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走进社区宣传垃圾分类 记者 贾成龙 摄志愿者走进社区宣传垃圾分类 记者 贾成龙 摄

  ■ 记者 杜红梅 王梓 张子珣 刘安邦 报道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改善环境,关系到节约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自今年12月1日起,天津市将正式施行《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对垃圾实施分类处理。如今在滨海新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了?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老小区“破陋习”

  分类垃圾箱、分类指导牌、垃圾分类宣传橱窗、垃圾分类宣传张贴栏……走进塘沽街华云园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和宣传品随处可见。作为新区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之一,华云园通过不断细化推进工作,将绿色环保的分类习惯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可回收的一般我都存起来,外面有一个垃圾回收站,定期我就会送过去。”小区居民张素云从新区开始宣传垃圾分类,就开启了“分类”生活,每天下楼一手提着厨余垃圾,一手提着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就存起来一起扔。随着华云园小区内“好嘞”垃圾分类亭的建立,她积攒的可回收垃圾有了新去处,称重售卖获取积分后,一些废品被兑换成了日用品,重新回到了她的家中。

  为了增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重点宣传垃圾源头分类,华云园社区联合物业公司和环保企业开展“废物回收换绿植”等多样化宣传活动,不断引导居民摒弃垃圾随手一丢的陋习,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环保生活意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目前,华云园社区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已初见成效,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不断完善小区内的垃圾分类系统,倡导小区绿色环保新风尚。

  分类示范街区 开启“无废”新生活

  除了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滨海新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也在扎实推进。早在2013年,生态城便已经在区域内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施,形成了“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综合处理”的垃圾管理模式,构建起了一整套能复制、可推广的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体系。经过多年推广,这种利用新技术加激励措施的模式,逐渐引导生态城居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2019年,生态城成功入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的关键环节,垃圾分类也一直是生态城给予重视并持续开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今年,生态城加强垃圾分类推行力度,着力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分类实名制,重点推动19个小区打造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各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将撤除传统意义上的垃圾桶,修建并投用“生态城智慧垃圾分类环保驿站”,扔垃圾这件事将全部通过环保驿站完成。锦庐园是生态城首批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目前已完成传统垃圾桶的撤除工作,全面启用智慧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这里的居民已经开启“无废”新生活,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达75%以上。“试运行期间,个别居民不熟悉投放点的位置,记不准投放时间,有时不得已就会把垃圾丢在车库或小区角落里。”锦庐园物业经理赵亚楠介绍,为此物业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巡视小组”,明确划分每名成员负责的区域,每天早晨都要对小区进行全面巡逻,物业管家、清运人员、垃圾分类督导员还建立了微信沟通群,各投放点一旦有满桶情况,只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清运人员就会及时就位。

  由点向面推进 垃圾分类逐步覆盖

  顶层设计到位,示范推动引领。新区通过完善机制、示范应用、宣传教育等,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已初步形成。日前,记者从滨海新区城管委获悉,2018至2019年,新区完成60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建设,2020年确定生态城、泰达街等6个垃圾分类示范街区,把垃圾分类示范作用由点向面推进。

  据统计,2018年以来,新区在264个社区、297所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公共场所、主次干道等处投放四分类垃圾容器5万余个,智能回收亭28个,配置各类分类垃圾车41台,高标准建设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0个。发放各类宣传品(册)40余万份,开展主题宣讲70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298次,宣传报道474次。引导党员干部志愿服务13525人次,累计入户宣传15.75万人次,配置垃圾分类督导员810人,志愿者1399人,宣传栏998块,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逐步提高。目前,全区建成区居民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的闭环体系初步形成。

  “如今在滨海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初步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也正在完善,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新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