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里面,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功不可没。他与武汉肝胆相照82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医院、调制处方……
同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武汉也成为张伯礼履职的阵地,他不断反思和总结,并最终把“将中医药纳入传染病防治体系”等建议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推动中医药在大疫来袭时,更早、更好地治病救人。
“希望大家多厚待、多支持中医药。”张伯礼说,“中医药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只要给我一块阵地,我就能唱一台好戏。”
希望将天津设为疫苗三期试验分中心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下午,天津代表团举行全体会,张伯礼在发言中说,自己算了一下,《政府工作报告》有十分之一的篇幅是讲抗击疫情的。
作为武汉保卫战的亲历者,对于这场胜利,张伯礼总结了两个原因。首先是医护和社区工作者的艰苦付出。其次,他提到了志愿者,对于自己和医务工作者获得的荣誉,张伯礼淡淡地说,这是应该做的,而那些志愿者才应该获得更多的表彰。
“我天天去医院,在医院里、在大街小巷上,总能看到很多普通人。这些志愿者不求名、不求利,他们自己开车、自己加油,帮忙运送物资,运送发热病人。这反映了中国的一种精神,大疫面前,民心不倒,众志成城。”
谈到疫情未来发展趋势,张伯礼坦言:“今秋明冬,大概率还是要来,特别是外防输入这块儿,压力依然巨大。但是像武汉初期那样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
▲张伯礼(右)参加天津团审议
为此,张伯礼团队也在研发具有预防效果的中药。“假设今年秋天有疫情苗头的话,我们希望提前拿出一些东西来,例如治疗上气道感染的药物,主动地、积极地预防。”
与此同时,张伯礼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保持紧密联系。5月22日,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是安全的,108名接种志愿者全部产生免疫应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结果。
张伯礼希望三期临床试验扩大接种人群,将易感人群列入,同时希望将天津设为疫苗三期试验的分中心之一。“目前陈薇院士已经答应”,张伯礼介绍说。
“总的来说,我们要在复工复产复学的前提下做好应对。当然不希望它来,但是来了我们也有充分准备,打个漂亮仗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药推不动?张伯礼硬“刚”
在武汉奋战的82天,张伯礼是中医大夫,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记录着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将这些写成建议提交两会。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刚到武汉的第一周,那时武汉各医院的中医药使用率还不到30%。
“那会儿中药推不动。”张伯礼回忆说,一些部门管理者对中医药还存在抵触,“我们想把中药送到隔离点、送到病房,有的官员问,这个安全吗?有证据证明吗?”
张伯礼反问,这是一种新的病毒,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在摸索尝试,都没有证据,难道就不治了吗?
72岁的张伯礼也有“刚”的一面:“据理力争啊!这边得拿出效果来,不拿出效果来,他不服你。那边你还得做工作,不能都等着效果,那病人全耽误了!”他坐阵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用团队的处方救治患者。
▲在武汉,张伯礼(左)多次进入“红区”指导救治工作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武汉的几家制药企业,我们拿出方子后,企业几乎是24小时连续煎药、用物流车运。光清肺排毒汤就做了三四十万袋,还有一些小批量的中药,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很高,但它们非常给力,只要有需求就全力满足。”
在很短时间内,张伯礼团队救治了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看到治疗效果,他有了底气,更多病人也对中医药有了需求。
2月12号,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推动中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确保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政策出台,让张伯礼明显感觉到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加速度。没多久,武汉市各定点医院中医药的使用率已经超过80%,方舱医院则达到90%。
每当谈起这段经历,张伯礼总会回想起非典时的一段对话:“我们建了两个中医红区,当时有人问,呼吸机你们会用吗?我说您放心,我们医院有几十台呼吸机,一点不比其他医院差,我们还有自己的工程师。”
17年前后对比起来,张伯礼略感欣慰。现在没有人问他们会不会用呼吸机,而且非典时,红区是疫情后半期才建立起来的,这次疫情来袭,团队在前期就能参与进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张伯礼还是觉得差点什么:“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中医药的理解与认可,但如果能在疫情最初的时候,就参与进来那就更好了。这也说明想真正融入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医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西医互补,是中国人的福气!
