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因河而生、向海而兴,是东部沿海版图上一颗璀璨明珠。昨天,是第12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3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本报记者跟随市规划资源局“守护最美海岸线沿海行”主题活动,实地走访企业和海岸景区,登上海监船,记录天津在海岸线保护利用、海洋经济发展、渤海综合治理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效。

  

  停在码头的中国海监3015船

  津膜科技

  我国首支中空纤维膜组件诞生地

  天津有153公里海岸线,全部都在滨海新区,这里也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热土。多年来,滨海新区在海水淡化的膜材料和膜组件、污水膜处理方面形成了突出的技术优势。作为国内膜技术领军企业,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膜科技”)是我国重要的中空纤维膜生产基地。

  

  津膜科技生产部

  早上9点,迎着灿烂的朝阳,记者来到位于开发区十一大街的津膜科技。“这些就是中空纤维超滤膜,看起来像长长的面条,不过都是空心的。这些膜的表面均匀分布着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小孔,水经过这些‘面条’时,水中的杂质会被小孔拦截,实现过滤。”公司研发总监胡晓宇带记者在车间参观时介绍。

  作为中国第一支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诞生地,津膜科技拥有每年1500万平方米中空纤维膜生产能力,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在国内外完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项目,水处理规模累计超过1600万吨/日。

  “最近,中心城区三大水厂之一的凌庄子自来水厂提标改造一期工程,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该工程采用了我们公司的万吨级膜法集成装置,有4000多支80平方米的超滤膜投入使用,装置技术代表了目前国内膜法自来水净化领域的最先进水平,所用膜产品对于水中细菌的去除率达到99.9999%,病毒的去除率达到99.99%,对自来水安全保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胡晓宇表示,多年来,津膜科技已经拥有近百项专利技术,承担了1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我们承担的天津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全膜法海水利用成套装备开发与工程推广应用,将在年底前完成,届时,相关集成技术用膜面积将累计达到百万平方米。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高性能超滤膜等产品在海水淡化、自来水提标改造等方面的应用,力争实现公司膜产品年产量30%的增长速度。”

  南堤步道公园

  远眺候鸟近赏风光成为“打卡地”

  

  南堤步道公园成为津城新景点

  告别津膜科技,沿着海岸线驱车北上,行驶过中央大道跨永定新河附近,向右远眺,一处亲海观鸟、赏花拾趣的美景展现在眼前。“这是今年‘五一’试运行的南堤步道公园,总面积35万平方米。”天津滨海旅游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经理付鹏告诉记者。南堤步道公园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正处在永定新河入海的河海交口,也是生态城南部重要的防洪屏障。南堤步道公园从2017年开始修建,基于安全防护、岸线修复、生态保护等多重理念,对海岸湿地进行综合改造提升。原来一片淤泥的河口滩涂,如今可以近海亲海,远眺候鸟飞舞,近赏湿地风光,成了一处新的游客“打卡地”。

  市海监总队

  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落实到位

  下午2点,距离南堤步道公园4公里外的渤海监测基地码头,三艘白色的海监船停靠在岸边,其中,中国海监3012船已在岸边整装待发。随着潮高接近3米,3012船缓缓驶离码头,记者跟随市海监总队去体验一次“巡海”。

  

  市海监总队进行海上执法巡查

  午后,骄阳照在海面上一片白光,但阵阵清爽的海风吹散了暑气。

  下午2点16分,3012船转入北塘渔船航道,向东驶向大神堂附近海域。

  市海监总队承担着天津2000多平方公里海域的近海执法巡逻任务,执法支队队长王吉每个月都会轮班跟着海监船出去巡查一两次。“我们开展海上执法巡查以天津港主航道为分界,每周派出海监船分别对南北两侧海域进行巡视航行,每次巡查至少要在海上停留三天左右。”王吉说,执法人员主要对天津沿岸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废弃物倾倒、违法占用海域、破坏海域生态系统等情况进行巡查,通过海陆联动,确保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任务落实到位。

  “今年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完成两项硬指标,到2020年年底,整治修复岸线不少于4公里,整治修复湿地400公顷。”市规划资源局海域处四级调研员刘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市规划资源局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积极推进153公里海岸线生态修复工作,实施退养还滩,提高岸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海湾纳潮量和湾内海洋动力环境,海水质量、海洋生态系统得到加强。下一步,将科学制定生态修复项目月进度计划表,对实施进度、项目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考核验收等各环节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确保年底前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岸线和湿地的修复任务。通过持续实施生态整治修复工程,进一步打造亲水、滨水、看水的生态环境,构建以海洋、湿地为基础的亲海旅游空间,打造水清、湾美、滩净的蓝色海湾,让人们享受到更多近海亲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