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夜景。 记者 马成 摄
海河流域东淀蓄滞洪区完成退水以来,我市西青区辛口镇持续推动农业复耕复产,恢复蔬菜大棚设施。图为第六埠村大棚农业设施。 本报记者 潘立峰 摄
金茂汇广场公共娱乐设施吸引市民前来“打卡”。 本报记者 齐向颖 摄
天津茱莉亚学院项目成功摘得鲁班奖。 本报记者 张磊 摄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百姓冷暖,枝叶关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视察天津时的话语至今仍响彻耳畔。这是人民领袖至深至浓的为民情怀,更是对天津做好民生工作的谆谆嘱托、巨大鼓舞和极大鞭策。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天津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大事难事作为大题大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一年,天津抗击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近9.2万人,实现人员无伤亡、水库无垮坝、重要堤防未决口、重要基础设施未受冲击,夺取了防汛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这一年,天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兜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提高医保、生育、失业、养老、工伤等待遇,加强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全面筑牢民生保障网,津沽大地洋溢着融融暖意,汇聚起创新创业创造的澎湃激情。
一场大考 印证“人民至上”的初心情怀
近日,记者走进武清区邵七堤村,看到乡亲们都在忙着准备年货。这个曾被洪水侵袭过的小村,家家户户挂上了喜庆的大红灯笼,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
受灾老百姓生活得怎么样了?被淹的房子、大棚修好了吗?他们的生计有着落了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一些村民,一张张笑脸给出了答案。
2023年7月底,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海河流域遭遇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要承接上游75%的水量下泄入海。这座全国平均海拔最低的城市,一头顶着即将到来的巨量洪水,一头面临着因地势原因导致的行洪缓慢。千万人口的经济重镇,压力重重。
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汛情,始终牵挂着受灾群众,在紧要关头和关键时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为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政治引领和科学行动指南。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战洪峰、防洪灾、保安全、保稳定。全市上下连续作战、昼夜盯防,在岗、在状态、在一线,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西青区第六埠村党委书记郝庆水装着速效救心丸上大堤,带领全村100多名党员干部、志愿者与洪水“赛跑”;
武清区邵七堤村党支部书记寇之明挨家挨户敲门,用最快速度安排村里240户、600多位村民全部平安撤离;
极短时间内,天津安全转移近9.2万人。大巴车就停在村口,全程实施“点对点”安全转运;在安置点里,被褥是新的、物资是全的,还有测血压、理发等贴心服务……让转移的群众在这个临时的“家”里不仅能住下来,还能住得好、住得顺心。
一次次与时间赛跑,一场场与洪水较量。
紧急时刻,中部战区部队、武警和应急、水务、城建、公安、消防等精干队伍迅速集结;危难关头,人民子弟兵勇挑重担,干部群众连夜增援,专业力量全力支援,一个个险情被化解,洪水无数次被阻挡在防线以外。
把防汛抗洪救灾作为主题教育的实践载体、实战课堂,全市各条战线、各级党组织迅速集结、冲在一线,用智慧与汗水、责任与担当,争分夺秒与洪魔较量、日夜鏖战护海河安澜,坚决打赢防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攻坚战。堡垒无言,脊梁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刻挺立;旗帜无声,却能汇聚起无穷力量。
洪水过后是重建,大战告捷,大考继续。“加快重建美好家园,全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受灾群众的承诺。
第六埠村是城市的“菜篮子”,全村大棚损失严重。“镇里、村里的干部比我们还着急,洪水刚退就帮着我们申请补贴、修棚种菜!”菜农郝祥峰说,他家的50多个大棚,全被洪水泡了,真的不敢想,村里完成积水强排一周后,他就收到了一笔10万元政府贴息的低息贷款。正是靠着这笔款,他修好了大棚,种上了周期短、出棚快的绿叶菜,现在,十几种叶菜已是第二茬收获了。“临近春节菜价不错,生活会越来越好的。”郝祥峰脸上挂满笑容。
武清区黄花店镇处于永定河泛区,洪水来了,该镇10个村庄进水,2796栋房屋不同程度被水浸泡。邵七堤村村民邓丽芹家的房子被鉴定为C级危房。她记得回迁那天,看到自家被水泡过的房子,眼泪都快出来了,但心里没慌。果然,镇、村干部多次上门,第三方鉴定公司实地勘验,施工队伍很快进驻。“墙上用了最好的水泥,屋里的梁也用钢筋加固了,房子结实了。”邓丽芹说,“我一直相信党和政府会帮我们渡过难关,从来没担心过!”
