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花香处,徜徉稻海旁。喜逢国庆、中秋双节,在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欢喜庄园,稻浪如画,果蔬飘香,一派美丽的丰收景象。

  “宝坻”地名出自《诗经·小雅》,有“如坻如京”的佳句,“坻”为水中高地,意指丰年谷物堆积如山。400多年前,《了凡四训》作者袁黄在宝坻任知县,开启了南稻北种的“丰年史”,积年碱地开垦成美田,从那时起,宝坻逐渐成为“年取粮食数万石于畿内”的京畿重镇。

  宝坻区持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业技术投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传统农业焕发生机,现代农业厚植优势,粮食生产综合能力逐年提高。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较2000年翻一番;今年全区水稻种植40多万亩,占天津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壁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津沽“米粮仓”。

  高标农田“育丰收”

  “今年丰收没跑了!”聊起丰收,八门城镇梁家沽村种植大户赵建国喜上眉梢,他今年承包的2300亩稻地去年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种起来省心又高产。“当年亩产就提升200多斤!”

  良田成方渠成网,稻野染金谷正香。近年来,宝坻区持续加大投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碎地、改良土壤、梳理沟渠、铺设节水灌溉管道、提升输配电能力、贯通田间机耕路桥,实现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陆续建成高标准农田近百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

  高标田带来高效率,让机械化种植、统防统治等技术有了用武之地。“新建的泵站,能让浇地效率提高两三倍,”种植大户李东元笑呵呵说,“新修的机耕路,40吨的半挂车直接开进来。”

  高标准农田的实施还推动了“春小麦+水稻”“春小麦+旱稻”的播种模式推广,土地复种指数不断攀升,成为帮助农民孕育丰收的肥田沃土。

  土地流转促丰收

  “没想到能顺利发包,我们太开心了!”今年2月28日,正是疫情期间,得知全村700多亩稻地通过网上竞标以不错的价格流转给种粮大户,八门城镇五道沽村村民马建勋喜笑颜开。

  2011年,宝坻区作为天津市农村产权交易的“试验田”,率先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公平、透明、便捷的交易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发挥,让集体资产资源的真正价值得以实现。

  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的流转,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今年,宝坻区实现流转经营土地70多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7%,其中59.6万亩实现规模化经营,真正想种田、懂技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出来,催生一批种粮大户。其中,全区种植水稻2000亩以上的就有15家,稻鱼、稻蟹、稻鳅、稻虾、稻蛭等生态立体种养大户撑起丰收粮仓。

  藏粮于技保丰收

  在宝坻黄庄洼,有一方200亩的稻田非同寻常。这里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工作站小站稻选种课题组基地。“我们试验以小站稻品种为基础材料,杂交导入香味、长粒、软米的优势基因。目前,部分材料已经成熟,正在分批收获。”负责新品种选育及关键调控基因研究的陈明江博士欣喜地说。

  近年来,宝坻区广泛引入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探索繁育“金种子”,促进粮食特别是水稻产量、品质、安全全面提升,科研成果正在加速转化。在名优品种的带动下,种植户们不再一味追求高亩产量,而是把粮食的品质放在了第一位。今年,全区种植推广津原U99、津川1号、天隆619、津稻9618、金稻919五个优质水稻品种扩大到7.8万亩。

  同时,宝坻区全力发挥主产区优势,整体推进打造天津小站稻品牌,做大做强稻米加工、销售产业,不断提升稻米品质和种粮综合效益。黄庄稻香米业有限公司、潮白谷物有限公司、黄庄洼米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其中,潮白谷物有限公司电驱石磨低速低温冷磨生产线碾制的“留胚米”,入驻电商平台开办旗舰店、直营店打入京津冀高端市场。从一斤一块多钱的稻谷,到五到十块钱甚至更高价格的优质稻蟹米,实现了从卖原粮向卖精品粮的“蝶变”。(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通讯员陈振 侯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