“最初我们对这个病毒并不了解。”说话的人叫邱海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
3月13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中宣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一场记者见面会。三位专家出席,一位是张伯礼,一位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另一位是邱海波。两位中医,一位西医,见面会的主题之一就是讲中西医结合在救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
▲3月13号,张伯礼(右二)在武汉东湖宾馆参加记者见面会,左二是邱海波,右一是刘清泉
作为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重症医学专家,他在重症肺炎治疗和抢救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但邱海波坦言,那时非常被动。
以往,病毒性肺炎在治疗一到三周后,肺部起码都会出现康复迹象。但在武汉,危重症患者即使上了呼吸机,有的人在使用两周后,肺部依然没有好转。“对ICU医生来说,看到病人的肺‘回’不来是非常着急的。”说这话时,邱海波紧皱眉头。
不仅恢复慢,有的病人反而持续恶化。这时,邱海波想到了中医,“我们应该有中医药在ICU里,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阻止病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这与张伯礼的想法不谋而合。来到武汉后,他就提出中西医结合,尤其对重症患者更要强调中西结合,以西医为主。重症、危重症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生命支持至关重要,这些必须上,中医起辅助作用。
“辅助有时也起关键作用。”张伯礼举例说,“有的病人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注射生脉、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一两天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二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些患者肺部感染吸收慢,加注热毒宁、痰热清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效应,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康复上,邱海波也看到了中医药的效果。“重症病人脱掉呼吸机后,体力很差,这时,中医药对消除疲劳感有非常大的优势。”他补充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非常愿意跟中医专家一起去看病人、做临床研究,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这场记者见面会上,邱海波还从西医角度对中医药注射液血必净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有趣的是,在讲解过程中,他将中医的“淤、毒、络”与西医的“凝血、炎症、血栓”结合在一起。
“淤可以理解为凝血,毒是炎症,络脉不通解释为微血栓。这次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往往伴随脓毒症休克,脓毒症在中医的病理基础是‘於毒损络’,解决办法是通络解毒,这也正是血必净注射液的功效之一。”
坐在旁边的张伯礼听完不禁竖起大拇指:“一位西医把中医解释得那么清楚,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确实很厉害,我们要向你学习。”一番话引得全场一片笑声。
▲张伯礼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
在武汉,中西医结合运用在不同层面的治疗场景。张伯礼说,除了ICU,在江夏方舱医院,虽然用的全是中药,但舱里也有呼吸支持设备、移动CT、肺部影像,以及吸氧、输液等西医诊疗措施。“有西医的支持,我们也更有底气。中国有两套医学,我们为什么不用啊?两套医学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势互补,给中国人保驾,这是我们的福气。”
高层次中医西医专家联合会诊查房、研究救治危重症患者方案,相互配合没有学术隔阂,只为有效治病救人,也是张伯礼在武汉时总结的一条经验。
“面对更多疾病、更多药物,如果都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我们的治疗手段就会更新,中国医学未来可期!”张伯礼说。
反思与期望
今年全国两会上,张伯礼带来了两份建议。
一份建议是完善传染病直报系统。张伯礼说:“我们现在的传染病法要求报告的时候是由省一级发现以后报到省,省里讨论以后报告省政府,政府决策以后再向中央来报告。这次提出要讨论修改传染病法,改成直报系统。基层发现问题以后可以直接报给省,也可以直接报中央。”
另一份建议是“将中医药纳入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他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条修改为: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将第十条修改为: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
▲张伯礼在两会驻地接受采访
这两份建议都是在武汉抗疫中的反思和总结。特别是对于第二条,张伯礼感慨地说:“我今年七十有二,如果再来大疫,我不一定赶得上了。但是我想能够告诉后人和有关方面,中医一定是成建制地建基地、建定点医院,用中药罐满仓,这个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同时深入研究疫病的机理、转变,制定更好的方案,再推广。”
他希望这条建议能够尽快采纳:“我们当然不愿再有疫情发生,但如果来了,中医药一定要更早介入治疗,这是我的一点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