重建的是家园,更是老百姓对生活的信心。安心的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和担当,是党和政府让每一位群众都过上安稳日子的不懈追求。
生活稳定了,心安了,生产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
津沽大地上,一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正在规划编制;一批堤坝加固、水库扩容、道路整修、房屋修缮项目争取到了国家资金、政策的支持;为精准把握灾害救助政策,有关部门梳理制定了“明白纸”,指导受灾地区做好政策解读和群众宣传;为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发放财政资金5100余万元,因灾受损农村住房鉴定工作全部完成,受损工业企业全部恢复生产……
天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恢复重建成果和人民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
一项工程 牵系千万百姓的“幸福账单”
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做起,天津连续多年精细化精准化实施20项民心工程,让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追求。
河北区靖江东里,是一片拥有3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72岁的徐铁志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看着小区一点点变“老”,心里充满了无奈。小区道路坑洼不平、各种设施老化、下水道还时不时堵塞。“什么时候咱能过上方便快捷的生活啊!”徐铁志心里盼着。
2022年年底,靖江东里的提升改造被纳入城市更新范畴。一直被居民诟病的停车难问题有了“解药”,停车位优化了、新的充电桩安好了,排水管网堵点疏通了,小区路面重新铺装修复,社区把闲置房屋装修一新,建起了图书室,存量“资产”盘活,城市“洼地”旧貌换新颜。
基层治理,党建引领——
社区的事小而琐碎,有生活保障、有治安、有物业、有志愿者、有网格员,千事万事千头万绪,要有领头人,这个头由基层党组织来领。
西青区赤龙南街佳和荣庭是一个大型公租房社区,常住居民2053户、363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四失五类”生活困难人群分别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居民里“三人中有一老”“三人中有一困”,基层治理难度非常大。2023年12月15日,踏着厚厚的积雪,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门万成带着记者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我们从服务‘一老一困’破题,探索出‘抱团养老’的新路子,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落实到日常服务中。”门万成说,“社区牵头设立‘三五互助小组’,将60岁以上独居老人三五分组,每组明确一位‘微暖’联络人,每周至少组织开展一次谈心,使独居老人之间形成互助意识。”
不仅如此,社区还将“微暖”联络人的模式进行了总结推广,通过12个志愿服务项目,带动900多人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实现社区“四人中有一志愿者”。辖区1205名“四失五类”人员与志愿者实现结对帮扶,同时网格员兜底。
2023年,这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而居委会社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我们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思想认识。”门万成说,他们总结了“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红色堡垒”等“荣庭六法”,制定了规范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九章”,让党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在群众心中彰显,通过社区服务让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市还建立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形成了“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模式,做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口袋公园,推窗见绿——
“这小公园不错!我每天早上买完菜都在这儿歇歇脚,等车的时候,还能欣赏周围的风景。”河西区体北公交站前的街边游园,是李连江大爷每天必到的“打卡”地。
这个小公园是我市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建设的一个“口袋公园”,改造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边角地,垃圾很多,还有围挡,现在绿地清整了,围挡打开了,增设了座椅,方便来往居民遛弯儿、休闲。
方寸之间有天地,细微之处见乾坤。2023年,我市共建设完成61个社区公园、街头公园、“口袋公园”,作为大型城市公园的补充,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春日,大理道观海棠;夏夜,海河边赏靓景;秋晨,东疆港看日出;冬季,西北角品美食。历经风雨洗礼,走出疫情阴影,天津的烟火气愈加浓郁,美丽的景色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一老一小 ,“朝夕美好”——
在和平区庆有西里社区流传着一句话,“一‘小’帮一老,生活更温馨。”一“小”帮一老,小有多小呢?60岁算不算小?老有多老呢?90岁算不算老?68岁的志愿团队队长王爱茹告诉记者,这一“小”一老,其实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让较年轻的老年人发挥余热,帮助年长一些的老年人,增进邻里关系,老年人也可以各取所需。77岁的张如梅是社区资深志愿者,她的服务对象是87岁的秦奶奶。“秦奶奶住14门,我住5门,都是一个社区的,多走动走动,远亲不如近邻!”
