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在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上发挥了重要兜底保障作用。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实招,通过增加公租房公开登记次数、拓宽房源登记渠道、提高项目服务水平等举措,持续增强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化解民生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增加公开登记次数

  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位于中心城区南侧的西青区大寺新家园是我市集中建设的公租房项目。日前,记者来到大寺新家园实地采访。在这片保障房片区,14个公租房项目环绕分布,中间是一座郁郁葱葱的街心花园,有不少群众在这里休闲健身。在小区之间,学校、幼儿园、菜市场、停车楼等各种配套设施穿插分布在街区中。

  “这个小区现在已经基本住满了,两个居住空间的房源面积50多平方米,一个居住空间的房源面积30多平方米,室内都已经完成基础装修,群众可以直接入住。”西青区住建委公租房筹备组工作人员任彬指着眼前的佳和贤庭小区告诉记者。

  据了解,去年底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公租房运营管理权移交属地工作方案》,我市公租房开启属地化管理模式,由各区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公租房项目运营管理,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公开登记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

  此前,我市公租房每年组织2次公开登记摇号,通过天津市住建委官网发布登记公告,群众在规定时间内网上登记,等待统一摇号结果。实行属地化管理后,各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调整了登记安排。按照目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提出的工作要求,全市范围内每年不少于4次登记,每季度组织1次登记,但从实际工作来看登记次数可能还会更多。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张俊梅告诉记者:“今年以来,3月份我市组织了第一次大寺新家园公租房项目集中摇号;4月份组织了河北、河东、南开三个区的公租房项目进行公开登记,已经全部完成摇号工作;5月份刚刚完成了环城四区公租房项目公开登记。截至2021年二季度,全市已经组织进行了3次公租房统一摇号,按照目前进度推进,到年底应该还有4次公开登记摇号。”

  通过各区与属地项目经营单位加强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对申请家庭的服务能力,更多地组织公开登记摇号,方便了申请家庭更快地选配心仪的住房,还降低了已建成公租房的空置率,提高了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

  在今年二季度公租房公开登记时,我市把群众关注度较高的中心城区三个区的项目单独组织摇号,待公布摇号结果后,再组织环城四区的项目登记。“这就是给群众吃个定心丸,以前大家想去离市区近的项目,又怕摇不上号要再等好久,现在可以放心去参加摇号,没摇上的话,下个月再继续参加其他项目摇号,有了更多的选择。”张俊梅说:“从6月起,大寺新家园公租房9个房源项目由季度登记调整为‘随到随登’方式进行登记、选房,急需租房的家庭能更快入住了。”

  完善配套拓宽登记渠道

  确保服务群众“不打烊”

  随着入住群众越来越多,为深入了解保障房住户居住环境状况,不断满足群众生活需求,今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各公租房属地区进行项目周边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幼儿园)、公交、地铁站点、菜市场、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情况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反映出的公交出行不便等问题,多次有针对性地到大寺新家园反复实地调研,经与市交通运输委协调,最终确定了调整684路部分行经线路方案,新增设“亲和美园”站。新的公交站已经在4月15日开通运营,方便了周边群众出行。

  除此之外,我市继去年开通“天津住房保障”App公租房登记功能,今年3月又开通了公租房房源登记网站,现在申请家庭可以24小时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查看大寺新家园公租房项目待分配房源情况和实时登记情况,根据自身家庭实际需求自助登记或者变更登记项目。

  “今年以来,各区住建委通过主动向持证未配租家庭推送房源信息短信,提醒告知申请家庭待分配房源情况。每批次网上登记一般不超过3个月,到截止日期后,会在转天开启下一批次网上登记,确保服务群众‘不打烊’。然后,相关部门会尽快组织前一批次的公开摇号、选房配租。截至目前,已有上千户家庭通过自助登记的方式选择了大寺新家园公租房项目。” 张俊梅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像一条纽带,将政府的担当作为与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紧紧连在一起。及时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民生问题,才能切实把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一件件解决到心坎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主任蔡云鹏表示,“今年我市将继续通过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并举的措施,对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聚焦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完善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对环卫、公交系统非津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精准保障,研究面向城市无房新市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相关政策。全年将发放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房补贴4.2亿元,惠及7万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