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持续推进静海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介绍,近年来,静海区着力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巩固。

  明晰发展路径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针对历史形成的“一钢独大”、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静海区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正确处理质与量、速与效、进与退、舍与得的关系,编制了“1+N”高质量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优势产业绿色转型、集中布局、集群化发展。“十三五”时期,静海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4%,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73家,区域经济实现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蔺雪峰表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静海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推动天丰、轧三450万吨钢铁产能顺利退出,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3115家,钢铁占工业产值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以发展绿色建筑为目标,通过补链串链强链,推动钢铁产业延伸提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构建形成了集研发、生产、物流、展示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正式获批挂牌,装配式建筑产品成功打入雄安市场。强力推动区内电镀企业实施圈区管理,天津滨港电镀产业园成为国内表面处理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吸引中航工业等一批高端项目进驻建设,将打造成为航空和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新高地。

  在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上,静海坚持以产业平台为载体,以双向开放为动力,集聚壮大区域发展新动能。蔺雪峰介绍,结合实际,静海区确定了“五个服务”的发展思路,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累计引进北京疏解项目75个;全力打造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示范区,构建“静沧廊”(3+5)战略合作机制,努力在协同服务中实现互利双赢。此外,静海区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中日两国地方政府合作示范项目。我们将以此为载体,构建中西医‘双航母’创新集群,促进医疗、教育、体育、康养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区、健康生活先行区、国际合作示范区,带动京津冀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蔺雪峰说,“静海区积极拓展区域合作新领域。我们坚持立足京津冀、沟通东中西、融入长三角、联动粤港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示静海新作为。依托天津银隆公司,大力推进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产业配套集聚发展。以融商智能产业园为载体,借助工信部的优势资源和广阔平台,培育发展智能智慧产业,有效填补了静海信创产业空白。此外,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冷链物流为主导,全力打造服务京津冀、辐射三北的现代物流体系,有力提升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绘就生态画卷

  静海区锚定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目标,持续加强生态治理能力建设。静海区重点推进“四个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体系。突出抓好沿河流水系、交通走廊和环镇村周边的绿化工程,形成遍布全区的“绿脉”系统,与“白洋淀—独流减河—渤海湾”和南运河两大生态主轴共生共联。积极构筑“东湖西林”大美生态格局。加强团泊湿地保护,严格落实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各项管理规定,适时搞好团泊湖生态补水,加大对湖边涉污企业“腾笼换鸟”和综合整治力度,坚决守好这块大自然赋予的生态“绿宝石”。对标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生态工程,全面提升林海建设管护和经营水平,切实打造“城林相依、水绿相映”的生态宜居区,构建天津西南绿色生态屏障。

  加快构建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体系。以美丽静海建设为载体,以补齐农村设施短板为重点,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完成了农村饮水、户厕革命等“六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全域清洁化环境整治,改造农村危房3180户,建成美丽村庄105个,先后两批180个困难村全部验收达标,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加快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积极探索紧束条件下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新模式,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有效解决用地需求,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积极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因地制宜推进光热、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利用。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努力构建降碳与减污协同发力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加快构建绿色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使绿色环保观念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区,抓好“八个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城乡生态环境水平。(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