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就能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这是许多老年人心目中理想的养老模式。近年来,我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万张,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达到1357个、“老人家食堂”达到1701家。让老年人在家门口熟悉的环境中就能享受专业化、多样化、一站式的养老服务。
“入园难”曾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结。天津连续多年开展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攻坚战,成立学前教育资源建设与规范监管攻坚指挥部,积极推进幼儿园建设。通过进一步扩资源、调结构、增普惠、提质量,形成了完善的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为津城百姓提供了充裕、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带来的是全市幼儿入园率的提高和幼儿园保育费的降低。这“一升一降”中,传递着天津“温度”。
一个又一个“民生大礼包”,兑现的是百姓的“幸福账单”。
一幅蓝图 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风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 村视察时,作出了重要指示:“希望天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2023年,天津提出并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种业振兴,端牢“中国饭碗”——
一家煮饭、四邻飘香是小站稻留给人们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视察时,曾关切地询问天津小站稻情况。总书记的关心催人奋进,小站稻振兴计划正式启动。此后小站稻连年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5年过去了,小站稻在全市的种植面积已达百万亩,单产水平全国居首,百亿级全产业链形成,优良品种全覆盖。
良种是农业发展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耕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天津,如何端牢“中国饭碗”?天津启动种业振兴计划,2022年8月,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在“保种源、破卡点、挖基因、创材料”上下功夫,努力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天津有位“鱼爷爷”——全国劳动模范、“天津楷模”、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场长金万昆,有人尊称他为“水产界的袁隆平”。几十年间,他培育出了11个经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其中5个为农业农村部首推的全国渔业主导品种。换新的优良苗种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形成“北鱼南调”新格局,每年产生的效益至少在300亿元以上。金万昆还曾成功突破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胭脂鱼的繁育技术难题,挽救了中华胭脂鱼的濒危种群。
“津农精品”,端上百姓餐桌——
天津人爱吃“本地菜”,浓浓的烟火气里,卖菜的、买菜的,都对“本地菜”情有独钟。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道纵横,土壤肥沃,近年来,我市做大津郊“菜篮子”,把更多新鲜的“本地菜”端上了百姓餐桌。
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武清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天民田园农业示范园区的温室大棚里温暖如春,口感番茄、鲜食黄瓜、黑马甘蔗、红颜草莓等果蔬正孕育着果实,在温度、湿度、光照、水净化等多种仪器设备护航下自由生长。
“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对菜的品质要求更高了,我们农民种菜不能再土里刨食,要种好菜,就得拼科技、闯市场!”粜粮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国十佳农民刘天民对记者说,近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发展设施农业,建起占地约3000亩,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实践实训、休闲观光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以京津冀都市圈“1小时果蔬园”为发展定位,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天津已培育认定“津农精品”225个。“津农精品”品牌体系涵盖了我市各类优质特色农业品牌,有小站稻、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黄板泥鳅等老天津人记忆里儿时的味道;也有玫瑰香葡萄、王口炒货、迎宾肉食、利民调料等家喻户晓的“津味儿”品牌;还有菊苣、劝宝韭菜、麻酱鸡蛋等农产品“新贵”。目前,“津农精品”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满足市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抓手。
留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
地处宁河区的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绿肺”的美誉,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质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七里海生态保护驶入美丽中国建设的快车道。
宁河区俵口镇后辛庄村青龙湾故道的芦苇一片金黄,进入冬天,散发出一种别样的美。“芦花里”民宿就坐落于此。这个饱含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李白的诗句“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这原先是个废弃的水利站,建于30多年前。去年,宁河区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发行专项债,打造了这个民宿。
近年来,俵口镇通过对存量资源的梳理,开发出红色研学、渔趣园等多个项目,再融合羊圈咖啡馆、兴家民俗博物馆、果蔬采摘园,把全镇的生态旅游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链。仅“重走方舟路”一个项目,自2021年5月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0余万元,同时吸纳本地就业人员100余人。现在,以“重走方舟路”为代表的“生态+文旅”、以七里海半程马拉松为代表的“生态+体育”、以宁和稻香生态园观光游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方兴未艾、异彩纷呈。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
我市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相结合,依托现有资源,一批集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美食购物、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目前,已打造出蓟州区、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区4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3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拾趣”四季休闲精品线路,去年以来,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77万人次,综合收入73.8亿元。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天津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全力打造民生建设的“升级版”,努力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变成放心事、暖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一幅幅人民美好生活的实景图,正在海河两岸书写绘就、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