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天津港,机声隆隆。不久前,承载京津两地口岸协同运营功能的天津港最大冷库群京津物流园顺利完成竣工验收。该项目定位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集存储、查验、贸易、物流、加工、展示交易、供应等于一体的冷链综合服务平台。项目投产运营后,将最大限度发挥京津两地区域性资源优势,加速构建冷链物流生态,助力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枢纽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落实协同发展,展现滨海之为。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滨海新区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积极作为,深度融入,累计引进疏解项目4729个,协议投资额超1.3万亿元。随着产业不断加速转型升级,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推进,京津冀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成效显著,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和内生动力。
优质企业项目“循香来”
滨城产业协同加速跑
产业一体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近年来,滨海新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港口优势,增强服务辐射能力,为各类人才、资本、企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形成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从北京中关村到扎根滨海新区,从初创企业发展到行业领先,思腾合力(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腾合力”)的奋进历程是北京来津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2018年8月,经过多方考察,思腾合力选择将总部从北京中关村迁入天津经开区。在政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迁入当年,企业9—12月营业收入就达到了4662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
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思腾合力已逐步成长为国内人工智能服务器领域领先企业。
不久前,思腾合力在滨城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位于经开区逸仙科学工业园的思腾合力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式投用,将进一步满足企业生产、研发及未来规划发展等需求。据思腾合力相关负责人介绍,思腾合力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园是力求在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生产、研发需求的同时,吸引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入驻,实现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落地,助力AI、赋能AI,为滨海新区乃至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贡献。思腾合力人工智能产业园将打造成为集研发、生产、制造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作为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重要平台之一,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积极构筑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业高地,全力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创新要素,吸引了大批重点项目接踵而至。如今,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不断提升,园区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3000家,来自北京的企业占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注册企业的30%,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央企子公司纷纷落户,园区内北京企业在集聚科技资源、创造知识产权、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滨海新区还以各开发区为主战场,细化挖掘载体资源,打造一批支撑滨海新区综合载体的“微平台”承接“微功能”,除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外,还包括以南港石化产业基地、航空物流基地、临港新片区、海港片区、华苑科技园、海洋科技园、东疆保税港区、生态城中新合作区为主体的8个承接载体,在引导北京项目向各载体集聚的同时,在协同创新、研发转化、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了分工合理、合作有序、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
持续编织一体化交通网
滨城市民享受出行便利
对于滨海新区来说,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更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交通一体化是先决条件。
不久前,津石高速公路天津东段正式通车,与2020年年底建成通车的津石高速天津西段及河北省段相连,实现全线贯通,意味着天津港区域与雄安新区最便捷的高速通道打通,对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完善路网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我常常往返于南港工业区和石家庄,原来走沿海高速绕行黄骅港再走石黄高速,需要六七个小时,遇到路况不好,再加上接卸时间,在当地留宿一晚是常有的事。现在路上时间缩短了,当天就能打个来回。”司机王彬表示,津石高速天津东段通车后,天津与石家庄间的“裁弯取直”给无数像他一样的司机师傅带来了实打实的便利与实惠。
津石高速正是三地间交通一体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地间高铁建设持续推进,除“班车化”的京津城际高铁,新区拥有高铁滨海站、滨海西站、滨海北站和塘沽火车站,津秦、津保高铁相继开通,搭乘高铁,滨城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而在公路建设方面,除了津石高速公路天津东段顺利通车,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西中环南延、北港路南延、汉港公路(港城大道—中南五街)、津汉公路跨北环铁路桥工程建设均已接近尾声,辐射京津冀周边地区的铁路、公路不断完善,为新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落实“双城”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双城”格局,新区交通也在继续发力,在推进津兴高铁、京滨高铁建设的同时,“津城”“滨城”分别构建“两环十五射”“五横三纵”的快速路路网骨架,推进“津城”“滨城”间快速轨道交通联系。轨道上的京津冀联系越来越紧密,“十四五”期间有望实现“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
联防联治守护碧水蓝天
滨城渐成宜居“后花园”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是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京津冀三地加快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在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区域联动的基础上,新区积极对接天津市周边区域、河北省相关地市和北京市,共同开展区域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工作,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新区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
据了解,京津冀三地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强化北大港湿地等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为进一步应对不利气象,确保秋冬季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见实效,维护区域环境质量稳定,今年,滨海新区还开启了“津冀联动2022”模式,与邻为伴,协同治污,共建大气污染监管屏障。按照《2021-2022年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方案》要求,区生态环境局已经与河北省唐山市、沧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签订联防联控联合执法协议,开展联防联控,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区PM2.5年均浓度持续降低,由2018年的5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72.6%。
新区位于海河流域最下游,另有12条河流流入新区,多条河流跨省区界。新区持续推动实施上下游联防联控,2018年以来,新区12条入海河流水质达到Ⅴ类及以上标准的占比从33.3%、75%到100%,在全面消劣的基础上,累计11条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这同样是上下游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中,新区加强与北京市和河北省相关地市在危险废物管理和土壤修复方面的区域合作,同时积极参与三地植绿工程,大力推进绿化建设,体现“自然、生态、野趣”的郊野公园体系和生态储备林项目,已成为新区绿化的亮点之一。这些郊野公园筑起了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渐成绿色宜居的“后花园”。
“一体化”发展,“高质量”作答。除了产业协同、交通协同、环保协同,在教育和医疗协同方面,新区也收获了一系列好消息:新区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共建临港实验小学,与北师大附中共建十二年制学校;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急)诊实现直接结算,京冀执业医师在新区实行多机构备案……一项项民生福祉让百姓尽享滨城新生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站在新起点上,新区将牢牢把握“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主动融入,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大空间、更深层次拓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协同发展的崭新答卷。
记者手记
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画卷展开,八年时间,京津冀“三兄弟”的发展路线愈发明晰。滨海新区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融入其中,受益其中。产业高地、便捷交通、绿色环境、人才磁场、便利生活……经过多年发展,滨海新区齐备的软硬件环境在协同发展中已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动能。
记者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采访时,发现了很多在北京也耳熟能详的企业名称,并且有很多穿梭在园区的京牌车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从企业用房、人才公寓申请,到员工落户、子女就学……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及滨海新区拿出了实打实的举措,企业和人才“用脚投票”,为滨城这场协同“内功考试”打出了高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向广深行,滨海新区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