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近年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3.5%,均居全国第三
◇华为北方总部、腾讯全国最大IDC数据中心、360集团总部、联想信创产业总部……一大批智能领域标志性项目在天津扎根,汇聚成强劲的智能脉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毛振华 王井怀 白佳丽
中国科学家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图为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杨建刚副研究员(左)和宋皖博士讨论工作进展(2023年 8 月 13 日摄) 金立旺摄 / 本刊
智能因子不断注入,悄然改变着天津这座滨海城市的“质感”。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智慧“城市大脑”,入选首批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示范城市;天津港内全球首个无人操作的智能码头,为世界智慧港口建设提供“天津模式”;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获得成功,促进介入式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前瞻性研究向临床应用迈进……丰富的应用场景勾勒出智慧城市未来面貌。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天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3.5%,均居全国第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指出,天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比上年提升1位,位列上海、北京之后,重回前三名行列。
近年来,天津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引入中关村等“外脑”,激活本地高校智力资源,一批智能领域标志性项目扎根天津,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活力源泉。
破解科技创新“孤岛现象”
天津拥有包括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在内的56所高校,聚集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如何将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能,成为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命题。
为解决天津面临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分散、科创服务资源不足、高校科研与城市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大学毕业生留津比例偏低等问题,2022年底,天津提出建设一座现代科创园区,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平台载体,破解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
今年5月18日,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片区为核心区,辐射更多高校、教育片区的天开园正式开园。“天开园核心区就有3所‘双一流’高校,还拥有开阔的研发、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空间,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指出。
天开园本身就是创新的成果。天开园先导区曾是一处建设完成七成、闲置了近10年的区域。天津宏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广良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原公司因资金链断裂烂尾,但这一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承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不可多得的黄金地段。
今年2月,这处破产财产以27.66亿元的拍卖价格被摘牌。“在南开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破产财产管理人克服困难筹措资金,完成了项目续建工程和各项验收,启动法拍程序,最终完成资产盘活。”南开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了载体,服务保障决定着科研转化的效率。天津制定《天津市关于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10方面34条具体政策,明确“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支持”等支持举措。新措施重点面向高校学生、大学老师、高校校友3类创新主体,用真金白银支持成果转化。
天津大学海洋学院教授胡浩丰团队,是天开园首批入驻的项目团队。该团队一直在海洋探测与监测技术领域深耕,研制出了不少高新技术产品,但迈出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却并不容易。胡浩丰说,从一年多前,团队就开始谋划成立公司,让创新成果落地。但作为创业“新手”,从最简单的如何注册公司,到如何进行市场推广,找到适合的投融资方式等,都会犯难。“得知天开园建设的消息后,我们主动跟学校申请,成功入驻,整个注册流程十分顺畅。”胡浩丰说。
在天开园核心区,记者看到天津市政务服务办组织南开区市场监管局、税务局、政务服务办、人社局、住建委等部门建立天开园“一站式”政务服务团队,在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企业设立、企业纳税、政务服务和人力社保4个办事窗口,实现32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窗口“一站式”办理。同时,还建立“高校吹哨,团队报到”机制,由“首席服务官”为入驻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截至目前,政务服务团队已为64家企业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大型仪器设备是科研必不可少的支撑,也是不少初创公司的投入大项。天开园推动科学仪器、实验设施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科研成果转化降低成本。天津市金融局组织入驻金融机构与平台公司现场对接,差异化的金融方案精准服务天开园创业人员。
开园3个多月,天开园已入驻超百个项目,见证着园区科技企业的一个个“第一”:拿到第一笔融资、收获第一张订单、提交第一个知识产权申请……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认为,高水平建设天开园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在较短时期内促进形成新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城市增长极。
“两个中关村”老树发新芽
不久前,一款用于清洁太阳能光伏板的新材料产品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布。这款材料能大幅降低光伏板上附着污染物带来的发电量损耗,颇具市场潜力。
“以中国太阳能装机量约400GW为例,每年可减少约420亿元的经济损失,为清洁能源行业带来广阔的盈利空间。”研发企业京中(天津)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那明扬介绍。
这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在天津市两个中关村诞生的最新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近10年来,按照“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思路,京津两大直辖市牵手并肩,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宝坻区分别建立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推动协同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两家中关村积极探索集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市场、金融、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国际互通等于一体的企业服务模式,全力向着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的目标进发。
——提升孵化能级。今年6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天津滨海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榜上有名,成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首家国家级孵化器。上半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孵化器新增入孵企业23家,同比增长90%,均为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企业,且半数企业已申请专利;毕业企业6家,均已在园区内实现产业化生产。
从2017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成立孵化器,到2018年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揭牌,“这些年管委会不断搭台子,让企业唱好创新大戏。”从北京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天津卡雷尔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尹利说。
——因势利导聚拢人才。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围绕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供给开展广泛合作,自此组建起一批由科研领头人、各领域专家等组成的创新队伍。如今,吸引人才依然是两家中关村的常规操作。近段时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不断加大创新团队和科创英才引入,成功引进产业人才200余名。
无人机企业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展多年,由于北京大部分地区限飞,每次试飞需要开车两个多小时到郊区。看中天津的创新创业环境,2017年,企业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立子公司,试飞场地距公司仅5分钟路程。
如今,致导创新迎来井喷期。“从前几年主打无人机单一航电模块研发生产,到今年实现整机研发制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副总经理李治国说。
关腾腾是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20年,关腾腾和几位同事从北京总部搬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在这里,他们享受到了职能部门手把手的服务。企业从原本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近百人团队,多项研发成果填补行业空白。
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突破5300家,绝大部分企业都是科技型创新企业。
两家中关村内多为初创企业,但专利量稳步增长。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022年有效发明专利达到200多件,高价值专利68件;2023年上半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共计实现86件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22件,实用新型专利55件,同比增长38%。
抢抓人工智能新赛道
着眼未来,天津选准新赛道,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通过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既吸引海内外科创企业来津观摩交流,展示本地良好的科创发展环境,吸引企业落户,又以此为契机发布政策、搭建平台、招揽人才,达到“以会兴业”的目的。
2017年,智能科技在全球崭露头角,“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天津谋划世界智能大会并落地生根,包括今年已连续举办七届。
以会兴业、以业引才。前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共签署702项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达5438亿元。华为北方总部、腾讯全国最大IDC数据中心、360集团总部、联想信创产业总部……一大批智能领域标志性项目在天津扎根,汇聚成强劲的智能脉动。
2020年、2021年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相继落地,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双先导区的城市;出台智能科技产业“1+10”行动方案,设立百亿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基金,制定《天津市贯彻落实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计划》……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探索可推广、可借鉴的人工智能经济“天津方案”。
智能科技产业的引领作用凸显。2022年,天津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到14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24.5%。“我们将继续打造‘信芯器端算’全产业链,构建‘云网智联用’数字化生态体系,赋能千行百业。”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说。
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依托海河实验室,天津围绕脑机交互、细胞及基因治疗等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预计到2027年达到20家,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80家。
朱玉兵说,天津将围绕科技持续发力,释放磁场效应,进一步激活城市的活力、魅力与吸引力。
(《瞭望》2023年第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