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海河两岸,湖岛相间,稻浪起伏,一幅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美景。湖光粼粼之下,鸟掠芳渚、鱼翔浅底,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三年来,津城与滨城之间一道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绿色在天津连点成面,重塑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了环首都 “生态护城河”。

  绿色生态屏障南北绵延50公里,跨越多个行政区,划分三级进行管控。按照天津市规划资源局近日发布的《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专项规划(2018-2035 年)》,生态屏障将规划形成“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到2035年实现一级管控区林地面积20.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

  三年来,天津完成拆迁修复17.3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充分利用拆迁地、荒地、滩地,实施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栽植各类树木620余万株,一级管控区林地总面积达到了19.11万亩,良好呈现“水丰、绿茂、成林、片林”的生态效果。同时,推进水系连通与治理工程21项,完成河道治理工程7项,治理长度64公里,水系连通调水闸站工程12项,基本建成“三横、一纵、两片区”的水系格局。

  同时,天津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6个,新建高标准农田20794亩,提升改造2.82万亩。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原则,编制完成30个保留村发展规划,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完成煤改清洁能源3.3万户,改造危房433户,西官房村、前进村荣获“2019年全国先进县称号”。村容村貌、居住环境全面改善,乡村振兴跃上新台阶。

  天津生态路网形成骨架,建设完成生态主干路102公里、林间路和田间路388公里,总计约490公里,基本形成“5横2纵”路网骨架。搭建起以生态路、林间路、田间路为骨架的三级路网体系,结合提升完善的86公里既有路,有效串联永定新河、古海岸湿地绿廊、海河绿芯、咸水沽湾、八里湾、西青绿廊等生态片区,营造了“林下曲径通幽、田间阡陌纵横”的自然生态场景。天津统筹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创建了“大林、大水、大绿、大田”的生态旅游场景,提升完善小站练兵园、天津欢乐谷等20余处旅游景区,建成前进村、西小站村、佳沃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发展生态、乡村、文化、工业和红色游的良好基础。

  以路为引、以林为主、以田为辅、以水相衬。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这里与城市发展肌理融为一体。经过三年的建设,绿屏呈现出了良好的生态效果。津南区内多个片区初步建成屏障区规模最大的生态林区;海河教育园绿廊、官港森林公园、东丽湖等区域经过提升完善,呈现了大水、大林、大绿的特色生态景观;西青区王稳庄西南部等区域林田相依,田水相映。如今的海河两岸,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屏障不仅带来了城市的绿意,还起到了“净化器”“加湿器”“降温器”的作用,影响了区域乃至全市的气候条件。与2017年相比气温平均下降5.9%,相对湿度上升9.6%,中心城区东南部降温0.2—0.4度,增湿2%,有效缓解阻断了双城“超大干岛”“超大热岛”的形成。同时,系统优化了生态环境。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相关标准计算,屏障区18.86万亩林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硫12.45万吨,释放氧气30.57万吨,PM2.5下降到平均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8%,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增加250天以上。

  此外,绿色生态还有效遏制了地面沉降,每年增加涵养水源48万立方米,形成了适合动植物生长和栖息的环境,动植物群落得到有效恢复,乔灌木品种达到30余种,吸引了天鹅、白鹭等40余种野生鸟类和狐狸、黄鼬等10余种陆地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形成了野趣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生境。绿屏单位面积固碳量增加到344.53克/平方米,较2017年增加35.19克/平方米,为全市增加值的2.1倍。打造了每年15—20万吨的森林碳汇,储备了湿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碳汇能力,有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到2035年,屏障区蓝绿空间占比应达到70%;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地表水主要指标达到IV类,局部达到Ⅲ类;生态和农业用水达到3.1亿吨/年;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将正式形成,为京津冀再造一叶“城市绿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