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千日好,花方日日红。
天津市“组团式”援藏教育团队的老师们,都要在这里工作3年,差不多1000天。他们要用自己3年的辛勤,浇灌昌都的“花”,使之更红、更精彩,而昌都实验小学就是他们耕耘的“花园”。
来到昌都实验小学,扑面而来的是活力。
操场上嬉戏的学生满脸畅快,全然不在意日光灼灼。虽然,已经到了放学的时间,可还是见到有家长带着孩子跟老师在交谈,气氛轻松。
走过去攀谈,得知这位老师正是援藏教师邢丽丽。而那位牵着她的手的孩子,正是他的藏族学生,名字叫斯朗多加。
听说有记者要采访邢老师,斯朗多加赶紧跑过来,一口一个好,称赞“邢老师不但教得好,而且跟我们相处的也特别好。”
“我是教英语的,去年7月跟随天津市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来到这里。”邢老师说,“刚来的时候真的是有很多困难,高原反应本来就不舒服,我的办公室还在四楼,每天爬上爬下,要缓好久才能正常讲话。不过,看着孩子们的成长,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
邢老师的付出,是一个缩影,是所有援藏教育团队的共同点。
天津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教育团队共计15人,1人任校长、1人任副校长、2人任科室主任,其余援藏教师所任教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法、音乐、体育7个学科。团队教师平均年龄44.5岁,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8人。都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区级学科带头人或区、校两级骨干教师。
昌都市实验小学校长吕鹏介绍说:“差不多所有援藏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故事。张菊老师刚刚顺利完成援甘任务尚未休整,就再次出发踏上雪域高原。鲍强老师在踏上援藏之旅的前一周喜得千金,初为人父的他也只是短暂的陪伴了几天,就上演了现实版‘爸爸去哪了’。”
其实,吕校长的故事最为感人。
吕鹏来藏工作不久,就被诊断出了甲状腺恶性肿瘤。“当时还算幸运,我做检查的时候,正好天津肿瘤医院甲状腺科的郑向前主任也在这边参加援藏工作,所以很快就确诊并做了手术。”吕鹏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口吃。一个有着24年教学经验的壮年教师,术后不到两个月便不顾家人的劝阻,重新归队。
据吕鹏介绍,昌都市实验小学前身昌都冬学,始建于1951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被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十八军老首长阴法唐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
正是一代代天津援藏人的不懈努力,包括吕鹏和他的教师团队们的孜孜追求,才换来了红花向阳的那份精彩。
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张建华今天上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天津媒体采风团通过走进村庄农户、田间地头,以小切口讲述天津与受援地区在建设边疆乡村、助力边疆发展、推动边疆振兴方面的感人事迹,展现天津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工作成果。同时,配合昌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增进援藏地区交往要求,请赴昌都的天津媒体人士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围绕旅游资源、藏东人文、特色产品、民族美食、援藏工作、产业发展等各个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起到推介昌都、宣传昌都的良好效果。”
据悉,本次“团结村里看振兴”主题新闻报道活动,自7月18日开始为期8天。
中国小康网昌都7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