因为这枚石印与实用印大小一致,最主要的,它上面的字是反刻的。

  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方官印的一面是“泉州丞印”,另一面是“范阳丞印”。按秦代的郡治,范阳在现在的河北省保定一带,而泉州应该是现在天津武清一带。那么,这枚石印,到底出现在哪里呢?据了解,它出现在秦城古遗址,该遗址坐落于宝坻区钰华街辛务屯潮白河北岸。在这个古老的城垣之上,一些从唐朝开始,世代积累、口耳相传的关于这座古城的传说故事逐步形成,与汩汩流淌的潮白河水一起相传至今,例如《秦城索宝》讲述的是住在秦城附近的一个人听说秦城十年一现宝,即每十年就会出现一个宝贝,就买下了秦城这块地,结果真的得到了两个金马驹的金马粪蛋儿,从此过上了富裕的日子。还有《金马驹》等传说,反映了古代这个地方的某些习俗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间传说是最早表现人们精神与文化生活的艺术载体之一,以辈辈口述显示出强大的传播生命力,而且,在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富中使作品有着隽永的生动。诞生于天津宝坻民间的秦城传说,刻画社会景象,以及对生活境遇的描绘,穿越时间隧道,遗存至今。2009年,秦城传说,被列入天津市市级非遗项目。如今,在宝坻区的各个村庄都流传着不同版本但内容相似的关于秦城的故事。近代百年的蹉跎岁月,使秦城传说染有了历史的沧桑,见证着天津的人文足迹。

  秦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北城墙中部外折,全长910米,东城墙全长658米,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墙原本全长820米,由于1950年开挖潮白新河时,挖掉了城的西南角,现在残存335米,西城墙全长474米。而今能看到的城墙,最高处,大致在5米左右。那么,记者在天津博物馆看到的那枚被视为解读秦城钥匙的石印,到底是不是出现在这里呢?经过多方打听,记者找到了一位当年见证历史的老村民耿会伶。“1988年,我们夫妻二人锄草时,发现了一个泉州城印,正方体。”耿会伶捡到的石印,便是如今收藏在天津博物馆的那一枚。

辛务屯村航拍辛务屯村航拍

  村里老人,称秦城遗址为土城。从辛务屯村出发,一路向西南来到了2公里外的秦城遗址,在这里,文史学者阮洪臣向记者娓娓道来。据阮洪臣介绍,虽然这个印看上去具有秦代篆刻的特点,但是它的准确年代尚无定论。“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属于秦代把燕国吞并以后实行郡县制,咱们这个地方当时是隶属于泉州管辖,所以说这个印范,应该就是那期间的产物。”

阮洪臣老师讲述秦城历史阮洪臣老师讲述秦城历史

  出土印范的秦城为何城?

  1989年和1990年,考古人员两次对秦城进行试发掘。当时的考古人员,在城墙豁口处,开了两条探沟,通过剖面,分析城墙的结构,发现秦城城墙采用的是通常的层土层夯方式,也就是铺一层厚土,夯砸坚实之后,再铺一层厚土夯砸。考古人员在城墙的层土层夯里边,发现了战国早期的陶片,还有战国中期的燕刀币。其中年代最为明确的是在南城墙和西城墙的夯土中出土了燕国明刀币的残断。明刀币就是燕国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刀币,因为刀身上有一个眼睛一样的明字,所以称它为明刀币。如果这些出土物晚于城墙筑造,不可能进到城墙里边,考古人员由此推断,秦城建于战国晚期,废弃于西汉初期,实际年龄,要大于2200年。

张殿成老师讲述秦城历史张殿成老师讲述秦城历史

  张殿成,宝坻县志的主编,研究了一辈子的宝坻历史,那么关于秦城的历史烟云,秦城为何叫秦城?它的建成有着怎样的作用?作为土生土长的宝坻人,张老师一直在研究探索。“这个城的作用,一个是御敌,另外一个从后世看,也有便于管理和护佑老百姓的作用。”张殿成告诉记者,四座城门外,围一方小城,叫瓮城。在城门外或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从现场情况不难看出,翁城现在还有遗迹。由此,也可以推断出,秦城当时是有战事的。

  走进尘封的历史,探索远去的记忆,2200年前的秦城遗址,经过考古专家的论证,成为在如今的历史发现中,天津市内最古老的一座城,他成为探索天津历史,探索战国、秦汉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