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如今在天津人的朋友圈里,蓝天白云已经司空见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来,天津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目共睹,作为京津冀协同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三地共同助力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交上了一份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高分答卷。

  三地协同:减污降碳 先修内功

  “我们现在16条镀锌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都安装了环保设施和在线监测设施。”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毛世成详细介绍了企业生产的“酸洗”环节。

  作为地处津冀交界的“热浸镀锌与废酸焙烧行业”企业,天津友发钢管集团是环保监测的重点企业,2022年,他们完成了酸雾吸收塔双塔改造、锌烟脱氨治理和酸焙烧烟气冷凝治理升级改造,企业环境治理水平再一次提升,被评为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A级企业。

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在镀锌工艺方面,建立‘房中房’,安装负压监测设备,实现了酸洗操作中全程密闭,确保酸雾100%收集。”毛世成说,“收集完的酸雾,经过管道进入到每条生产线都配备的鼓泡式填料吸收塔,经过多次喷淋处理后,酸雾得到及时处理,废水进入了厂区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的达标污水进入市政管网进行再处理。”

酸洗“房中房”酸洗“房中房”
鼓泡式填料吸收塔鼓泡式填料吸收塔

  据了解,每条生产线的“房中房”、吸收塔等“关键部位”都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采集的数据汇总到车间内的监控设备上,再汇总到公司的监测平台,公司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环保设备的运转情况和污染物数据,而这些数据又会通过物联网通信系统,实时、准确地传输至生态环境部门在线监测平台,从而实现环保部门对污染物的智能监控,确保废气、废水污染物的排放处于公司和生态环境部门的双重监管状态下。

酸洗车间的环保监控设备酸洗车间的环保监控设备

  毛世成告诉记者,除在线监测设备外,企业在能源使用方面,使用了清洁能源,加热炉采用了低氮燃烧技术,并配备余热利用装置为生产辅助环节、办公取暖提供热源;在车辆运输方面,他们建立了门禁系统和电子台账,使物料运输车辆全部满足标准,实现了常态化管理。

  “2022年集团股份公司整体工序产量突破2079万吨,产量连年提升,而污染物排放量却逐年下降,2022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的单位产品排放量同比下降了47%和4%。近年来,企业累计投入了近十亿元用于车间升级改造、环境治理设施改造、环保节能技术研发等工程改造项目,天津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管理人员和监测中心技术专家,也对我们进行了精准帮扶,使企业环境治理整体水平,达到了节能减排的预期效果,被纳入全市重点排污企业环保执法正面清单。”毛世成说。

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污染物监测数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污染物监测数据

  下一步,该企业将加大新厂区的光伏发电建设、余热利用深度研发、资源处置与利用深耕等工作,计划从2023年6月份开始设计规划落实,力争率先实现行业内达峰中和,将企业打造为天津市乃至全国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标杆,积极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三地协同:数据支撑 科学决策

  像友发钢管集团这样的在线监测,在钢铁、火电、垃圾焚烧等重点行业已经成为了常态,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污染源监测研究室工程师郜计欣介绍说,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计完成671家废气企业、461家废水企业、122家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测设备联网工作。这些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于企业超标日报/快报、异常情况日报、排放量减排分析、VOCs专项治理等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对于自动监控系统发现的超标或异常数据情况,我们会通过短信形式向相关部门发布污染源自动监控超标信息,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及时整改。”郜计欣说。

  在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期间,污染源监测研究室会加密发布重点污染源废气污染物超标企业情况,为重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即时信息。而日常监测的数据分析,又会通过日报、月报的统计分析,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数据参考。

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污染物监测平台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污染物监测平台

  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正是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持,让治污更有抓手、更有针对性。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研究室工程师孔君表示:“我们每日会与气象部门开展四次会商,共同研判天气形势和空气质量,当预测可能出现连续的重污染天气过程时,就会开展区域会商,及时就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等进行研判。

  “我们积极推动建立京津冀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目前,天津市所有国控监测点位均与国家联网,实现京津冀区域小时数据共享,每月与北京市、河北省交换环境空气质量统计数据,每天通过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平台共享区域预报信息,为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污染天气协同应急管控提供技术支撑。”孔君说。

  据统计,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来,本市PM2.5年均浓度从8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7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气从34天减少到4天,优良天数从175天增加到267天,改善幅度走在了区域前列。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王文美告诉记者:“九年来,天津率先完成平原地区散煤取暖清洁化治理,推动全市煤电机组全部达到燃气排放水平,钢铁、石化、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淘汰百余万辆黄标车、老旧车。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时,京津冀及周边省市已经建立了高效统一的重污染应急联防联控机制,特别是在秋冬季不利气象多发时段,三地加强联动,做到研判精准、响应迅速、应对有效,确保污染过程‘削峰降速’。同时,我们还指导帮扶企业提升环境绩效、提高生产灵活性,统筹好正常生产和应急减排。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开展十项行动,做好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与京津冀强化协同,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确保减污降碳取得实效。”

  三地协同:做实联建联防联治

  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外,水污染上下游联治也是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的优先领域。九年来,天津深刻把握地处“九河下梢”、渤海湾底的区位特征,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推动区域水环境整体改善。本市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从2014年25%提高到2022年的58.3%,劣Ⅴ类水质占比从65%到全面消除,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从8.5%提高到71.7%。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涛表示,在协同保护饮用水源地方面。2016年以来,连续实施三轮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施了一批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工程,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降幅超过50%。

  同时,围绕大运河、大清河、潮白新河等重点河流,天津加强与上游地区联动,规划计划、工程实施、措施要求等实现步调一致。近年来,38个入境断面优良水质占比从5.9%提高到29.7%,劣Ⅴ类水质占比从79.4%下降到16.2%。特别是12条入海河流,从全部为劣到全部消劣,充分体现了上下游协同治理的成效。

  近几年,京津冀三省市每年还联合开展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锻炼了环保队伍,提高了响应能力。毗邻市县区也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定期排查污染隐患,整治环境风险,有效保障了水环境安全。

  “去年,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签定了‘十四五’合作框架协议,明确绿色低碳发展、污染联防联控等合作重点,完善协同机制,实行定期轮值,今年是我们首次轮值。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抓细抓深、见行见效。”张涛说。

  下一步,天津将以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联合三地制定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加强臭氧污染协同治理。突出重点河流水质改善,协调推动潮白河、永定河、滦河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进一步控制入河污染物。并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重点强化区域环评联合会商,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标准协同攻关,加强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建设,促进区域协同从污染治理向绿色转型拓展,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另外,三地还将加强区域联动执法,共同打击交界、飞地等区域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继续联合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提升三地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