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3年天津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天津科普之夜”在天津梅地亚大剧院举办。

广告

  今年天津市全国科普日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场活动“天津科普之夜”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云上科普市集”“天津科普之夜文艺演出”和“点亮天塔科普灯光秀”。

  “云上科普市集”由部分科研院所现场开展科学实验、AI互动体验、仿真互动模型演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科普活动;“天津科普之夜文艺演出”包括“飞越”“ 科普闪耀20年”“竞发”三个篇章。

  活动现场发布了天津市首批40个全域科普品牌和天津市首届科学传播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名单。

  沉浸式互动《探秘DNA存储》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市科协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元英进行现场展示“酵母培养基”和光盘的对比。他说:“借着科普日活动,我们可以和大家交流,在科学界的发现、在技术上的进步都可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知道我们科学界在做什么,做出了哪些成果,将来哪些可以走向产业化……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科普活动,促进科学普及和传播。”

  “科普市集活动中,我们展示了水下机器人装备,这个装备主要用于探测和救援,后期我们会在天津博物馆和国家海洋博物馆做长期展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市功匠双碳研究院院长邴志刚介绍说。在“云上科普市集”中,天津市功匠双碳研究院展出混合现实、数字孪生技术,可以现场沉浸式体验数控机床、绿色智造产线装备。

  “第一次体验心肺复苏按压,多学了一项急救小知识,刚刚按压的时候感觉很累,也体会到医护工作者非常不容易。”天津四十二中学七年级十班学生马嘉艺说。

  天津大学展位开展智能心肺复苏培训与考核系统演示,吸引了众多学生体验。“我们目前针对院前急救应用,做心肺复苏的科普,准备投入到河东区和津南区的基层社区来进行应用科普,大家可以在社区中学习到如何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不需要老师教,机器全流程可以教,系统还能实时反馈错误的动作,每次练习完毕系统会自动打分,评估动作是否合格,考核合格的还将获得电子证书。”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工程师董文龙说。

  天津科技小院展位上,专家以美味米饭的来历演绎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结合,引发培养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重要性的思考。

  据悉,2023年天津市全国科普日活动自9月17日至9月23日,期间,全市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将围绕卫生健康、数字素养、知识产权、食品安全、乡村振兴、国防知识、防灾避险、安全生产等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科技、低碳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科技和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重大成果,在全市集中开展各级、各类高品质科普活动近千场,让公众深刻感知前沿科技的魅力,为市民奉献一场科普盛宴。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天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